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的“貊”地近燕,是一重要的古族。先秦即以“蛮貊”泛指非华夏民族。汉以后单称的“貊”指高句丽及其别种,它与先秦“貊”的关系尚有待考古学帮助解决。战国已出现“胡貊”并举,它固化为一合成词后可指匈奴或一切北方民族。“秽”本是“貊”之外的另一族,汉代因和“貊”同处东北,遂连称“秽貊”。固化为一词后可指不同的东北各族。  相似文献   

2.
关于汉以前东北“貊”族考古学文化的考察──兼论大石棚和石棺墓文化的族属与时代王绵厚早在汉以前已屡见于文献中的秽与貊,是古代东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但关于秽貊族系的历史渊源和考古学文化的性质,却是中外学术界长期关注、然而仍存在着许多未解之端的东北亚...  相似文献   

3.
作为韩国民族的祖先而不时出现在中国史书上的貊问题,依据人们对文献本身的考证和解释历史的观点,或多或少并非没有不同意见的。无论貊是韩国民族的全部构成成员或是部分构成成员,决不能把它从韩国民族的起源和形成中排除在外,这是不言自明的。多年来,一直牵挂着貊问题的作者,认为有关貊的研究直接关联着韩国民族的起源,确信只有把韩国文化的起源同它结合起来,在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正濊貊是古代广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族系,同东邻的肃慎系民族、西邻的东胡系民族,以及南邻杂居的汉(华夏)民族共同组成古代东北的四大民族系统。~((1))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是濊成为古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治下的主体民族,然后随着貊东迁而来,濊与貊融合为一个民族集团,再逐步衍生出夫余(扶余)、达末娄(豆莫娄)、高句丽、沃沮等分支,并且夫余和高句丽成为濊貊中建立政权并先后雄强于东北亚的古代民族,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吉林通化万发拨子遗址的考古发现,从考 古和民族学角度,提出以下主要看法:1.万发拨子遗址所处浑江中上游,应为“高句丽先 世”貊人故地;2.遗址中土坑石椁(棺)墓与大石盖墓、积石墓共存,反映了西汉高句丽建 国前,辽东“   ”与“貊”文化的交汇;3.遗址“二期”三足器的存在,主要反映了“西团山文化”的影响所及;4.以“三、四、五”期为代表的主体文化内涵,是“二江”流域“前高句丽”时期的貊族(高夷)青铜文化遗存;5.万发拨子遗址的“环山围沟(壕)”,是高句丽城邑出现前,貊部(高夷)氏族聚落的代表类型。在高句丽建国前,不存在“古句丽国”。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东夷系统(氵岁)貊族系的高句丽民族,自公元1世纪中叶独立以“高句丽”的族称出现在中国东北史上以后,以山城为核心的“城邑”制度,成为高句丽建置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西汉中期到公元7世纪中叶唐初,高句丽民族政权存在的700年间,高句丽“城邑”制度的发展,从考古学上看集中反映在以早、中、晚各期都城和遍布以鸭绿江两岸为中心的大量山城与重点的平山城中。本书以下第二、三章各节,围绕高句丽早、中、晚期都城和其他重要城邑,以历年考古调查和  相似文献   

7.
王培新 《史学集刊》2017,(1):96-104
学界一般认为,汉武帝开设朝鲜四郡时,在玄菟郡内高句丽族聚居地区设高句丽县,西汉末高句丽建立政权,仍然使用这一名称。"高句丽"一名存在由族称到县名、国名的变化。然而,最早出现高句丽一名的《汉书》,是在《王莽传》中记录高句丽史事的,此时高句丽已经建国。梳理《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记载高句丽史事的早期文献,结合近年考古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玄菟郡初设与高句丽无关;玄菟徙郡是为高句丽所侵;《汉书》地理志所载玄菟郡三县不在高句丽地区;"高句丽"最初为国名;"高句丽"作为族称是由高句丽国这一政治体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8.
"秽貊"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影响最为深远的族系之一。研究表明,"秽貊"族在新石器时代以来就已活跃于东北之鸭绿江、浑江、太子河、辽东半岛和松花江流域等地区。西周初期,周王室对"秽貊"等族的"财用、九谷、六畜之数"以及"夷秽"等族人的情况实行了有效的监控,这说明"秽貊"族与中原文明的联系更为紧密了。同时,史料证明,当时的"秽貊"族有西迁之迹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部分"秽貊"族人或为中原文化所同化,或为北方强悍族群所融合。秦汉以降,秽貊族主要聚居在现今东北及朝鲜半岛部分之区域。此时的秽貊族受秦汉王朝政权的影响最为深远,当王朝兴盛时,"滅、貊、倭、韩万里朝献",而当王朝衰败时,则"濊貊连年寇钞"。因此,"秽貊"族的发展其实与中原王朝的存亡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氵岁)貊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在很早时期,它就与黄河流域的华夏、东夷两大族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并且臣服于中原王朝。在两汉时期,(氵岁)貊族加入了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氵岁)貊族史历来为历史、考古学界所瞩目。本文只想就其与华夏、东夷族的关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古代(氵岁)貊族活动在我国东北区域靠近东部沿海地区,不仅与华夏民族毗邻而处,还隔渤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认为,汉武帝开设朝鲜四郡时,在玄菟郡内高句丽族聚居地区设高句丽县,西汉末高句丽建立政权,仍然使用这一名称。"高句丽"一名存在由族称到县名、国名的变化。然而,最早出现高句丽一名的《汉书》,是在《王莽传》中记录高句丽史事的,此时高句丽已经建国。梳理《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记载高句丽史事的早期文献,结合近年考古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玄菟郡初设与高句丽无关;玄菟徙郡是为高句丽所侵;《汉书》地理志所载玄菟郡三县不在高句丽地区;"高句丽"最初为国名;"高句丽"作为族称是由高句丽国这一政治体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越国的族属和先秦时期环太湖和杭嘉湖平原地区的文化格局和势力变迁研究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本文从文献记载和传说材料入手,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先秦时期越国的族属问题进行了推论,并就其中涉及的文化格局和势力变迁问题提出见解:越文化的主体来自于本地的马桥文化,而马桥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受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和扶持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在江浙地区的出现根源于中原地区华夏和东夷族系的地位之争,表现就是代表东夷族系的广富林文化、代表本地土著的钱山漾类型文化和属于越族系但代表华夏集团利益的马桥文化的纷争,最终后者取代了前两者,表明了华夏集团在此地区的胜利,由此随后的越国统治者也就具有了华夏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入唐高句丽移民史的研究,近年长安地区新出土的唐大历十一年《南单德墓志》就是可资充分利用的新史料,其不仅为入唐高句丽移民增添了一族新姓氏,也为研讨中原南氏的迁变与流向提供了新素材。另外,还能为研讨唐代以后始较多出现的南氏人物世系与族属问题提供一个值得思考的案卷,并为进一步研讨入唐高句丽移民的归属意识与民族认同问题以及渐趋融入唐人共同体的历程,为站在以中国为核心视域的角度来探索"朝贡体制"问题下的唐朝与朝鲜半岛的宗藩关系提供一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高句丽人口数量的发展演变和丧失王统后的高句丽人口流向问题进行了分析考察 ,认为其人口初创时不多 ,三国曹魏时明确记载是 3万户 ,南北朝时为 9万户 ,盛唐之际则达 6 9 7万户。其人口在持续增长中 ,加入了汉、扶余、沃沮、秽貊、百济、等各部族或民族的众多人口。当高氏王统丧失后 ,人口渐次迁移 ,流入中原和东北的渤海、突厥、新罗等政权的辖区中。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代东北古族服饰研究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文献匮乏,若无考古资料补充,深入研究难度颇大。郑春颖新著《高句丽服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对散见于中朝两国的高句丽服饰史料以及高句丽遗存中发现的服饰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与整理,不但揭示了高句丽服饰文化的整体风貌与演进历程,且从服饰学视角较为全面地透析了汉唐时期我国东北以及  相似文献   

15.
汉后期间曾以习武善战而称雄于鸭绿江两岸之广大地区的高句丽民族,在骑战和骑射方面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征。这在高句丽长期外攻内守的战争过程和平时盛行的狩猎活动中都充分地表现出来。据《魏书》等文献记载,高句丽的创始者之所以取名“朱蒙”,就是因为他善射,而且朱蒙还擅长于认马优劣。在位近百年之久的高句丽六代王太祖王宫于建光元年(121年)秋,曾“率马韩、(扌岁)貊数千骑围玄菟”,可见其骑兵规模相当可观。而它的后世位宫“生亦  相似文献   

16.
在湖南湘江流域、广东西部、广西东部这一辽阔地域内发现的先秦越人墓所反映出的越族青铜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早已受到考古学界的瞩目。然而,对于这些地区越文化的具体族属,过去一直缺乏综合性研究。近来,朱建中同志在《试说湖南先秦文化与西瓯的关系》一文中,把这一广大地区的发现联系起来探讨其族属,颇有见地。不过,他认为包括湖南境内在内的越文化的族属当为古代的西瓯,这一点似还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无论是湖南还是广东西部、广西东部的越文化,都是百越之一支——杨越创造的。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是中国八大名山和五大山水风光旅游区之一 ,它不仅是一座自然资源宝库 ,同时也是一处人类文化资源宝库 ,是东北区域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亚文化。自远古以来 ,长白山又先后有不咸山、徒太山、从太山、太白山等不同的称呼。一直到金代 ,女真人始定其名为“长白山” ,从此流传至今 ,计有 82 7年的历史了。现在所知 ,长白山地区的最早居民是“金牛山人”和“鸽子洞人”后代的“安图人” ,生活在距今 2 .6万年以前。进入有史记载以后 ,箕族、古朝鲜族、秽族、貊族、夫余族、高句丽族、沃沮族、肃慎族、挹娄族、真番族、发族、勿吉族、族…  相似文献   

18.
开原建材村所出兄铭铜刀,其兄铭涵义应为春秋战国之际居于今辽北东部山地的土著貊人首领"兄"所佩带的标志身份的器物,其兄字是当时的职官名,是汉民族原始宗教中"祝"的身份的衍化,兄是祝的初文.作为一个官阶的称谓,被此后的高句丽族继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洞室墓进行谱系探索,认为中国先秦洞室墓主要有北方、西方、秦三大传统。北方传统的洞室墓可能由竖穴墓发展而来,传到甘青地区后,受当地窑洞式建筑思路的启发,表现出许多与窑洞式建筑相同的特点。西方传统出现稍晚,更多与仰身直肢传统和畜牧-游牧经济相联系,其起源也与竖穴墓有关。与屈肢葬传统联系在一起的秦传统出现最晚,但却最为规范讲究。  相似文献   

20.
在西汉末年至唐总章元年(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将近七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活在祖国东北的貊族一支高句丽人,在鸭绿江中下游和浑江流域一带建立了高句丽王国。这个王国中、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国内城和丸都城,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县城和县城北的丸都山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