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唐二陵墓室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时产生大量冷凝水,严重危害墓室彩画安全。为此,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后,自2013年7月至8月对墓室内外环境温湿度进行了监测记录。结果表明:墓室内相对室外为持续低温(22℃)高湿(RH=100%)的状态,对彩画保存非常不利。随后结合室外温湿度测量记录数据,分析了冷凝水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安装风幕机、除湿机对冷凝水进行治理的措施,并继续对治理效果进行跟踪测量记录,结果显示该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墓室内相对湿度(RH=90%),对去除墓室内冷凝水进而保护墓室彩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唐二陵墓室彩画上滋生大面积的苔藓、藻类、霉菌,使原有精美鲜艳的彩画被严重遮盖腐蚀。为此,对南唐二陵墓室彩画上滋生的藻类、苔藓与霉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菌落形态观察与显微形态观察,对其表面滋生的藻类、苔藓与霉菌进行了初步种类鉴定。鉴定结果表明,确定霉菌为黑根霉(R. nigricans)、亮白曲霉(A.candidus)、青霉 (P.echinulatum Raper)等;苔藓为墙藓属(Totula sp)、毛口藓属(Trichostomum Bruch);藻类为鞘丝藻属(Lyngbya)。鉴定结果可为进一步的防藻、防霉技术研究和墓室彩画的现场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墓葬壁画经考古发掘后,墓室内原有的稳定环境被打破,在微环境不断变化的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害。为探究微环境变化规律,在陕西师范大学模拟壁画墓室内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土壤电导率等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墓室内部微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距墓底高度越高,其土壤温度、含水率变化幅度越大,越易产生酥粉等病害。利用离子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对土壤易溶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阴、阳离子含量与土壤埋深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表面析出盐分主要以硫酸钠和硫酸钙为主,在微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易产生酥碱等病害。对壁画墓葬微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为有效调控墓室微环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原址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群墓室内留存了大量的砖壁画,日积月累,一些壁画出现了盐害、表面霉菌、起甲脱落等病害。根据魏晋墓七号墓室内近三年的温湿度和气象数据,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阐明了七号墓室砖壁画保存的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墓室内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墓室内温度随其径深增加而增高,且温度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相对湿度随墓室的径深增加逐渐降低;受到降水、墓室外环境和地下水渗漏等影响,相对湿度会显著上升。同时,探索了墓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关联性:除入口处,前、中、后墓室内平均气温为12℃,相对湿度75%,且各点二者变量呈正相关;通过比对近三年墓室砖壁画照片得出,目前墓室内温湿度相对适宜,没有造成墓室内砖壁画病害进一步发育,为今后研究砖壁画的病害机理和采取预防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墓室进行内部环境监测进行了分析研究。自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对墓室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馆藏魏晋壁画墓的保存现状及温湿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墓室内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二者相差24.3℃。相对湿度主要受温度和墓室外环境影响.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间占全年的63%,墓室大部分时间处于高湿度环境中。高湿度环境是某些颜料变色的主要原因。也是微生物霉菌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长期监测及控制墓室内部温度与相对湿度,是防治霉菌及其他微生物、保证魏晋壁画墓能够长期安全保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山西壶关县上好牢村宋金时期墓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林中  王进先  畅红霞  王伟  李永杰 《考古》2012,(4):48-55,109,102,108
2010年5月,有关单位对山西省壶关县上好牢村的三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一号墓和三号墓墓室均有精致的仿木结构。两墓室内都经过粉饰并绘有色彩和种类丰富的彩画,墓室四壁都绘有不同题材的壁画。从仿木结构和壁画题材等分析,两座墓的时代应在宋代晚期或金代初期。  相似文献   

7.
半地下砖石建筑遗产在发掘后,温度、含水量等环境条件的波动关联了包括干缩开裂、盐析、微生物生长等在内的诸多病害,使得半地下砖石建筑遗产加速劣化的风险上升,不利于文物价值的有效保护。为明确半地下砖石建筑遗址的依存环境与本体病害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以南京上坊孙吴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调研测绘与病害勘察,并对上坊孙吴墓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外环境监测,获取了室外气候、保护大棚内及各墓室内的温湿度等参数,分析了不同病害与依存环境的关联性,并基于环境监测数据评估了墓室内不同区域对应的本体材料劣化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相比于前墓室,覆顶不存的后墓室会表现出更复杂的病害特征,即砖石类遗址在长期的环境波动状态下可能会比在较稳定的高湿环境中面临更高的保存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上坊孙吴墓以及同类型半地下砖石建筑遗址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安鼓楼油饰彩画主要病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油饰彩画进行科学保护,对具有代表性的西安鼓楼油饰彩画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病害有失光、褪变色、粉化、龟裂、起甲、脱落、烟熏、降尘等。结合实验室模拟实验对病害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导致病变的内因是木基层含水率及地仗制作工艺;外界环境因素为紫外线、温湿度、大气降尘、油烟熏及降雨等。分析结果可为彩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于温湿度、光能、热能、碳源、营养源等适宜条件的存在,在韩休墓墓室和甬道内的壁画几度发生霉菌滋生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经典霉菌实验技术方法对样品进行霉菌培养、分离和纯化,联合使用扫描电镜技术、显微鉴定技术及分子鉴定技术对霉菌进行分析鉴定,共分离出分属于青霉属、曲霉属、交链孢属和镰刀菌属的霉菌12株,为有针对性地治理墓葬壁画霉菌污染和做好考古现场霉菌早期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秦俑保护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设法确定秦俑所在环境中的温湿度的安全范围,并寻找适当的途径,有效地控制温湿度于这个安全范围之内。作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第一步,从1988年2月,我们对秦俑坑内的温湿度进行测量,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依据初步研究结果提出我们对秦俑的保护措施,现陈述于后,期方家不吝指教。一、实验结果及讨论 (一)关于俑坑内的温湿度 1、测量仪器及方式测量仪器:毛发湿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干湿表。测量方式:将上面三仪器同放于俑坑内北边第一过洞,用干湿表校准毛发湿度计、  相似文献   

11.
温湿度是评估博物馆馆藏环境的重要指标。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温湿度进行监测记录的情况下,需要基于"稳定适宜"的准则,探索一种科学的评估方法,为馆藏环境温湿度的调控治理提供依据。该方法以中长期的博物馆监控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温湿度监控数据的离散度和离散系数,并结合箱线图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对其"稳定适宜"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评估。结合四川博物院2014年的温湿度监控数据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离散程度的中长期温湿度数据评估方法,能够为下一步的馆藏环境调控治理提供依据,有助于针对性的改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佛光寺无地仗彩画层所出现的颜料脱落、颜料褪变色、裂隙等突出病害,本研究利用正交实验对鱼胶和白芨胶两种传统保护材料进行了复配,得到适宜无地仗彩画加固保护的优选配方:以质量分数为3%的鱼胶复配以0.1%的白芨胶作为有效加固成分,再配以质量分数为0.5%的防霉剂(PTA)、0.1%的紫外吸收剂(BP-4)以及0.1%的抗静电剂。所得复配材料具有优良的加固性能及耐老化性能,可为佛光寺及其他地区无地仗彩画加固保护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坛戴王府属于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内有一建筑上存有大量清代太平天国彩画。因早期建筑失修,彩画保存状态岌岌可危,出现大量病害,主要包括彩画表面酥粉、污渍、开裂、脱落、滋生霉菌等。2014年,针对该建筑内的彩画状况制定了抢救性保护方案,并最终采用整体加固、清洗,局部修复等措施,完成了戴王府彩画的保护与修复工程。经过7年时间,目前彩画保护效果良好,取得了预期目标。此次在戴王府采用的彩画保护技术,可为同类型古建彩画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文物收藏的环境控制中,最主要的是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文物陈列室内的温湿度与文物的保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库室内的温湿度的控制,是指当库内或室内温湿度状况适宜文物保护条件时,要采取措施,防止和减少室外不适宜的温湿度对库室内的影响,使库室内适宜温湿度状况趋于稳定;对温湿度的调节,是指当库室内温湿度不符合文物保护条件时,必须采取措施,使库室内的温湿度状况得到改善。一般而言,文物保存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15.
大高玄殿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兴建的一处皇室道教宫殿。其现存彩画皆为清代旧物,多数建筑是几个时期绘制的彩画共存于一座殿宇之上。本文从诸殿座现存彩画、彩画断代和彩画演变过程三个层面对大高玄殿彩画进行初步分析和考证。  相似文献   

16.
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0年4月至8月,我队配合洛阳铁路分局基建工程,发掘了一批唐宋时期墓葬。该墓区位于龙泉沟以西、龙泉新村铁路医院正北的邙山岭地上,南距隋唐东都城北墙约600米(图一)。在发掘区东部发现1座宋代壁画墓(编为 IM235号)。墓室西北和东南部分别被近代墓葬打破,墓门上部建筑和墓室顶部均遭破坏,墓室内进水,北壁被冲垮,南壁东段已坍塌。发掘时墓室内积满淤土和砖块。现将此墓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宁夏拜寺口双塔发现的大朝通宝和中统元宝交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贺兰县拜寺口双塔进行了全面维修,在清理西塔(位于西面的塔称西塔)塔刹时,于刹座内发现一圆形刹室,内藏有大朝通宝1枚、中统元宝交钞2张、小铜佛像1尊、胶漆绢彩画唐噶2幅、木雕胜乐金刚1尊、木雕花瓶1对、绢纸花2束、印花布3块、供桌1张、供椅1把及朽布、朽绳、陶器盖等。本文就刹室内所藏大朝通宝、中统元宝交钞及其相关问题谈点肤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8.
永乐宫作为元代道教建筑的精品,不但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而且道观内的建筑彩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三座殿宇内还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建筑彩画。根据其艺术风格观察应为元代或者是晚于元代的彩画。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继承古人传统技术,有必要对永乐宫彩画艺术进行初步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马楠 《文物春秋》2012,(2):57-61
通过对曲阜孔庙启圣祠内、外檐彩画的材料、制作工艺及保存现状的调查分析,进行了保护修复实验,基本了解了启圣祠现存彩画的病害原因及保护修复流程,为今后孔庙启圣祠彩画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81,(4)
1976年2月,山东省嘉祥县满硐公社杨楼大队社员于英山脚下发现了一座隋开皇四年(584年)的壁画墓(图一)。据出土墓志推知,附近还有另一隋墓,故将此墓暂定名为"英山一号隋墓"。墓系圆形单室砖券,顶呈穹形,白灰抹面,墓壁及穹顶绘有彩画。因墓室破坏严重,除清理出石墓志及少量陶俑外,主要是临摹和揭取了部分残存壁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