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反对国家分裂,要求国家统一,是贯串中国历史和人民意向的主流,也是孙中山坚决不渝的政治主张.它迄今仍闪闪发亮.一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有一个产生、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造成中国近代分裂的原因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此,要谋求近代中国的统一,就必须与谋求国家独立和  相似文献   

2.
联省自治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改良主义思潮的一次重要尝试,是国家政体由君主制走向共和制的变革中地方政制相应变革的补充。孙中山反对联省自治,他认为联省自治势必会阻碍国家的统一;而极力主张地方自治,但强调地方自治不等于忽视中央政府的领导与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谋求和维护国家统一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他在这方面留给我们许多富有教益的政治思想遗产。在历史发出了祖国统一的深情呼唤的今天,有必要对他的国家统一思想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以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既全面又深刻,涉及到统一思想的出发点,统一的方向、统一的方针、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战略策略等等问题。现分别进行论述。(一)建立在爱国基础上的对中国统一传统的认识,是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为国家独立统一鞠躬尽瘁的孙中山文/史全生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近代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的崇高的爱国主义者,早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统一而献身,以后便为之出生入死,奋斗终生,直至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此中山先生诞生...  相似文献   

5.
正在孙中山研究中,重心一直在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政治活动上,这是很自然的。相形之下,对其有关建设、文化问题的研究,则显薄弱。有感于此,本文仅就孙中山的长江开发构想作点探讨。一、孙中山为何垂意长江开发在中国近代,孙中山不仅是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高瞻远瞩的国家建设的设计师。孙中山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创建民国;第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实行国共合作;第三,规划  相似文献   

6.
杨天石 《百年潮》2001,(12):61-66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可以说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伟大而瑰丽的婚姻之一.熟悉这段关系的学者都知道,当时,这段婚姻不仅受到孙中山的同志和战友的反对,而且受到宋庆龄父母的反对,一些据此演绎出来的小说、电影以至传记更将此描述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7.
<正>带病北上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尽管当时政局动荡、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孙中山还是由宋庆龄陪同冒险北上,试图为实现国家统一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业与香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香港曾是孙中山早年求学之地;是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创建革命机关、创办革命报刊、策划武装起义的大本营;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平息陈炯明叛乱、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以及孙中山晚年北上等重大事件,都与香港有着直接关系。《孙中山与香港》一文详细地介绍了孙中山与香港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富强,孙中山苦苦探索,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号召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并为此奋斗终身。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孙中山祖国统一的思想和主张。虽然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但他的精神和斗志仍然激励着我们去完全他未竟的事业;他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与主张仍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曾多次到国外组织华侨致力于推翻封建皇朝,建立民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艰巨斗争。广大华侨热烈响应,不少人回国投身于革命洪流,抛头胪、洒热血,壮烈牺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华侨踊跃捐款,支援国内革命运动。孙中山先生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同华侨的支持分不开的。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间,孙中山先生为筹集革命武装起义的经费,面再次有加拿大之行。先是,一九一○年六、七月,孙中山离日本前往新加坡,再到槟榔屿(当时译名庇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时期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反对北洋军阀专制而发动的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次运动,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早年是在檀香山接受西方教育的,后来在英国殖民地香港学医,进行反对清廷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以后,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孙中山的战友们都有镀金或镀银即留学西洋或东洋的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是著名的革命家,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他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被全球中国人尊为"国父",是唯一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的形象多次出现在我国邮票上。民国初年,他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光复纪念邮票上。但随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官方不承认他的贡献和地位,他的形象一直没有出现在邮票上。但是孙中山的继续奋斗和探索,对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成为人民心中的领袖。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被民众自发地尊为"国父"。随着国民党政权统一全国,孙中山的地位得到了官方承认,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发行了相关的邮票。孙中山的"国父"地位随之得到更普遍的认可。抗战期间,他又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象征,并在1940年被正式尊为"国父"。此后,"国父"形象多次出现在各种邮票上。抗战胜利后,孙中山和中山陵的形象升华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本文从民国时期的邮票入手,通过分析邮票上的孙中山形象,展示了他成为"国父"的过程,及"国父"形象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也揭示了国民党政权大量发行孙中山像邮票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汪精卫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帝制和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的斗争。其间汪精卫对日本的政治心态有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孙中山的引导、知识结构的变化及实践活动,与汪精卫对日认知和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早期的斗争 辛亥革命是由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夏威夷的檀香山创建的兴中会为肇始的。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早在1885年中法战争后即萌发反对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思想。  相似文献   

16.
早期的汪精卫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帝制和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的斗争.其间汪精卫对日本的政治心态有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孙中山的引导、知识结构的变化及实践活动,与汪精卫对日认知和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自从黄明堂认识孙中山,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革命行列之后,他先后经历了反清、倒袁(世凯)、打龙(济光)、讨陆(荣廷)、伐陈(炯明)等斗争。先后在越南的燕子大山和新加坡山中避难3年之久,后来又逃亡日本,在澳门坐监牢,历尽千艰万苦,他却愈战愈勇、百折不挠,始终坚定不移地跟随孙中山。甚至在孙中山逝世后,还反对背叛孙中山的蒋介石,直至临终仍然频呼抗日救国。黄明堂不愧为孙中山革命的忠实信徒和忠诚于人民的旧民主革命将领。  相似文献   

18.
1918-1921年英国对待关余问题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北根 《民国档案》2004,5(4):64-70
1918-1921年英国对关余问题的态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8年9月广州军政府打算武力夺取广州海关至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英国的态度是:赞成按一定比例向滇、桂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拨付关余,但反对军政府武力攫取海关的企图;广州军政府分裂后,将关余交由总税务司掌管,反对将关余分别交给广州军政府中的不同派别;不支持北京政府独享关余;反对北京政府撇开列强,控制关余的企图;军政府分裂后,赞成支付属于北京政府的关余;反对由徐世昌提出、得到美国赞成的用属于广州军政府的关余收买南方舰队的计划。第二阶段,从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到1921年4月列强强行解决关余问题未能成功。英国的态度是:执行敌视孙中山的政策,仍不同意向广州政府拨付关余,对孙中山夺取海关的计划进行武力威胁;不直接与广州政府打交道,以免造成对其承认的印象;准备抛弃孙中山解决关余问题;支持北京政府得到所有关余;后来态度有所变化,赞成关余用于治理西江;最终欲在损害广州政府利益基础上强行解决关余问题,但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19.
胡汉民(1879—1936年),字展堂,是同盟会的筹建人之一。在孙中山所领导的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及其以后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胡汉民深受孙中山的器用,多次担任党内和政府内的重要职务。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纠集国民党右派,企图改变孙中山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成为国民党内右派的代表人物。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过去的一些研究论著中多采取否定的评价。但是,历史是复杂的,早期的左派,并非永远  相似文献   

20.
唐继尧宣布护法,是真还是假?他对孙中山的护法主张,是拥护还是反对?弄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价唐继尧,了解西南军阀与护法运动的真实关系,也有助于认识孙中山在护法过程中所进行的顽强不屈而又复杂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