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钱彦惠 《考古学报》2020,(2):161-176
正目次一汉长安城内的市场二汉长安城周边市场三汉魏洛阳城的市场两汉是都城规划发展的重要时期,设计时开始有意地把东周以来诸国都城中不甚固定的市场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新的考古发现为了解这一时期市场布局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辨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两汉时期的都城布局。汉长安城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始于1956年,初期通过对遗址的勘探发掘,揭示了汉长安城  相似文献   

2.
论唐末五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天佑元年(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佑国军节度 使兼京兆尹韩建对长安城进行了改筑,是谓韩建新城。唐末五代 韩建新城系“内外二重”之制,即因原唐长安城皇城之旧改筑外郭 城,并在其中新筑子城(衙城),以为府署治所。子城形态是南北 长、东西窄的长方形,与外郭城并不完全一致。韩建新城的面积仅 为原唐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城市规模较之盛唐时期已不可同日 而语。这一时期长安城的规模虽小,却仍然能遵循《周礼·考工 记》的思想进行一定的城市规划,但城市布局特色已与唐长安城 大异其趣,而同汉长安城颇相仿佛。由于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五 个城门不是对称开设,导致唐末五代长安城内部布局不太规整, 顺义门与景风门之间的大街贯穿全城,形成东西向的中轴线,但 朱雀门的封闭使得承天门街南口不通,南北中轴线已不明显,城 内比较知名的建筑设施则均分布在城市的中北部或东南部。这种 城市布局特点对后世西安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随着历代都城建制的不断完善,中轴线的布局特点亦愈加凸显,乃至成为古代都城规划之圭臬。那么,中轴线布局在古代都城规划中究竟形成于何时?其发展演变又如何?这些问题就不能不深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历代都城中,汉长安城居有特殊的地位。在最初的统一帝国首都秦咸阳被渭水的浸蚀而大部分毁坏的今天,汉长安城是能对其全貌进行调查研究的、最古老、最大的城址,其中保存有的独特宫殿布局,不易同其它都市遗迹比较。故是一座难以简单套明《周礼》模式中的“都城论”而常使人感到困惑都市。  相似文献   

5.
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3年10月,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组成调查组,对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的古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几组西汉大型建筑群的轴线竟与汉长安城南北轴线相合。调查结果证实,西汉时期曾经存在一条超长距离的南北向建筑基线。这条基线通过西汉都城长安中轴线延伸,向北  相似文献   

6.
正盛京城是后金的第三座都城(前两座是兴京城和东京城),为清朝(崇德元年,即明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天聪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的第一座都城,也是唯一的陪都城。它从整体布局到具体建筑结构等,都是满族在充分吸收汉、蒙、藏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满族自身的建都、建筑思想和特点,集中反映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具有唯一性,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盛京城的修建和经营一改自战国以来以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2,(4):45
汉长安城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包括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1949年后,各级政府及部门不断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严格控制遗址范围内的基本建设工程。本书为1949~2010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汉都长安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汉代长安城进行了全面探讨,着重论述了汉长安城的营建规模,分析了汉代长安城兴衰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探索分析龟兹都城的发展演变及规模布局,认为龟兹都城历经多次扩建,汉晋时期龟兹都城逐步扩为"城三重、方六里"规模,初唐时期达"城周十七八里".该城是龟兹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凸显政治、宗教、商贸和军事防御等功能,受中原城市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李爽 《文博》2002,(4):40-44
古代渭水流域中部,即西汉的长安及其附近地区,曾修建过当时闻名天下的都城镐京、咸阳、长安城、至隋唐,又在汉长安城的南郊地区修建了规模空前绝后的长安城,几乎与今日西安市莲湖、碑林、新城、雁塔四个行政区的市区面积人相等。关于隋都大兴城和唐改名的长安城,是许多专家、  相似文献   

11.
唐长安商业空间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安城市外商业点空间分布、存在时间和经营业种的分析,重新认识长安城商业空间发展演变的特点。早期都城的商业空间形态呈封闭对称的双核心结构,中唐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商业点突破市坊限制,在朱雀街东以皇城景风门外诸坊和以东市为核心的部分坊里内相对集中分布,形成了以东市为核心的商业区,在朱雀街西则分布较少,在外城城关处仅有零星商业点的分布,没有形成综合性的商业功能空间。所以唐代中后期长安城商业空间形态表现为“一核、一区型”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辛龙 《文博》2022,(1):3-7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位置十分重要。2021年对遗址整体向西发掘10米,清理了隋唐长安城东郭夹城墙所在区域。该段夹城墙是兴庆宫通往大明宫的夹城墙仅存的一段,为唐玄宗开元年间修筑。本文即是对2021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苏州档案馆所藏的档案史料,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角度,对清末民初苏州典当业的分布,作了较具体而微的探究。研究显示:清末民初苏州的典当业主要集中于北部和西南部中心城区以及阊门一带。从典当业的选址和经营状况来看,典当适合在中心城区和商业文化繁荣的城厢附郭以及周边市镇生存和发展。典当业分布的地理区位,与苏州城市经济及其功能分区息息相关,这反映了传统典当业依附于商业经济发展的“寄生性”。  相似文献   

14.
杭侃 《中原文物》2001,(3):55-57
现在的孟州是延续金代的孟州城发展而来,旧城区在民国时期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四门十字街的棋盘式布局.金代孟州城是仿照金大定之前的老城建造的,文献考证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金大定之前的老城沿袭了隋唐城址,从而解决了孟州城棋盘式布局的来源问题,也纠正了几百年来关于金大定之前老城建造年代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5.
《长安志图》与元代泾渠水利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安志图》是元代西北地区比较重要的一部方志,所载史料价值很高。论文对《长安志图》的作者李好文,《长安志图》的成书、版本及其与《长安志》的区别,《长安志图》所载元代泾渠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以及该志反映出的元末泾渠水利建设的历史教训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隋唐长安辖县乡里考新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代长安城下辖大兴、长安二县,唐代为万年、长安二县。它们的郊区,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共有104乡。但其乡名、里名及其位置多已淹没无闻。武伯纶曾据唐代墓志资料补出了近70个乡的名称,并推定了大多数乡的位置。本文在武伯纶等人论文的基础上,利用新出墓志资料补出了隋代14乡、5里,唐代16乡、33村、19里。唐代的乡名基本沿用隋代之旧。唐代的乡与里分属不同的系统,之间无统辖关系。清代董曾臣所谓“唐长安有50乡”,是因版本而致误,唐长安的乡数应以宋敏求的记载为准。  相似文献   

17.
以《考工记》为代表的均衡对称模式是中国都城的理想空间模式,隋唐长安城市形态以其规整的格局著称,但随着大明宫(662年)修建、兴庆宫(714年)的改建和使用,在形成三大宫殿区的过程中,反映出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适应城市功能需求而导致城市形态发生的维新变化过程,即功能性非均衡对称的形态。这是城市形态与城市社会生活的相互适应而突破了严整的均衡对称性布局模式的一个典型实例,反映出该时期的都城建设发展中政治、军事因素与城市功能因素动态制衡中城市形态发展的功能趋向性。  相似文献   

18.
对隋唐都城设计尺度的还原分析表明,两京的尺度设计分别以数字"九"与"七"为基数控制宫、宫城与皇城、郭城、市、苑囿的东西广度,并以9:10与1:1为基准比例,确定全城的尺度结构与规模。两京的设计与布局方法与萌生于北魏洛阳,并影响到了同时期东亚其他都城的布局设计,同时也对唐以后中国历代王朝都城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清 《东南文化》2001,(11):74-77
艺术的力量不容忽视,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的现代馆需要鲜明的个性,这个个性要具有时代特色浓厚的展示内容来填充,从而达到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及城市发展的目的,这是本文努力强调的。  相似文献   

20.
东周王城在我国历史及古代都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欠缺,对其一直难有较直观的认识。本文将有关记载东周王城的历史文献和建国以来对其所做的科学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梳理,从东周王城在周朝疆域中的布局及王城内部的规划格局两方面,对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