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东突厥汗国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东突厥汗国复国的历程 ,将其分作重建、强盛、中兴、衰败四个阶段。第二部分分析汗国复兴的内外原因。第三部分论述汗国复兴对唐朝军政制度的重大影响 :导致边疆都护府体制的破坏和变化 ;促使军镇、监牧、屯田三位一体边防体制的破坏 ;引起镇戍、行军制度的破坏和变化 ,包括“城”的作用凸显 ;促使征兵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3.
在女真建国前的社会生活里,其宗族部族组织为了更好地处理其内部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多已采用了习惯法。女真的习惯法在其政治、经济、文化及婚姻等多种社会生活中都有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其保证了女真建国前社会秩序的有序性,从而加快了女真建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可汗是突厥汗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由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独占。关于汗位的继承制度,目前史学界尚未达成一致见解。突厥汗国并未设立储君,在汗位继承上,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侄相继等多种方式,国人会议的推举、先可汗的遗命、生母的贵贱、继任者的实力、可贺敦的意向等是影响汗位继承的重要因素,尤其国人会议的推举是法定必经程序。故汗位继承实行的不是世袭制,而是向世袭制过渡的世选制。  相似文献   

5.
古代蒙古的民族与国家的形成 ,传统的说法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而成。这个说法缺少一个重要环节 ,那就是宗族 (或家族 )部族阶段。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 ,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 (或家族 )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 (或家族 )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面 ,论证了蒙古族是在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出现的深刻分化、彼此迁徙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 ,形成了众多的宗族 (或家族 )部族的社会政治组织。在这些宗族 (或家族 )部族政权的对抗与兼并的过程中 ,正是始终重视家族或宗族领导核心的帖木真 ,通过统一战争和创建千户制组织的形式 ,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满族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而来。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面,论证了满族是在氏族部落解体后出现的重新分化、辗转迁徒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宗族部族的社会政治组织。在这些宗族部族政权的对抗与兼并的过程中,正是始终重视组成分权共治领导核心的努尔哈赤,通过统一战争和创建八旗组织的形式,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公元6—8世纪,随着突厥的兴起和突厥汗国的建立,漠北地区开启新一轮族群变动浪潮,即突厥化的进程。活动于漠北的粟特人,在融入突厥游牧族群的过程中,既凸显出突厥化的表征及趋向,同时又保留了若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子。游牧帝国的盛衰起伏和游牧生活的迁徙流动,使粟特人的突厥化过程并未彻底完成。中古漠北地区粟特与突厥之间的族群互动、交融景象,显示出北方游牧社会内部的族群认同,相对于定居农耕的汉地文化圈而言,似乎更为脆弱易变。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作者认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非洲大陆有许多国家已发展成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但还有着为数众多的民族过渡形式,其中部族的因素在当代非洲各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很大。超级大国常常利用非洲国家内部的部族矛盾进行渗透与扩张。许多非洲国家的政局动荡与国家间的冲突大都来源于此。因此,深入探讨当代非洲各国民族形成中的各种形式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正武德年间,东突厥屡次南下扰边,威胁唐北部边境。629年11月,唐太宗为解决北部边境问题,派兵反击,最终攻灭以颉利可汗为首的东突厥。经过长达4年的战略准备和部署,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命李靖为主帅,分五路大军分别出击,进攻突厥。唐军主帅李靖接连奇袭定襄、阴山,战争持续4个多月,唐军最终攻灭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唐灭东突厥,使隋末以来北方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有效遏制,并为征伐薛延陀、回纥、吐谷浑、高昌以及西突厥打下了重要的战略基础。同时,唐太宗恩威并施,采取了非常成功的民族政策,获得"天可汗"的称号。  相似文献   

11.
马新  齐涛 《史学集刊》2012,(4):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古宗族势力发展的顶点,也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各王朝在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虽然必须借助于宗族与士族势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们都与异己的宗族与士族势力进行着强力的较量,并开始清理宗族势力在乡村社会中的根基。就其宗族政策而言,魏晋以依托为主,南北朝以收拢为主;收拢之力度南不如北。至隋唐时期,旧式宗族逐渐消解,新式宗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隋唐王朝则从制度上完成了对宗族这一社会力量的有效分解与钳制。在隋唐宗族政策的冲击下,中古宗族的政治与军事功能逐渐消退,经济互助功能以及血缘凝聚力的效能与影响明显逊于前代,宗族威权发生蜕变,开始了向近古新型宗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邓慧君 《丝绸之路》2012,(24):28-31
丝绸之路上的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是元明清时期活跃在中亚地区的两个政权,其在历史风云变幻下,演绎了一幕幕分分合合的历史悲壮剧目,对中亚乃至我国境内新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两个政权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阐述了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各种文化的塑造和洗礼,以此揭示历史真相,以及这种真相所反映出的人性较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经考证可以确认,东突厥牙帐当在漠南,因而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把东突厥牙帐标在漠北于都斤山的鄂尔浑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境内)不甚妥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古代徽州宗族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5.
本文想说明良渚文化是生活在东海之滨的古代部族所创造的文化(图一)部族是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起来,它们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对于部落,一般认为有以下特点:1,部落是原始公社制度下所特有的人们共同体和社会组织,是较氏族和胞族为族为大的,主要以血缘关系联系的社会组织形式.2、部落的来源多为有血缘关系的渚氏族联盟.形成部落后,具有自己特有的名称,崇拜物和崇拜方式,部落方言和特定地域.3、部落内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如部落成员大会,部落议事会,酋长制等.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阿史那王族成员郁射设阿史那摸末墓志的考述,分析了其家族世系中五代人的王位沿袭和兴衰演变,从中不仅可看到东突厥与隋唐王朝的密切关系,也可清楚他们降唐后的具体安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隋唐时期东亚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北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宜兴荆溪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兴起、持续发展、掀起高潮、跌入低谷、再次掀起高潮的发展态势。宜荆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态势,受到朝廷政策和地方需求两方面的影响。而族人积极捐资支持则是祠堂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原文分上、中、下三次发表四个论题:“上”为第一个论题,即生女真人在建国前后的宗族部族组织,发表在本刊第一期;“中”为第二个论题,即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活动,发表在《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4期;“下”为第三和四个论题,即本文要论述的生女真人的宗族文化机制和女真人的汉化是其宗族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女真人的宗族文化机制包括浓厚的宗族思想意识、宗族权力的世选制传承方式、宗族民主集中制(宗族勃极烈制与宗族军事民主制)和宗族接续婚等。这些宗族文化及其机制与产生儒家文化的夏、商、周的宗族文化及其机制大同小异,因而女真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所以女真人的汉化是其宗族文化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的靺鞨人在氏族部落解体之后,开始逐步形成宗族部族组织;之所以被称为靺鞨,是源自其社会林立的宗族组织谋克。女真人作为靺鞨人的后裔,以几十个富强的宗族谋克为核心组成几十个部族。这些宗族部族社会组织在形成古代民族并建立起国家之后,便转化为猛安谋克国家组织。长期以宗族谋克为本位的女真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宗族文化,并渗透到女真社会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题记:明修《元史》无《部族表》。其后钱大昕作《元史氏族表》二卷。屠寄《蒙兀儿史记》有《蒙兀氏族表》、《色目氏族表》各二卷之作;柯劭忞《新元史》有《氏族表》二卷之作,用力皆在详少数部族之世次,而不及全数之搜罗。爰仿《辽史》,作《元史北方部族表》,尽列其时活动在北方之诸部族而稍作考证说明,治元史者或亦有助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