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0,(17):91-91
前不久,“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圉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办,这是大陆第一次以蒋介石为对象的国际研讨会。浙江大学特别成立“蒋介石研究中心”,由陈红民教授担任主任。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蒋介石的后半生》,是该中心的一项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正世人常以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才第一次见面,然而事实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曾有过同参一会或同处一城而未曾交际的情形,亦有过计划谋面而不得见的情形,毛泽东晚年还曾计划邀请蒋介石回大陆谋面,蒋介石暮年亦曾有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走走看看的想法,终因种种原因而未成行,不免令人遗憾。那么,毛泽东与蒋介石一生有过多少次交集,历史上这两大政治对手之间又有哪些轶事呢?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的两次下野1933年12月11日,蒋介石又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这是蒋介石第三次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第一次是在1927年4月4日,第二次是在1931年10月26日。有意思的是,对于蒋介石来说,前两次成为封面人物并不是好兆头,随之而来的都是黯然下野。第一次下野,自1927年8月13日至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在1927年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曾三次暗杀桂系首领李宗仁。这不但在民国史上是件特大的奇闻,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事。然而,李宗仁却一次次奇迹般地躲过了蒋介石的暗算,化险为夷。这是幸运,是偶然,还是另有内幕呢?  相似文献   

5.
刘典 《文史博览》2013,(1):19-20
常凯申原来是蒋介石 现在的一些历史爱好者经常称呼蒋介石为“常公”,令不少人费解。其实这个“常公”全名叫常凯申,蒋介石这个别致的雅号来源于一次翻译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这基本已成为历史学界的定论。但"奉化说"之外还有一个"许昌说",也并非无中生有。它有郑发两次千里认亲,蒋介石派要员问询、接待及相关事件作依据,其中不乏宋美龄、吴鼎昌、戴笠这样的名人,有些事情还涉及到"华子良"(韩子栋)。《郑发找蒋介石认亲的前前后后》一文介绍辨析了这方面的史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上海的大买办虞洽卿亲自到南昌同蒋介石密谋,答应只要蒋介石反共灭共,到上海后,就借给他6000万元。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虞洽卿亲自守着一部电话机,直接指挥他的武装商团参与其中,而且还额外提供了200万元的经济援助。对于虞洽卿如此卖力的替蒋介石出力,一般认为这是由于阶级的利益而同蒋介石勾结起来,殊不知很久以前,虞洽卿和蒋介石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 1911年11月间,虞洽卿在沪军都督陈其美处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蒋介石给虞洽卿的印象是精神抖擞,虽略显得瘦,但却…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喜好旅游,且每到一处,都将自己的游历感受记录于日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不久,无奈下野。在下野期间,蒋介石仍保持这一喜好,并更有时问详细记录游历感受。透过蒋介石的游历及记录,可以窥见蒋这一时期的心路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蒋介石喜好旅游,且每到一处,都将自己的游历感受记录于日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不久,无奈下野。在下野期间,蒋介石仍保持这一喜好,并更有时间详细记录游历感受。透过蒋介石的游历及记录,可以窥见蒋这一时期的心路变化。最是故乡情浙江奉化溪口,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蒋介石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虽然蒋介石经常回忆幼时孤儿寡母的不  相似文献   

10.
一记重重的耳光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有言道,两人一好,必有一恼。宋子文与蒋介石亲如一家的基础是“财神”,二人的分歧亦是因为“财神”。“吃不愁花不愁,计划不周要发愁。”这是宋子文复任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后对人常说的一句话。实际这句话也是有所指的。它指的就是南京政府无计划、无政府、无预算的“三无主义”和蒋介石不顾国力、财力一味地“剿匪反共”。宋子文上台不到7年,蒋介石已经与共产党打了6次大仗了。他已经对共产党苏区发动了4次“围剿”,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但他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共关系逐步由合作走向摩擦,前后经历过三次"国民党反共高潮":第一次是1939年12月爆发的山西新军事件;第二次是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第三次是1943年5月,国民党准备闪击延安。中共党史著作对此多有叙述,然而往往没有注意到,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前后两年多期间,国共关系一度相当缓和,且有过一段较为密切的接触,特别是1942年这一年,蒋介石主动提出要与毛泽东会晤。为此毛泽东多次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希望面对蒋介石会商国共关系,后因周恩来的反对,而改派林彪到重庆见蒋介石。最终双方因差距过大,谈判不了了之。此后不久,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国共双方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对抗。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来到南京,其中重要的有四次。由于与蒋介石的政治主张不同,加上彼此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张学良到南京受到的礼遇是一次不如一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介石软禁、审判、特赦,最终交军委“严加管束”,成为蒋氏囚徒,开始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岁月。  相似文献   

13.
提起蒋介石的原籍,人们自然会想到浙江奉化。这是官方及史学界均已认同的结论。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关于蒋介石的原籍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河南许昌。早在1926年江南就有不少关于蒋介石就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即郑三发)的传言,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作家唐人根据蒋介石的一位侍卫官提供的郑发找蒋介石认亲的史料,写成的《金陵春梦》第一集《郑三发子》问世以来,关于蒋介石原籍许昌的传闻更是沸沸扬扬。那么蒋介石到底是不是许昌的郑三发子?他又是怎么从许昌到奉化的?他的胞兄郑发几次赴重庆、南京寻亲认弟,蒋介石为何态度暧昧?种种谜团令人费解。为揭开谜底,本文作者李耕五进行了长达30年(1978-2008)的考证。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07,(8)
无论在红军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年代,陈赓都作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名将,同蒋介石角逐于血与火的战场,屡屡搞得蒋介石狼狈不堪。在这之前,陈赓还有过一段在危急关头救蒋介石一命的经历。  相似文献   

15.
刘旭 《文史春秋》2022,(9):10-13
<正>1949年初,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胜利在望,三大战役均已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精锐基本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陈兵长江北岸,即将发起渡江战役,蒋家王朝已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而在1949年1月21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放了蒋介石的下野文告,同时宣布由李宗仁任中华民国代总统。这是蒋介石一生中的第三次下野,也是最后一次。和前两次一样,蒋介石此次下野虽然是迫于形势,  相似文献   

16.
郭炜 《文史月刊》2009,(6):64-64
抗战期间,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部有次发来一封密电,向蒋介石报告战况,文中有一“已派五军增援”句。蒋介石阅之费解,提笔批道:“五个军?第五军?”“遂命人将原件退回。  相似文献   

17.
沈沉  岚声 《文史月刊》2003,(2):57-59
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1945年7月,一个驻华的外国记者向其国内发回这样一条快讯:“在重庆国民党军人中,部分中层军官企图发动的一场反对统帅蒋介石的政变,宣告流产……”消息见诸报端,立即引起哄动。这是咋回事呢?原来,这只不过是国民党高层派系之间勾心斗角的又一次短兵相接。1937年的“西安事变”中,在国民党军队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何应钦,自封讨伐总司令,企图轰炸西安,欲致蒋介石于死地然后取而代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对何应钦却耿耿于怀。1944年,据军统截获的情报称:“军政部内出现贬低领袖,褒扬何部…  相似文献   

18.
王俊彦 《百年潮》2013,(7):29-35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军从四面一步步逼近中央苏区中心地带,蒋介石正在为其"围剿"红军制订的"铁桶计划"即将实现而踌躇满志。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一份绝密情报送到中央苏区中共中央手中,中央立即决定,中央红军提前实施战略转移。这一决定使蒋介石彻底消灭红军的企图破  相似文献   

19.
"1937 年12月12日,蒋介石为何在日军完全包围了南京的情况下,向南京卫戍部队的唐生智军发出了撤退命令?"这是笔者长年来的疑问.<蒋介石日记>是解开这一疑问必不可少的史料.笔者从<日记>中了解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充满了不信任感和戒备心理,那时他还在持续探索"中日和平"的可能性.蒋介石在<日记>中首次提及南京被日军占领的惨状是在日中"和谈"中断后的1938年1月22日,在那之后,他开始认真考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至11月间,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西北、华北地区的十一省,大、小十六座城市进行视察。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上万里,这可能是蒋介石执政期间对北方最长时间的一次巡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