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丹年 《炎黄春秋》2013,(11):40-45
川陕苏区的阆南县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川北南部县的党史工作者们,在整理编辑红军史料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冤烈”,纪念川陕苏区在“肃反”中被冤杀的红军及地方干部。  相似文献   

2.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正是有了当年这史诗般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才有了今天的共和国。当年将红军视为“心腹之患”的蒋介石费尽心机,以几十万大军对红军长征进行围追堵截,最后终以红军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而告结束。蒋介石对长征红军的追堵是如何部署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在这可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将当时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南昌行营中将副厅长晏道刚所回忆的《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内幕》刊登出来,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红军长征胜利之必然(限于篇幅,主要节录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经过)。  相似文献   

3.
1932年12月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了尽快使穷苦农民得到翻身,红军一面和敌人作战,一面抽出数千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指战员,组成农村工作队,分片负责,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当时土地革命运动的情况,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几件文物中看出一个梗概来。一、“怎样分配土地”《怎样分配土地》(图一),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编印的一本小册子,里面讲了“为什么要分配土地”、“怎样分配法”、“土地问题解答”和“  相似文献   

4.
本刊去年第4期《朱德的大哥朱代历之死》(作者朱兆平)一文中说:1933年,川陕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国炳,在张国焘“左”倾路线下,遭杀害。此文刊出后,我编辑部接到四川省巴中地区林业局孙跃哲、四川省宜宾教师进修学校邓沛等同志的来信,指出上述说法不实。他们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资料,扼要介绍了熊国炳的经历和逝世情况:熊国炳,别名熊廷南,出生于四川省万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l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夕,在中共党员的影响下,熊国炳积极参加侦察敌情、发动群众及给红军带路、后又组织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建立乡苏维埃…  相似文献   

5.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大批长征时期的革命文物,文章介绍了其中的4件,分别是红四方面军长征过四川时的红军钱币2枚,红军碗1件,藏式水桶1件,为研究红四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以及红军北上抗日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三年二月一日(农历正月初七日)红四方军解放南江城时,群众敲锣打鼓举着红旗,迎接红军从东门进入城内。红军政治部錾字队将城门上“迎晖门”三字换刻成“红四门”三个大字,作为红四方面军解放南江城的永久纪念。红四方面军粉碎川敌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后,红军又在城门洞外内遍刻了“庆祝红军伟大胜利!”“打倒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推翻国民狗党!”……等十五条标语。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四七团亦沿着红军进军路线,由“红四门”入城再次解放南江,使这一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增添了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中国旺苍红军城”现存大量清代古民居建筑,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期首府。在红军城的保护中,应制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整治措施,明确环境整治的内容,并根据古镇特点制定展示路线,以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解放战争时期毕革飞同志创作的激励士气的“快板诗”,顺口易解,被指战员誉为“枪杆诗”的话,那么,被称为“红军画”的红四方面军美术作品,则是在巴山烽火中屹立的一座丰碑。从已收集到的一百七十余幅“红军画”看,一些是分布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城乡的屋壁粉墙或崖石上,更多地见之于当时的报刊、教材、读本、歌集、传单、邮票、税票、钱币、证件、红军烈士墓碑以及  相似文献   

9.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突围后,经过艰苦的征战,终于在川北取得立足之地,并着手开创川陕根据地。蒋介石急电陕军人川,并策动川军联合进剿。在这个关键时刻,红四方面军与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达成互不侵犯的协定,这对川陕苏区的巩固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而建立红军与十七路军统战关系的使者就是武志平。1933年3月,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在他担任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的少校参谋时,西安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王右民、宋绮云向武志平传达中央“特科”的指示:通过可靠的关系建议杨虎城不要和红军正面冲突,并设法秘密…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 ,三大主力红军中的两支———中央红军 (红一方面军 )和红二、六军团 (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称红二方面军 ) ,曾先后转战云、贵、川。围绕着在川滇黔边区开辟新苏区的意图 (后未能实现 ) ,红军建立了多支游击队配合主力开展游击战争。红军及游击队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同时 ,广泛开展革命文化宣传活动 ,特别是遵义会议后 ,红军转战川滇黔边期间 ,宣传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把千百万深受压迫的各族人民动员起来 ,支援战争。一、应用各种文艺宣传形式 ,在川滇黔边区开展革命文化活动印制宣…  相似文献   

11.
正川康地区主要是指解放前四川省和西康省的地区。当时,四川和西康在国民政府的行政划分上是同一行政区域,因此,也简称为川康地区。解放前,川康地区的行政大权并不在国民党的中央政府手上,而是在以刘文辉、邓锡侯等川康地方军阀手上,他们构成了川康的地方实力派。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的错综复杂,使得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处于貌合神离的复杂关系之中。这也为中共在川康地区的革命活动和对川康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  相似文献   

12.
庄严、肃穆的川陕苏区红军碑林、座落在广元皇泽寺南侧,距城西一公里。她背靠乌龙山悬崖,面俯嘉陵江南去,环山报水,松柏苍茂。林立的群碑与西安碑林被誉为一古一今的“碑刻双绝”。 穿过花墙圆门,步入全国唯一的这座“红军碑林”,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老帅题写的“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大型横匾映入眼帘。鲜花盆景簇拥中一座殿宇歇山式仿古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拾级进入敞廊展厅,厅内错落有致的陈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川陕苏区境内的长方形、圆柱  相似文献   

13.
“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徐海东的评价。美国作家斯诺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徐海东从一个穷苦的窑工成长为共和国大将,在他奋斗的一生中,除了历经艰辛外,的确充满着传奇,更像是一部红军军人的壮丽史  相似文献   

14.
1890年生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的刘湘,在民国历史上是个颇为重要的人物。他从1921年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省长始,历任四川善后督办、川康边务督办、川康绥靖主任及四川省主席,近20年以川省统治阶级的当权人物活跃在军政舞台上。他制造的重庆“三三一惨案”,就是刘湘居于四川统治最高地位时期反对人民革命的突出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5.
红军战士马皆得三封家书简析苟小梅,赖秀英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内,存有红军战士马皆得先随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继随红军西路军廖战河西走廓,进而转战革命圣地延安.寄给在四川巴中渔溪三合场父母的三封家书。它是研究川陕革命斗争和红军酉路军血战河西走...  相似文献   

16.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陈列馆,最近在当年川陕苏区首府的所在地——诺江镇征集到一面三十年代用毛边纸制作的三角旗。 这面三角纸旗,斜边长40厘米,宽26厘米,高37厘米。旗面朱书“欢迎红军伟大胜利”八个行体大字。同时征集到的还有一把完整的铁制小裁纸刀,一张已十分残破但还能看出是题为“车夫”的反映群众支前的红军宣传画及一个不完整的布制红领章。这些文物是诺江镇财政所屈远文同志捐献的。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中共地下党的秘密工作,1933年6月,杨虎城陕军同红四方面军秘密达成"汉中密约",双方商定: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相互配合打胡宗南;红军可以设立交通线,陕军提供一定的物资;在陕军阵地前沿设联络站,红军可以用隐蔽的方式来汉中采购部分日用品。"汉中密约"促成红军川陕红色交通线的建立,打通了中共中央、陕西省委、陕南特委与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联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2月进入川陕边区到1935年3月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敌人对苏区不但进行军事“围剿”,而且进行经济封锁。因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为了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改善苏区人民的生活,还得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川陕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了工农银行和造币厂,发行了川陕苏区的货币,为巩固和壮大川陕苏区创造了一定条件。一红军入川时带来了一部份鄂豫皖区的一元纸币和一元银币,仅在党、政、军内使用。 1933年2月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公布了《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其中规定:省财政  相似文献   

19.
通江县王坪红四方面军烈士墓,座落于县城东北方向50余公里处的沙溪乡王坪村。通江曾经作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在反“六路围攻”中,王坪又是红军总医院所在地,因此这座红军烈士陵园规模居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位。1934年冬,在纪念广州暴动七周年的前夕,一位头戴红星帽,身着军装,腰束皮带,斜挂短枪,帽沿下露出齐耳短发的红军女将领,曾经站在这里指挥万众高唱《国际歌》,主持烈士陵园落成典礼。她就是闻名遐迩的红四方面军女中英豪、时任总医院政治部主任、这座陵园的倡导者和设计建造者张琴秋。  相似文献   

20.
朱德:不可替代的总司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打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多年来,某些影视片以及文艺作品,把我军的主要创始人,历史上被各界公认的“红军之父”,我军永远的总司令,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塑造成一个唯唯诺诺,平平庸庸,人云亦云,无所作为的人,一个军中的摆设,甚至连他的下级和部将都不如。这不但丑化了朱老总,而且也是对我军的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