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地方志学科建立至今,地方志定义一直没有公论。《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地方志分为“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并分别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这无疑给地方志定义提出了新的课题。对地方志作一个认同度较高的定义,既是地方志“正名”与“立身”的现实需要,也是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汪毅 《巴蜀史志》2014,(1):29-30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是全国地方志工作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开依法修志先河,在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地方志工作者.推动了地方志工作,促进了地方志事业。  相似文献   

3.
<正>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机遇,那么,可以说。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给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地方志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总理的重要批示必将开启地方志工作、地方志事业的一个崭新时期。地方志工作者、地方志系统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企盼的地方志全国工作会议,即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4月19日在北京召开。中  相似文献   

4.
图片报道     
《中国地方志》2009,(11):F0002-F0002,F0003,F0004
2009年11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一行四人,前往浙江省考察调研地方志工作。期间先后考察了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金华市地方志办公室、丽水市地方志办公室、温州大学、温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宁波大学、宁波市地方志办公室。图为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贾大清(左一)向朱佳木(左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李富强(左四)介绍杭州市地方志工作。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5周年和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30周年。 5年前的今天,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行了。这既是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也是中国自从有了地方志以来,第一部有关地方志的全国性法规。  相似文献   

6.
经中央宣传部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第五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已正式组成,今天我们召开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五届一次会议。刚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同志宣读了第五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介绍了组建经过;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李富强同志汇报了第四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成和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五年来全国地方志工作的情况;与会同志对地方志工作和本届指导小组任务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方志工作部门与相关部门存在较大地位反差,成立国家地方志办公室是理顺国家和省市县地方志关系的需要,是将要编纂国家一统志的需要,更是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为设立国家地方志办公室提供了法治保证,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设立国家地方志办公室提供了政治保证,改革开放物质财富的增加为设立国家地方志办公室提供了物质保证,盛世修志的大环境为设立国家地方志办公室提供了工作保证。  相似文献   

8.
2006年5月18日,由国务院制定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经过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467号)后正式颁布施行。正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同志于2006年10月18日在学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验交流会上评价的那样,“这是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也是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地方志以来第一部有关地方志的全国性法规,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盼望已久的。它结束了地方志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标志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修志的新阶段。它的制定和颁布施行,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给予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凝聚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相似文献   

9.
2013年1月14日 同志们: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的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在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圆满结束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向大会发来了贺电。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贾帕尔·阿比布拉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六年来全区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又从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保证质量、打造精品,扎实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深刻论述了做好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意义,对进一步做好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上午,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就过去六年自治区地方志工作作了全面客观的总结,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工作安排。会议表彰了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九个单位的领导和地方志工作者代表作了发言,广泛交流了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史志》2014,(16):F0002-F0002
<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省地方志工作,7月29日,省地方志办公室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省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隋岩出席会议并讲话。全省各市(地)地方志工作机构主任和绥芬河市、抚远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省农垦总局史志办应邀参会。会议由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袁建勋主持。隋岩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传达王  相似文献   

11.
王笛 《史学月刊》2006,(11):93-10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基本上被华人社区中的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所控制。华人社区有四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即宗族、会馆、秘密社会和行会,这些组织的扩张是由于社区生活的需要和外部的压力。它们也强烈影响到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并在延缓中国移民的同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排华运动、组织的束缚和内部的争斗使中国移民与主流社会隔离了几十年,宗族的条规、方言的区别、利益的冲突等又破坏了中国移民的内部团结,这也导致了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中国移民的同化过程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12.
赵新潮 《安徽史学》2021,(3):160-168
中国当代法律社会史是一个可以多视角审视、多层次观察、多领域延展的拓荒性研究命题.积极开展中国当代法律社会史研究,揭示中国当代法律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求中国当代法律与社会演变的历史规律,确立中国当代法律社会史研究范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中国当代法律社会史,既需要有理论的关怀、通史的关怀,也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资料挖掘,还应有"瞻前顾后"的意识.中国当代法律社会史有多种研究进路,既可按照现行社会能够与法律产生关联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研究,也可根据现行部门法的划分标准分门别类开展研究,还可以新中国的历史分期为分析框架.同时,作为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国当代法律社会史应充分借鉴社会史和法社会学等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开拓研究视野,丰富选题内容,如此才能最终呈现一幅形象生动的当代中国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图景.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变迁三大部分。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目前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仍面临种种难题。当下的首要任务是系统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资料。在研究中,力图把个案研究与社会整体研究结合起来;把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当代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是盛和塾东京分塾的成田。非常荣幸能够在盛和塾成立25周年纪念的“第16届盛和塾全国大会”上发表自己的感想。我进入分塾学习已经7年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站在这里发言,就像是还没有参加地区预选赛的棒球少年突然站在了甲子园的投手位置上一样,十分紧张。我非常努力的准备,还请各位多多关照。下面请让我谈谈进入盛和塾,遇到稻盛塾长后,我在思想上的转变和自己经营理念上的调整等相关领域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论文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考察了马来西亚中国回族移民的概况,以中国回族移民在马来西亚从事纺织品业、旅游业和教育中介业的商人及企业为个案,考察中国回族商人如何在马来西亚的多元族群社会及政治经济环境中协商、重构并利用其"中国人"与"穆斯林"的身份,积极建立并维护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并积累社会资本。研究显示,马来西亚的社会背景因素,连同中国回族移民基于宗教认同与族群认同而建立的在当地的社会网络以及与中国的跨国网络,从中获得商业合伙人的信任、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成为了促进中国回族移民在马来西亚商业发展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9.
2002年11月15-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举行了"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讨会,现将会议的研讨成果与本人的思考心得作一总结,以飨读者,并求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改造”思潮的兴起与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市场为纽带的生产联系、产品交换日益加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超出任何个人、家庭和个体生产单位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不再是任何局部变革的问题,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全面改造和社会转型,成为挽救中华民族的惟一出路,“社会改造”思潮蓬勃兴起。社会思潮的转变必然导致学术思潮的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