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史论形式。《宋史》论赞是元史臣对宋代历史的一种考察,一种“盖棺论定”,而这种考察和盖棺论定是以统治获得资政启示和进行教化为主要目的,其着眼点集中在一代成败兴亡的教训、总结典章制度的得失和褒贬历史人物的善恶上。《宋史》论赞以儒家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的价值取向为圭臬,但运用司马迁以“通古今之变”的研究方法把握宋代历史兴衰治乱规律,和继承中国历史编纂的“直书实录”的优良传统,是《宋史》论赞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麓川之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英宗正统年间的“麓川之役”,持续十余年,史称“兴麓川之师,西南骚动”,“以一隅骚动天下”,是关乎正统朝国力军威的大变故。当时朝野上下持论各异,有极力赞许的,也有尖锐批评的。不仅如此,“麓川之役”也是明代中央王朝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史上的大事件,它反映了明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及其利钝得失,又牵动着明代中后期西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动荡。因此,有深入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拜读贵刊92年第2期发表的《刘项川人之得失》(以下简称冯文)一文后,觉得该文有许多值得继续探讨之处。因而我不惴冒昧,妄发数言,以求教于冯树鉴同志。 其一,正如冯文所言,刘邦战胜项羽“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把如此复杂的原因,最后归结到“使用人材问题”上,实在是有失偏颇。众人皆知:用人之得失无疑是  相似文献   

4.
志书概述具有提纲挈领、推介宣传等作用,有利于读者把握全志,发现规律,吸收精华,记取教训,从而为现实服务。撰写前,应掌握“概述的作用”、“概述的章法”和“概述的内容”等知识。撰写时,应选好“概述的主笔”。在“概述的撰写”中,应把握五条要领:一是综述概况,显现环境;二是纵述史迹,彰明因果;三是指点关节,揭示规律;四是抓住典型,凸显优势;五是评量得失,鉴之将来。同时指出四个“注意的问题”:把握写作时机,区别概述与概况,控制字数和篇幅,把好文字关口。由此解决概述“是什么,写什么,由谁写,怎么写”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统治者用采风来观察风俗的淳薄,政治的得失,早在周代就作为一种制度来推行。《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当时由帝王派采诗官深人各地民间去收集歌谣,作为施政设教的参考。《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韩非 ,韩国人 ,生年约在公元前二八零年 ,死于公元前二三三年。他是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 ,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家。《韩非子》是一部政治论文集 ;他观往古有国之君得失之变 ,“据摭春秋之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据以论证法治思想。它虽不是一部历史著作 ,却反映了韩非的历史观点。从韩非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考察 ,他反对“贤人政治” ,但并不否定“贤人” ,只是他说的“贤人”是与旧贵族“势不两存”的“法术之士”。有时他还把儒家墨家所称道的“先王” ,说成是实行法治的历史人物。韩非没有提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要求 ,也根…  相似文献   

7.
概述是志书的"眼睛",本质上是一种评述体的带有个人写作风格的"文本"。概述要有与地情本身气韵相符的"地情之气"。概述要总括地情,需要找到一方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之线"地情之线"。还要找到"地情之点",通过"节点"才能写好"地情之线"。概述中的"评"一是在叙述"地情之线"中表达,用以彰显因果;二是在最后表达,用以总结得失,说明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山茶》2014,(5):252-252
读历史书。经常会遇到“经验”或“教训”之类的提示词汇,或者整本书本身就是为“经验”或“教训”而写。历史除了“经验”和“教训”还有什么呢?读完日本学者小岛毅撰写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才发现。我们的历史著作很多时候缺少的是对自身文化之源的探索情怀与关注。  相似文献   

9.
同源词运用于训诂,可从下面几方面来看.一、有助于鉴别古籍注解之得失《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宋代邢昺疏云:“去奢从约谓之俭.”今人注解多从之,有人译作“节俭”.若指生活上的节俭,去除奢侈,恐失之.“温、良、恭、俭、让”,5个字都是说对人良好的态度,这里与生活节俭无关.朱熹注得很对,“俭,即容貌收敛,而  相似文献   

10.
关于近三百年历史编撰上探索新综合体的趋势,前已有专文作了论述。这里所提供的新的例证,是本世纪初黄节撰写中的《黄史》。黄节是国粹派学者,鼓吹反满的民族主义,《黄史》之名,意即写黄帝种之史。其撰史意旨,除此项外,还欲求“群治之进退”、“社会之得失”。《总叙》云:“大哉史乎!吾观乎六经、诸子,则吾群治之进退有可以称述者矣。”“史迁所创,若河渠、平准,与夫刺客、游侠、货殖诸篇,其于民物之盛衰、风俗道艺之升降,靡不悉书。”所以他又要重视社会群治的历史,“统以黄帝,以迄今日,以述吾(种)人兴替之迹”,使所著之史能对免除“国亡种亡之惨”的大计有所补益。这也及映出其救亡国存的爱国心和当时西方新学传播的影响。其总目,分为六种体裁:书十;表三;记  相似文献   

11.
初识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再识陶渊明,是《桃花源记》;三识陶渊明,便是读了《五柳先生传》。作者在文中提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而以“读书著文,饮酒”自娱,并且希望成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主观上看,作者不与当时黑暗之世同流合污,独避桃源;但细细一想,他是在逃避现实,采取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我不禁想起《爱莲说》中赞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选择的是傲立于俗世之中,而非陶之“隐逸”。黑暗之世相同,而  相似文献   

12.
《世界》2013,(1):174-175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甸成为了当下都市人的最佳写照。虽然物质富足,但是却引发道德与情感的缺失,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迷失在都市的灯红酒绿之中。可曾想过会有这样一个时刻:肆无忌惮地驾车奔驰,不在意得失与成败,只为奔向我们心中的纯洁神圣之地一一香格里拉,涤荡灵魂,获得精神上的再度重生。  相似文献   

13.
《群书治要》是魏征奉唐太宗李世民“欲览前王得失”之命而编撰的。是书爰自六经,讫于诸子,上始五帝,下至晋代。魏征采摭群书,剪裁(?)放,光昭训典。圣恩所存,务乎政术,缀叙大略,咸发神衷,遂撰为五十卷之巨著。上献于太宗,以资匡政。书中选编了“屈已以救时”的有道之君,和“乐身以亡国”的无道之王,以及“临难而知惧、在危而获安,得志而骄居,业成以致败”等各种类型的君王的事例,莫不备其得失,以著为君之难。又选编了“贞心直道,亡躯殉国”的忠良元臣,和“大奸臣猾,危亡邦国”的奸臣妄相的事例,以显为臣之不易。还选编了懿后良妃,亡国艳妻的事例,以及有利于富民安邦的佳言美事,多次告戒唐太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教李世民为政清廉,重本轻末,繁荣经济,治国安邦。总之,在这部书里,魏征从具体的事例,深刻地总结了  相似文献   

14.
“鉴”本为盛器,盛水以照影,故又以“鉴”称镜。古人即有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唐书·魏征传》)“鉴”字又引申有察看、借鉴、鉴察、鉴戒等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深圳市修志实践为例,探索志书记述经济部类改革开放内容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志书要记述好经济部类的改革开放,应正确认识新事物和新行业;要明确新事物的记述主体;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记述好经济体制改革;注意论述改革发展的背景和原因;要客观记述好困难与挫折、失败与教训;要把握好“创新”、“第一”、“之最”等事件的记述;要记述好有意义的小事件和没有成功的事件;要记述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企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曹胜强20世纪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世纪。先是出现了以国际联盟为支柱的凡尔赛体系,后又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不过,20世纪的国际秩序,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和平的喜悦,也...  相似文献   

17.
《马氏通》的序中有一段话,说:三之学(按指“训诂、音韵、字书三之学”——引注),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然其得失异同,匿庸与嗜奇,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  相似文献   

18.
刊中人     
今天美国可以说是麻烦不断:中国悄无声息地发展;俄罗斯大有“重整旧山河”之势,与俄罗斯的关系陷入低谷;伊拉克安全局势无法  相似文献   

19.
试论盖莱克“高速发展战略”的失败及其教训刘邦义1970年至1980年为盖莱克在波兰当政的10年。对盖莱克本人及其所推行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得失,在波兰政界和学术界的书刊文章中有褒有贬,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本文不准备对盖莱克的历史功过作全面评价,仅就其...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理论,走出了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