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普 《炎黄春秋》2009,(7):48-51
我认识炳泉,那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建国前夕我被调回新华总社,三年后调离,这个期间我认识了炳泉。我记不起同他有过什么个人交往,但是他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总是带着诚恳的微笑,态度谦虚厚重。近来为了出版怀念炳泉的书,老友邢方群和李炳泉夫人刘可兴来找我,还有几位朋友多次谈起他。  相似文献   

2.
忧愤与苦乐     
  相似文献   

3.
陈沂将军2002年7月26日,以90高龄去世了。仁者本应长寿,以他在晚年仍然思路清晰,常常准确地评点文艺界时弊的精神状态,以及比同时代老人健康得多的身体素质,我觉得他还是走得过早了!我是在一个严峻场合初识将军的。1955年初夏,我和林予从昆明去北京修改电影剧本《边寨烽火》。那次出行不利,刚在西四石老娘胡同的中央电影局招待所住下,只听了一次中央电影局长、老作家荒煤对剧本的意见,还没来得及开始修改工作,就遇上了那场声势浩大的“反胡风运动”。毛泽东亲自过问了“胡风问题”,并为《人民日报》发表舒芜交出的胡风书信写了措词严厉的前…  相似文献   

4.
1966年国庆之后,我从新华社被派往贵州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当时的一些所见所闻,倒也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兴起初期时的一斑状况。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14日是父亲李宇超百岁诞辰。 父亲18岁投身革命,1968年1月11日“文化大革命”中去世,终年62岁。  相似文献   

6.
怀念杨尚昆     
苏维民 《百年潮》2009,(7):42-46
杨尚昆同志是深受全国人民景仰、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54年7月,我调到杨尚昆办公室工作;1965年11月,他被免去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务,我随他去广东;1966年5月,"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蓼源,学界知名人士,以丰实文史著述饮誉三晋;抗战期间,曾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秘书;抗战胜利回太原后,险遭阎锡山杀害;“文化大革命”中,复因“三家村”再陷囹圄。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又是“盛世忘年,兴国忘身”、寄情宏图的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山西省委主委、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今,年逾古稀的李蓼源先生虽然已从这些高级职务上离退下来,但他仍在关切省政,萦怀文教,继续笔耕,夕霞奋蹄。  相似文献   

8.
何洛  孟金 《百年潮》2011,(2):63-69
聂元梓是“坚决保卫周总理”还是耍两面派手法颠倒是非 聂元梓在“文化大革命”中追随陈伯达、江青、戚本禹一伙,干了一系列把矛头对准周总理的勾当,但她在《回忆录》中却说“拥护周总理的态度从来没有动摇过”,把自己打扮成“坚决拥护周恩来”、“保卫周恩来”的“英雄”。真相究竟如何?就让我们摆一些事实来看吧。  相似文献   

9.
罗川 《百年潮》2008,(9):36-40
胡耀邦一生中遭受过五次错误打击。第一次是在中央苏区,他被打成“AB团”,差一点被错杀。第二次是1942年在延安,胡耀邦因反对康生搞的所谓“拯救运动”,被打成“温情主义”、“糊涂主义”,批斗了好几个月,他的身体由小胖子变成了小瘦子,从此以后几十年再也没有胖过。第三次是在1965年,他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第一书记,被整了几十天,最后身患重病住了医院。第四次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批斗中身上被打得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10.
“花生夜间开花”奇闻,是“文革”期间“四人帮”炮制出来的一场荒唐闹剧,目的是借工农兵学毛著、搞科研之名,贬低、打击知识分子。闹剧的主要人物是“花生大王”、农民学毛著积极分子姚士昌。  相似文献   

11.
林晰 《炎黄春秋》2006,(9):22-27
1966年春夏之交,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直接参与了一些事件的采访活动。亲历其境,感受真切,其中有着许多的困惑和悲哀。  相似文献   

12.
十年浩劫期间,林彪、江青等一伙野心人物凭借他们取得党中央的一部分权力打着最“革命”的旗号和“高举”、“无限忠于”的幌子,将个人崇拜推向了极至,一些政治工作的内容泛滥到日常生活,使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13.
杨献平 《丝绸之路》2003,(12):45-47
时间的湮灭竟是如此迅速和严密。此前,除了知道偶尔听说过的酒泉市三墩乡的名字外,我竟然不知道久闻大名的夹边沟具体在什么地方。7月3日下午4时,乘车由单位出发,将要到达酒泉的时候,我问身边一位老太太,您知道夹边沟不?老太太摇摇头说:我不知道,不要问我。然后头颅垂在背椅上,合上双眼,很疲累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邓子恢是国际国内公认的农业专家,曾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在农业合作化初期,即1953—1955年春,在制定农业大政方针和实施步骤上,和毛泽东是不谋而合,观点一致,思路相同。但1955年后,由于最高决策人头脑发热,脱离农村实际,使他的正确主张和意见不但得不到支持和实施,反而成为被批判对象。1955年5月5日和9日晚,毛泽东南巡回京后,两次召见邓子恢,他要改变一个月前同邓商定的“停、缩、发”三字方针,明显透露农业合作化要加速,故问邓子恢:“1957年农业合作化40%可不可以?”邓子恢当然知道统帅的意思,但他想到农…  相似文献   

15.
1966——1976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刚刚走出1959年天灾人祸不久,正处于复苏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来说,又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  相似文献   

16.
我听胡耀邦谈防止文革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是值得好好纪念和进一步反思的重要年头。40年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苦难。30年前,我们党一举粉碎“四人帮”,为中国能迈向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中国终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回顾过去、瞻望未来,我想起了列宁说过的一句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文革”这样的大灾难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我们怎样才能确保类似的灾难不会再发生?虽然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把这一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下去。因为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健康地向前推进的大问题。在此,我不禁又想起了25年前耀邦总书记的鞭辟人里的一席谈话。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杨成武和杨勇、杨得志被毛泽东风趣地称为“三杨(羊)开泰”。杨勇、杨得志已先杨成武而去。1955年首次授衔时健在的上将如今已经寥寥。一代名将杨成武,在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来临后,也难逃厄运,被吞噬在这场“红色运动”中。  相似文献   

18.
19.
吴厚民是安徽省舒城县千人桥人,生于1896年。自幼读私塾,通读“四书”、“五经”和中国史,是个诚实、刚直、亲和、重义,喜穿布鞋、着长衫、留山羊胡,不喜烟酒的文化人。吴厚民和老伴魏英,青梅竹马的婚姻,只生一个儿子,取名吴芝永。芝永上完初中后因日本鬼子侵犯家乡就停学了。吴厚民老伴在家门口,拣了一女婴,用米汤灌大,后来成为童养媳。1942年儿子17岁时已是一米七的个头,长得英俊帅气,对父母很孝顺。这一年童养媳14岁,已是半大姑娘,上小学,也因战乱而停学,她在家中帮婆婆喂猪、养鸡、放鸭,是忙家务的好帮手。一家人心地善良,相依为命。家…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土地改革的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夏初,河南省南阳地区的麦苗青青,长势良好。当时我是中南文工团的副团长,组织了一个土改工作组到南阳去参加土改。我任组长,组员有张凡(海默)、莎蕻、孙敦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