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辉 《上海地方志》2023,(1):54-66+93-94
现存明清地方志中记载了很多医者的史料,通过对地方志等资料的考察,地方医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呈现。在明清时期的永州,儒医是地方医者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或是为治疗自身和亲人的疾病而习医,或是因为屡试不中而习医业医,也有一些人是受范仲淹良医良相之论的影响而从医。由于明清时期医学文本的广泛流传和官方对医疗市场管理的疏失,通过师徒相授、家族传承和自学等方式都可获取医学知识、开展医疗活动。随着越来越多具有儒学背景的士人进入医者职业,医、儒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加强。掌握文化权利的文人士大夫将一部分医者用自己的方式记入地方志,既表达了他们自身的伦理诉求也表现出他们对于医者道德的要求与期望;医者为提高自身地位,也会积极与地方文人士大夫接触,通过一些符合儒家伦理观念的行为塑造自身形象。医、儒双方的纠缠在儒家的强势地位下使得医学各方面出现明显的儒化倾向,进一步导致医者职业识别性减弱,医学的技术性被符合儒家伦理观念的其他特性所覆盖。  相似文献   

2.
朱琳 《安徽史学》2005,36(6):80-85
婚龄是反映明清徽州婚姻习俗、观念和缔结行为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采用地方志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女子聘龄、初婚年龄、童养媳抱养及合婚年龄等方面对明清徽州女子婚龄状况予以量化考察,探寻其普遍性和差异性,并进一步揭示影响女子婚龄的因素,分析女子婚龄的高低对徽州女性及其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地方志为基本资料进行考察,认为传统意义上广义的奢靡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1.某事项的花费超过该事项的基本需要;2.某些不正当不应有的消费项目与活动;3.某消费与个人(或部分人)的收入不相称;4.消费者攀比浮夸。奢靡观念的新旧激荡反映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5.
王崇简是明清之际一个家庭观念浓厚、重视家庭生活的士人,在其《青箱堂诗文集》中留下了不少他与一妻六妾的生活记录。王崇简与妻妾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体认、践行当时社会通行的儒家礼法规范,夫妻琴瑟和谐、妻妾和美,但这样的夫妇生活状态却以女性单方面的无私付出为代价。希望籍王崇简夫妇生活个案的研究管窥明清之际士人夫妇生活的具体风貌及其家庭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大量山东地方史志资料,深入分析明清两代山东进士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论证了当时教育和人才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学校建设、当地民风的密切联系,揭示教育的发展和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以为当下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地方志为基本资料进行考察 ,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广义的“奢靡”观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界定 :一、某事项的花费超过该事项的基本需要。二、某些不正当、不应有的消费项目与活动。三、某消费与个人 (或部分人 )的收入不相称。四、消费者攀比浮夸 ;或某事项仪式诡异繁琐。五、从事或过多地从事工商业 ,追求财利。六、违背伦理纲常与等级秩序。“奢靡”一般被作为负面的社会经济现象加以批判。其变化表现在 :一、一些超过某事项实用需要与原本不应有的消费活动以及稍许炫耀攀比得到默认、肯定。二、强调奢侈的经济功能。三、肯定工商业者的地位及追求财利的合理性。“奢靡”观念的新旧激荡反映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有限性。  相似文献   

8.
从明代开始,杨慎的著述就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诗歌而言,明清一些人士认为杨诗于明代自成一家;但批评杨诗的亦不乏其人,他们大多指出杨慎以学问为诗,其诗有堆砌之病。明清人对杨慎词曲的态度可谓抑扬参半。  相似文献   

9.
明亡后,清政府出兵西南欲统一全国,对桂西土司积极招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桂西土官归顺清廷经历了一个艰难抉择,其过程呈现出复杂性和阶段性。桂西土官如此抉择不仅仅是深受"国恩"的"报恩"行为,也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亦有深层文化认同因素。  相似文献   

10.
廖华生 《安徽史学》2008,(1):104-115
发生在明清婺源的保龙诉讼,实质上是当地的士绅阶层在维护合邑公共利益的幌子下和开矿者对于地方公共资源的争夺,反映了士绅阶层建构和维护地方霸权的不懈努力.该事件说明,尽管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特权,士绅阶层的地方霸权仍然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了实现自身的地方霸权,士绅阶层不但重视本阶层的高度整合,还需积极寻求和利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刘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1):102-116,159
芙蓉出水,错采镂金,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感。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这两种美感或有着境界高低的不同,这样"芙蓉出水"的宋瓷比之于"错采镂金"的明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只是这两种美感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并行不悖且互为周济与参融;"错采镂金"也同样可以透出高雅的境界,但问题在于,当它一旦异化为政治、文化统治的工具,其面目就变得暧昧可疑了。  相似文献   

12.
广东顺德龙江镇的贞女桥,原名老女桥,传说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广东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一.畲族图腾崇拜的产生 图腾崇拜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图腾崇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1)图腾是氏族的族徽。“氏族社会中,每个氏族都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也是本氏族的族徽”。(2)图腾是氏族意识形态的表现,是氏族的标志和无宁“宪法”。(3)图腾有传宗接代的作用。(4)图腾起了加强和维持本民族团结的作用。畲族也曾在古代至近代普遍流行图腾崇拜.现代仍保留着不少活动遗迹,是研究图腾化的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绪敏 《史学月刊》2008,(11):111-116
《史通》在流传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渐渐散佚,自明嘉靖中陆深首先对其校勘,使久已不传的《史通》重新传布于世。明清不同时期的十多位学者从校勘、评释、撮要等方面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不仅扩大了《史通》的社会影响,而且推动了史学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福建原是南方蛮荒地带 ,境内覆盖着漫山遍野的亚热带雨林。明清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开矿、种植玉米、茶叶等山地作物 ,以及对燃料的需要 ,造成福建地区森林的大面积采伐 ;但古代闽人早已认识到山林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以种竹、种杉等经济活动 ,抵消了山林资源的消耗。他们并以“风水”为理由 ,保护了大片原始森林。然而 ,迄至清末民国时期 ,社会的无序化 ,造成对森林采伐的无序化 ,于是 ,福建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极大的破坏 ,经济发展也受到遏制。这种状况 ,迄今没有重大改观  相似文献   

16.
漳河是海河水系重要的支流。历史时期,在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漳河平原段具有易淤、易决与易徙等特征。本文以明清(1368-1911年)为研究时段,对漳河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尽可能具体、详细的复原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漳河变迁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以畲族女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是由权利、金钱等决定的;辈分、道德、才华等,也是构成人的社会地位的要素。此外,中国历来有从生理性别上确定女性地位的民俗传统,女性家庭成员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堆在畲族民俗文化研究中,我们发现:畲族女性有较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而畲族女性的地位,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显示其鲜明的个性。本文试图从女性视角审视畲族民俗文化,并对民俗文化与女性地位之间的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8.
明清徽州宗族的分房与轮房——以文书资料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房是宗族分化的动态表现,联房则体现宗族联合乃至构房成族的重组趋向.明清徽州宗族普遍实施轮房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具有相对平等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宗三,最初释义为舟索断为三段,起源于元末鄱阳湖之战,明清时期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流传过程中,宗三的形象由化身龙形助战朱元璋的“鬃(宗)三爷爷”转变成冤魂所附的缆精厉鬼.虽然宗三也有静(靖)江王封号,但史载中却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宗三庙主要分布于长江汉口至南京段,集中在安徽沿江府县,也零星散布于周边地区,祭拜宗三神成为这些地区水上交通重要的信仰.随着时间推移,宗三在相关地区的神职范围不断扩大,由庇佑水上交通演变为司雨禳灾等,成为地方保护神.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了,我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腾飞。本针对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实际情况,阐释了民族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加强民族教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