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敏 《文史月刊》2006,(9):41-43
在太原风景秀丽的文瀛湖畔,矗立着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二层楼建筑,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历史的小楼叫“劝业楼”,1986年重修后改名为“孙中山纪念馆”。20世纪上半叶,山西、太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曾与劝业楼有关,尤其是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来太原时,曾在劝业楼上对数万名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1999,(10)
印红标同志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笼记》(《百年潮》1999年第7期),是一篇审慎调查、寻根求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好文章。它澄清了长期以来对“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件重要史实的不准确说法。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性的自下而上冲击当权派和学术权威的狂飙恶浪,是从被毛泽东称赞为“写得何等好啊”的“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在全国报刊发表、电台广播而掀起的。那么这张大字报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一重要史情,长期以  相似文献   

3.
<正>一座老楼,一屋老照片,一架旧书籍,一个宁静地守望历史的76岁老人。老人花光近90万元的积蓄,买下5万余张老照片,租下位于苏州山塘街通贵桥堍的“安泰救火会”木结构小楼的二楼,办了一个可以免费参观的老照片收藏馆—这些信息说出来十有八九不会有人信:这人莫非有点傻吗?  相似文献   

4.
1980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中纪委关于康生问题的审查报告中,认定康生的反革命罪行之一,就是在他的幕后策划下、在他及其妻子曹轶欧指使下,炮制了“第一张大字报”。各种有关的书籍刊物也都是这样认定的。可是1999年7月,印红标先生在《百年潮》上发表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笼记》却说:“这张大字报是由哲学系少数教师自己发起的,没有人指使。”另一位先生在另一刊物上发表类似文章说“七人大字报是他们自发的举动”。总之,他们是以“自发论”来否定中央的定论。凡是要否定一种说法,必先了解该说法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有根据地提出新的论…  相似文献   

5.
在"文革"中,最早在北京贴陶铸大字报的可能是上海市时代中学高中生陆荣根。他于1966年11月20日,在东城沙滩中宣部办公楼墙上贴了长达一万多字、题为《重炮口对准陶铸猛轰》的大字报。12月1日又在中宣部大院内贴出一万多字的大字报,题目是《再向陶铸开炮》。对这两份大字报我没什么印象了。还有一张有相当影响的反对陶铸的大字报与我有直接关系,其情况和过程如下所述。大概是1966年12月上、中旬,我的一位在人  相似文献   

6.
1966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贴出了聂元梓牵头的“第一张大字报”,题目是:《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这张大字报是怎样炮制的?粉碎“四人帮”后,北大党委作了调查,把康生插手北大的几件大事(包括他插手这张大字报的事),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写了报告,要求在北大揭批康生的罪行(当时康生的反革命面貌还未公开)。经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党委书记周林于1978年12月9日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传达党中央指示,揭露康生、曹轶欧的罪行。1980年  相似文献   

7.
何蜀 《文史精华》2001,(6):28-40
当“文化大革命”如狂飚骤起般席卷中国大陆之后,不仅大陆上的广大干部、群众满怀革命激情和对毛泽东的无限信仰投身其中,就连当时正在中国大陆帮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国朋友们,也被席卷进去,与中国人民一起参加了这场起初显得像是革命的正剧,后来才逐渐暴露其真面目的悲剧和闹剧的史无前例的演出。一、外国专家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以毛泽东下令向全国公开宣传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所写的大字报为开端。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一文中,对聂元梓等人这张大字报作了高度评价,誉之…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1999,(7)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在校园里贴出大字报,攻击中共北京市委大学工作部和北京大学党委主要领导人宋硕、陆平、彭珮云。6月1日,毛泽东决定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这张大字报,从而点燃了自下而上冲击领导的群众运动的烈火。毛泽东曾盛赞它是“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京公社的宣言。这张大字报的七个署  相似文献   

9.
张绛 《百年潮》2007,(1):73-76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6年6月3日,工作组进驻一些大中学校。6月21日,王光美作为工作组顾问进入清华大学。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不指名地批评刘少奇。  相似文献   

10.
在天津市鞍山道67号,有一座闻名中外的私人庄园———张园。该园始建于民国初年,占地20余亩,合12078平方米。园中有规模宏伟的名曰“平远楼”的三层楼一座。“平远楼”的后方,建有八幢西式的二层小楼,是园主为他的八个儿子修建的。主建筑之外,园主又于空旷处垒石为山,掘地成池,修建楼台亭榭,广植奇花异草,使人犹如置身于江南私家园林中那种三步一景、五步一画的感受。园中最令人称奇的首推其特有的“水亭”。亭中一柱直立,内置高压自来水管一根,直达亭顶。水管的两侧配以昂首舞爪的双龙,双龙之间置圆球一颗。设若拧开自来水,水流便会自管中…  相似文献   

11.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的大字报,被毛泽东赞誉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关于它的产生,有不同的说法。“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权威的说法是:这张大字报由康生和他的妻子曹轶欧策划,并且指使或者授意聂元梓等人写成。笔者主要依据对大字报作者等当事人的访问及其他口述资料对此说提出质疑,并  相似文献   

12.
“文革”初期的上海 1966年6月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等7人在康生授意下写的攻击北京市委与北大党委的大字报。毛主席称它是:“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为贯彻执行中央《五一六通知》精神,上海市委于6月2日成立“文化革命小组”,部署各部、委、办,区、县、局,大专院校、科研所等普遍成立“文革”领导小组,要求在各单位党组、党委领导下开展运动。  相似文献   

13.
张荣久 《文史春秋》2003,(10):58-59
1928年。上海支南路与四马路交叉的447号,是一座二层小楼。那里是挂着“福兴字号”的商行。这座二楼的三间大房,就是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所在。1928年11月至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几乎都在此举行。周恩来差不多天天来此办公,邓小平、邓颖超、瞿秋白、李立三、任弼时、邓中夏、彭湃、陈赓、李维汉等中央领导,也都经常在此开会或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大字报出现于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是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及“放”的方针。于是,大字报就铺天盖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然而转眼间,大字报就沦为“右派分子”的“帮凶”,并又成为“左派”清算“右派”的利器。当年因言获罪成为右派的,有不少就是书写和张贴大字报者。《反右派运动中的大字报》一文对这一段历史作了较为翔实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西边的美丽郊外,新近落成了一座四层小楼。比起附近纷纷崛起的豪华楼群来,这小楼实在不显眼。但是,因为这楼是分给一个连队的,是分给一个除炊事班有几名男兵外全是女兵的连队的,所以,这座被女兵们戏称为“女兵楼”就有了格外的色彩。 推开女兵楼永远关闭的大门,每一个人都会由衷地感叹够档次。这不是吹牛,女兵楼在整个人民解放军的连队宿舍里无疑是第一流的。 老百姓都这样认为,男兵嘛。没什么稀奇,当女兵可不是削夹脑袋都能办到的事了。实话说,女兵连的女兵,是靠这样那样的关系进来的。但是,女兵连中的平民子弟也不在少数。现任连队…  相似文献   

16.
上海湖南路105号。梧桐树掩映着几座小楼,这里是上海交响乐团,也曾经是孙中山独子孙科的宅邸。团长陈光宪正埋在两叠高过他头顶的资料堆里,隔壁楼的排练厅里传出时断时续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5号》。拥有超过130年历史的“远东第一乐团”在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相似文献   

17.
元大都(今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都城,“自古以来,它就以雄伟庄严而驰名遐迩”(《马可·波罗游记》,陈开俊等译本)。在这座大城内,有二座高楼,每日击鼓鸣钟,为全城报时,它就是著名丽谯——钟鼓楼。楼的左近,街道纵横,交通方便,商业繁盛,是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方,真是:“层楼拱立夹通衢,鼓奏钟鸣壮  相似文献   

18.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当时北大师生都很清楚这是康生、曹轶欧指使炮制的。1967年1月22日康生讲话时说:“聂元梓同志的大字报就是在我爱人他们的促动下写的。”但是30多年后,人们的认识发生变化,除聂元梓外,其他6位署名者都说,大字报是他们自己发起的,没有人指使。他们都不知道聂元梓在酝酿写大字报期间见过曹轶欧。自己受了5月政治局会议的影响,在《五一六通知》精神影响下写的。5月政治局会议的消息是张恩慈透露的,与康生、曹轶欧无关。他们的说法蒙蔽了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年青人。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与“小脚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祥与“小脚楼”刘林在洛阳老城西北隅,义勇街的北端,现在的豫西宾馆院内,迎门座落着一栋显然是重新装潢过的豪华美观的二层楼房,这就是“小脚楼”。人们为什么称这座楼房为“小脚楼”呢?要推本溯源,还得从冯玉祥将军参加北伐、驻军洛阳后掀起的那场波澜壮阔的解...  相似文献   

20.
1966年,随着《五·一六通知》的下发和8月5日毛泽东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以及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革命“造反”的狂潮铺天盖地席卷中国大地,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已演变到崇神状态,人们试图用毛泽东思想占领一切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