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广域乡村为主体,形成对其空间格局、经济形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系统认知以及转型路径的预判,对乡村全面振兴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关系视角的理论解释及其在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梳理乡村空间认知研究,认为需要以关系串联乡村空间的复杂内涵和运行机制。文章将乡村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四个维度,从各维度内部、之间的关系作用以及调节关系作用的治理手段三个方面,构建乡村空间“构成归纳—过程解析—组织优化”的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乡村空间转型路径分为关联整合资源、协调参与主体、建立集体认同三个阶段,以期拓展乡村空间理论的建构视角,为我国乡村规划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2.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信息输出和信息输入两个环节。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信息输入是信息输出的传导性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信息输出是信息输入的反馈性制约因素。应用写作教学应当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3.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地理单元,以红安县二程镇8个村100户问卷和访谈调查为基础资料,探讨了转型期特定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微观机制。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乡村聚落的空心化和边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的更新等方面。从微观的视野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实质上是农户空间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不同类型的农户空间行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效果也不同,但其综合效应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改造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非婚关系"问题历来是华北根据地各级政权社会治理的重点之所在,但是在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完全改变之前,传统的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依然是影响乡村民众行为选择的基本逻辑,再加上身体的象征性与资本化,以及婚姻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偏差,使得华北根据地的"非婚关系"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其实,从传统、身体、政策三个维度来看,华北根据地的"非婚关系"问题并不能仅仅以所谓的"腐化",抑或"落后"而加以论之。传统、身体、政策与"非婚关系"问题的相互纠结、共同作用,折射出妇女解放事业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资源整合效应、人员聚集效应,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地开展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研究,从增权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居民感知进行解构,通过主成分分析总结出经济收入增权、社会文化增权、自我认知增权3个维度。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居民3个维度的感知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感知正向相关,且影响依次减弱。期望本研究能够为乡村旅游感知研究提供新视角,并为保障居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权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周滔  张璞洁 《人文地理》2023,38(1):118-129+157
乡村振兴要求走乡村内生性发展道路,客观认知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分异格局和交互关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民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引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影响乡村发展能力的敏感因素,以此测度乡村发展能力指数,进而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交互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中部地区多维乡村发展能力提升,但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不同维度间差异化显著;(2)中部地区多维乡村发展能力局域空间格局呈现较强的动态性并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3)邻接地级市多维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交互网络以正向关联为主,局部空间呈差异化的竞合态势。  相似文献   

7.
黎洁  党佩英  任林静 《人文地理》2020,35(6):122-131
在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陕西4市22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贫困山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多维贫困程度越深,农户参与旅游比例越低,乡村旅游不具有天然益贫性;参与旅游能够显著减缓农户的多维贫困。从单维贫困看,乡村旅游对调查地农户的经济、教育、生活水平和权利维度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其中对生活水平的减贫效应最大,健康维度效应不显著;参与和未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户在多维贫困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维度的减贫影响因素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教育、健康、权利维度的减贫影响因素差异不大。据此,从乡村旅游经营、精准帮扶、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珊 《旅游纵览》2022,(18):111-1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其中乡村旅游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元化的,必须从政策支持、对外宣传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认同是重塑和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前提。基于文化记忆和地方感构建居民和游客对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模型,以苏州金庭镇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时间、空间、文化和情感维度上主、客存在差异,时间维度上游客高于居民,其余维度居民表现更为强烈。感知效应主、客在时间上表现出令自己回想起过去的人和事,了解文化延续性;空间上为游客旅行带来深刻印象,与居民生活关系不紧密;文化上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文化氛围;情感上在归属感、自豪感、文化自信及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1.
"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是有效解释旅游地发展和游客未来行为意图关系的有效理论工具。本文根据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从环境心理和游客认知角度,通过结构方程对乡村旅游地"农家乐"游客的"场所依赖"和"忠诚度"进行了关联研究,研究显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农家乐"的"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场所依赖构成维度中的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与游客忠诚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9和0.70;"游客忠诚度"构成维度中游客对"农家乐"自我评价忠诚度为高度相关(0.75)、将该地作为优先选择为高度相关(0.76)、再次到访意愿上为高度相关(0.67);仅在唯一性选择上处于中度相关(0.58)。该研究结果从实证层面上说明了乡村旅游地"农家乐"目前所呈现给游客的各种休闲游憩项目基本符合了游客的需求,满足了游客寻求短暂逃逸现实并追求乡村宁静生活体验的要求。文后就研究不足提出了"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本土化研究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赵妍妍 《旅游纵览》2022,(13):180-182
文章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6—2019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等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且呈现长江下游地区发展水平高,中下游地区发展水平低的分布特征;从5个维度来看,各省份在各个维度的发展差距较大,优劣不同。  相似文献   

13.
胡孝平 《旅游纵览》2022,(17):80-83
一体化乡村旅游是一种兼顾旅游发展多重价值的发展框架,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探讨一体化乡村旅游维度的有效性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7个维度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其中可持续性主要受赋权、规模和互补性3个因素的影响,网络对可持续性的影响主要借助互补性与规模发挥作用,而网络的形成则受到内生性、赋权、内嵌性影响,内生性是网络形成的最主要促进因素,但内嵌性反向作用于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从主客共生、价值共创与资源活化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体验和其他相关研究来看,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是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繁难,待遇低下;同时还遭受到乡村民众的抵触和乡村士绅的排挤,事实上沦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乡村教师普遍心情苦闷,状态低迷,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比较游移。这种生存状况反映出,在国家教育体制、专家精英和乡村社会等外在规约中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其在乡村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是薄弱的,并没有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中心"或"导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而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构更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文化表达与测度、文化保护利用、地方认同、乡村记忆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的研究框架、内涵和内容。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乡村文化记忆作为分析乡村旅游地文化时空过程的逻辑起点,立足于文化记忆理论关注的文化记忆识别、地方身份认同和文化连续性等核心内容,构建了“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的三维研究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乡村文化记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的研究内容。为今后进一步丰富文化记忆与旅游地理学的融合,深化乡村旅游地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寻求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新视角、新方向和新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开发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更多的是胁迫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受损甚至消亡。通过国内外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和研究评述,本文发现当前研究缺乏基于文化胁迫视角的理论框架、文化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及量化表达薄弱。在系统回顾胁迫生态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其应用在乡村旅游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模型和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最后从时间-空间-社会维度出发,构建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2-2017年35个大中城市为数据基础,借鉴Rosen-Roback城市空间均衡模型,测度大中城市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差异性。研究发现:①控制其他变量后,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每提高1%,住房价格水平平均上涨0.156个百分点;②空间维度上,沿海城市的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显著小于内陆城市;而政治级别的差异在大中城市间的影响较小;③时间维度来看,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在各时期都是显著存在的,表明教育资源的影响具有长期累积特征;从影响程度绝对值来看,影响系数具有随时间递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关系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晓蕊 《攀登》2007,26(1):32-34
乡村关系冲突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乡村关系冲突主要表现为“附属行政化”和“过度自治化”两种不良倾向;乡村关系冲突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乡镇政府在我国权力体制中的特殊地位、村委会在利益角色上的双重性和乡镇政府在利益上的自利性、乡村关系在法律规范上的制度供给短缺造成的。可以通过转变理念、创新体制和完善法制对其加以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大众点评数据为资料来源,借助扎根理论从旅游者视角探索乡村旅游产品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管理运营、餐饮服务质量、休闲娱乐三个维度作为社会维度的影响因素,景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为物理维度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情感性体验、临在性体验和原真性体验,并由此决定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为提升旅游者的情感体验,袁家村应采取感官综合协调建构、地方原真性情感嵌入及以产品互动性为导向的方式,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黄斌 《风景名胜》2021,(8):0033-0034
文章在研究编制《合肥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工作的基础上,主要从地理特征、文化特征和风貌特征三个维度对合肥乡村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有利于合肥市乡村风貌建设的管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