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一瓶酒     
那年,他35岁,不幸的事却接踵而至。本来经营红火的公司,因为合伙人突然撤资,很快陷入困境,银行的贷款无力偿还,工人们还天天追着要工资。更不幸的是,因为过度焦虑,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不小心撞伤了清洁工,又赔了一大笔医药费。陷入绝境的他开始酗酒。每天大醉而归,对妻子大发脾气,还乱摔东西。妻子总是抹着眼泪好言相劝,然后默默打扫房间。一天,外面下雨,  相似文献   

2.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14,(10):85-88
正有人说美国记者像总统肚子里的蛔虫,做起总统的文章来毫不费力,揭发官员隐私更是拿手好戏。而白宫新闻发言人马林·费茨沃特则说记者更像饥饿的狮子,时刻在搜索猎物,对此他深有体会,他说:"每天清晨,记者们就像一群狮子在白宫集结。他们龇牙咧嘴,怒吼嚎叫,偶尔也流露一丝爱意,但总是处于饥饿状态,你稍有不慎,他们就会狂怒起来。"因此,白宫官员每天都要和他们进行"毅力、心理和辩论技巧的较量"。许多白宫官员  相似文献   

3.
正元末明初,江苏昆山出现了两位叱咤风云的巨富——顾阿瑛(1310-1369)和沈万三(1306-1366),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世一个甲子左右的时间,一个在昆山正仪冒富,一个在昆山周庄聚财,都演绎出一部引人瞩目的发家史。照理,他们近在咫尺,应该互通有无,携手经商,但是史料上未有他们近距离接触的记载。何故?比较顾阿瑛和沈万三的人生轨迹,或许对当代的企业家有所启发——顾阿瑛和沈万三的致富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旧时昆山人家,环绕马鞍山(又称玉峰)修筑了众多园林,半茧园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声名远播、影响久远。它为明清时期江南名园之一,由昆山叶氏家族修建,存世数百年,它见证了叶氏家族的兴衰变迁,也因文人雅集、诗文酬唱,而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明代著名藏书家、吏部左侍郎叶盛,其宅在昆山东城桥西,他生平嗜书,曾想建"菉竹堂",收藏自己亲手点校、收录的数万卷书籍。这一心愿,由叶盛的玄孙叶恭焕完成,他修筑了"菉竹堂",将祖上遗留的珍贵典藏,与征集到的散落于亲友处的书籍,一并收入菉竹堂。叶盛留  相似文献   

5.
《世界》2011,(2):36-49
微博、3G的时代,旅行变得更容易,网络让分享更便捷。然而身边有一群人,却还保留着某些返璞归真的习惯:她用日记本记录旅行点滴,她亲手绘制旅行地图,他坚持寄明信片……绝非脱节于新时代,他们只是痴迷那种质朴却深厚的表达。更奇妙的是,当新兴的传播方式与之结合。他们留下了更生动独特的旅行记忆。  相似文献   

6.
张智 《文史月刊》2014,(7):22-22
乾隆可以说是作诗最多的皇帝,他一生作诗41863首。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乾隆寿命89岁,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这样一来,即使89年他每天都作诗,平均每天也要作超过一首的诗。乾隆三十六年游览昆明湖时,不到一小时就写了8首诗,平均7分钟一首。他还专门写了一首小诗记载这个小小纪录的出现:"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时刻。"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可能对乾隆游园作诗的情景有一点印象。当时乾隆诗兴大发,  相似文献   

7.
星巴克不是一家完美的公司,每天都在犯错误。我们的商业模式也不比人家好,却与众不同。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要在赚钱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既要赚钱也要回馈社会。星巴克的成长和成功,不在于咖啡做得有多好,而在于人们对这样一个消费品牌充满了信任。为梦想驱动我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是在"公屋"里诞生的,父亲工资不高。很多对其他人来说很普通的东西,我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在我7岁时发生了一件事,最终改变了我的世界观,让我对其他人,对整个世界,对责任感的理解也完全改变了。有一天,放学回家,我走进那个小小的屋子,父亲躺在沙发上,身上盖了一条毯子。他是卡车司机,没有受过教育,生活很不容易。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得到尊敬,因为他没有文化。  相似文献   

8.
温宪 《环球人物》2021,(8):11-11
在互联互通程度愈来愈高的地球村内,对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问题,处理起来更需要商量着办。每天工作都很辛苦的儿子平日回家后话不太多。这个周末回家后,他却主动讲了这样一个见闻:这两天有些同事聚餐时多选择海鲜,说是因为日本的事情以后再吃安全的海鲜会很难,还众口一声地批评日本“据小理,失大义”。  相似文献   

9.
朝圣     
每天清晨,天刚朦朦亮,八廓街已经被一处处的桑烟烘托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松、柏、冬青焚烧的清香。最早出现在八廓路上的几乎都是上了岁数的人。卓嘎出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八廓街的人流稍稍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正虽然智障儿童发育迟缓,但他们的微笑让人觉得很温暖,我们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更加善待这些智障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加包容他们。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和智障儿童小葛的几小故事。故事一:吃饭开学第一天,小葛不怎么听得懂老师的话,只知道哭。到了中午,饭也不愿意吃,当我喂他的时候,他却用手把嘴里的饭抠出来,扔在地上,重复了几次之后,我只能舀点汤来喂他,心想汤总不能抠出来扔掉吧。果真如我所想,他把我喂到他嘴里的汤咽下去了,真不错,继续喂他喝汤吧,不一会儿,两碗汤已经全喝完了。接下来的几天,小葛中午还是只喝汤,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显然他还没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3,(2)
相传朱元璋的第13子代王朱桂被封到大同后,一心想当“真龙天子”,就多处请人给他画龙。他家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龙的画像。可他并不满足,还想一进门就能看见龙。于是召来当地吴家窑的琉璃匠吴氏父子三人,限期一个月烧制一座龙壁,否则就要杀头。朱桂还告诉吴家父子,他的龙壁一定要比他四哥燕王朱棣的龙壁大、好。这可难坏了吴家父子,他们虽然烧制的手艺高超,但是从未烧过龙。因为烧龙在当时是犯忌的,而且限期又很短,一个月怎么能完成呢!父子三人在回家的路上心烦意乱。吴老头一脚踩在一个软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是一条快要死去的小蛇,尾巴已经受伤,便拿回家中。养了几天小蛇逐渐康复,老头却一天天瘦了。王命在身,不敢违抗,父子三人便仿照小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中秋节头一天,星期三的下午,去北京医院病房看望梅益。听到我轻声呼唤“梅益同志”,他已只能微微睁开失神的眼睛,又闭上了。我第一个直觉:一个人就这样走过了他的一生。听说他每天上午还有一会儿清醒,精神好些。尹绮华就在中秋当天早晨带着他们的儿女前去,这是最后的团圆吧  相似文献   

13.
喉堵症成为《日光流年》里阎连科笔下三姓村村民难以挣脱的宿命,活不过四十岁像魔咒一样紧紧箍着这些从出生起活过一天便少一天的三姓村人,时时提醒,刻刻紧逼。他们逃不过四十而死的宿命,但是三姓村人追寻生命,热爱生存,他们以生命喂养生命。正所谓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为生而死,死生不息。想要活下去的欲望使得他们每一次坚忍不拔的自救最终成为一次次由领导带领众人上演的悲壮闹剧,却也由此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寻找生命原初意义的精神旅行。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受到最高领导人点名批判的俞乎伯先生,到了文革年代,算是只“死老虎”了。但是,造反派对他的冲击却并没有放松。他们气势汹汹地冲到他家里,他的大多半藏书惨遭焚毁,残余的藏书及手稿则被没收。在单位里,他被责令每天从事扫地劳动改造。  相似文献   

15.
尺度之旅     
《中国国家旅游》2014,(1):12-12
比如你我,这世上最普通的一个人,走在每天都是陌生环境的旅途中,一天醒来,发现周围的人像蚂蚁一样小,他们每个人扛起你的一根头发.想把你钉在地上,因为你比他们大很多。同样是你,换了一个地方,就得坐在主人的手掌心里和他交谈,因为你只有他的大拇指大小。格列佛医生就是这么过来的。在旅途中,你会遭逢各种各样的尺度,在不同的尺度中,...  相似文献   

16.
美国总统到底都在做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总统是美国最著名的职务,但这个工作也许是最难做的。来看看布什总统最典型的一天日程安排吧。白宫的记录显示,在今年4月23日,他早上7点15分和约旦国王一起吃早饭,8点听取情报简报。然后,他和白宫高官以及国防部长进行了一些晤谈。10点40分,他出发去国会山。11点05分,他出席了一  相似文献   

17.
人肉谷歌     
人脑比谷歌搜索还快?布拉德·威廉姆斯(BradWilliams)做到了。55岁的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记忆力,“特别的日子让人难以意怀。很多人都记得‘9·11’事件时他们在做什么,但于我而言.每天都像‘9·11’。”  相似文献   

18.
礼教吃人     
《文史天地》2002,(4):43-43
许南金对纪晓岚讲了一个见鬼的故事。一次他在路途中休息打盹,恍惚间见到一位妇人对他报了姓名,然后向他诉不平:她在这儿遇上强盗,被他们用暴力奸污,她拼命反抗,于是被杀。官府虽然把罪犯追捕归案,处了死刑,却又因她的身体已受玷污,竟不给她旌表。  相似文献   

19.
李永昌 《百年潮》2003,(11):48-52
很长时期内,中共中央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但是,它们之间却没有直接电讯联系,诸多不便。直到1931年,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直接电讯联系的建立据黄平回忆,他从莫斯科回国,共产国际交通处主任阿伯拉莫夫告诉他说,他们想建立一个上海和莫斯科之间的地下电台,报务员已经训练好了。他问黄平是否可以把密码带回去?只是这种密码不能交给任何人,如果别人接替他的工作,他必须重新编个密码。在黄平同意带回这个密码之后,阿波拉莫夫就叫人教给他编密码、用相机拍文件等的方法及写文件的秘密方法。最后还告诉  相似文献   

20.
刘少才 《世界》2007,(2):70-72
岁月可以洗去凡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却难以磨灭名人名家的历史陈迹。提起文坛名家萧军和他的名著《八月的乡村》无人不晓。萧军作为鲁迅之后的知名作家,的确没给家乡故里留下太多的纪念物,但是他的名言:“读书击剑两无成,空抱韶华误请缨。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厚自一身轻。”却镌刻在他家乡自己的墓碑上,供后人凭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