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国家对旅游业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一些传统民族特色地区,民族旅游业发展良好。但是在民族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仍然存在,其中主要的就是游客感知和体验感水平不高,因此从游客感知角度对民族旅游地发展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游客感知视域下民族旅游地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在分析游客感知视域下民族旅游地发展影响因素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游客感知视域下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此为民族旅游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促进民族旅游地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是有效解释旅游地发展和游客未来行为意图关系的有效理论工具。本文根据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从环境心理和游客认知角度,通过结构方程对乡村旅游地"农家乐"游客的"场所依赖"和"忠诚度"进行了关联研究,研究显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农家乐"的"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场所依赖构成维度中的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与游客忠诚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9和0.70;"游客忠诚度"构成维度中游客对"农家乐"自我评价忠诚度为高度相关(0.75)、将该地作为优先选择为高度相关(0.76)、再次到访意愿上为高度相关(0.67);仅在唯一性选择上处于中度相关(0.58)。该研究结果从实证层面上说明了乡村旅游地"农家乐"目前所呈现给游客的各种休闲游憩项目基本符合了游客的需求,满足了游客寻求短暂逃逸现实并追求乡村宁静生活体验的要求。文后就研究不足提出了"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本土化研究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距离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客源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关键因素,现代交通技术的变革,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普及造成的时空汇聚使距离因素弱化。以距离因素的多维尺度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时空缩减”背景下的游客出游距离的变化趋势;构建旅游地客源市场演化的理论模型,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吸引半径的变化动向;结合游客出游距离和旅游地吸引半径的演化趋势,阐述了旅游地客源市场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并剖析了其内在机理;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和检验,为旅游地客源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潘丽丽 《人文地理》2009,24(6):103-106
空间介入机会在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动作用,在旅游地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介入机会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合理利用空间介入机会对新旅游地或新产品的开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游客角度出发,以浙江省大明山风景区为案例,使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获取数据,分析了游客对旅游地空间介入机会的感知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介入机会具有清晰的感知,游客对于存在介入机会的目的地出游决策是在时间、交通、距离、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充分比较景区可替代性的基础上做出的相对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5.
陈玉雪  李娜  陈鹏 《旅游纵览》2016,(4):185-188
通过采集有关南京高淳桠溪的游客旅游攻略及游记,运用质性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和扎根理论方法挖掘旅游者对慢旅游地形象认知的总体特征并对景区吸引物名称、相关地名、形象描述、旅游行为、旅游情感的数量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来对游客感知的慢旅游地形象进行测量,以期对慢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数据与观点的来源以及投射到现实领域的社交空间。旅游者通过网络来获取旅游信息的情况持续快速增长,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旅游信息的  相似文献   

6.
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机制模式构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邵炜钦 《旅游科学》2005,19(3):44-47,69
本文从分析顾客忠诚的内涵入手,在参照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一种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机制模式。在此模式中,笔者将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地市场开发导向程度、旅游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比重、旅游地感知距离设为4个关键变量。通过对这4个关键变量的分析,笔者认为那些短途的,以市场开发为导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形成游客忠诚有较大的可能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游客忠诚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以邓小平故居为案例,针对其在马蜂窝网站中的评论,从文本高频特征词频率、语义网络关系、情感研究3个方面对游客旅游地形象感知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游客主要从旅游地景点、旅游地服务、感官影响、文化影响4个方面来感知邓小平故居旅游地形象,游客积极评价主要来源于旅游地特色景点、周边环境对其产生的感官影响帮助...  相似文献   

8.
臧茹萍 《旅游纵览》2023,(12):10-12
乡村红色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为案例地,对携程、马蜂窝和去哪儿网站的游客点评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利用ROST CM 6软件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发现游客对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的旅游体验评价主要涉及旅游吸引物、服务设施、旅游活动和主题氛围这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游客的评价发现该风景区的优点和不足,并总结能够优化游客旅游体验的关键要点,为乡村红色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为因素造成的旅游地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阻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游客环保行为具有必要性.本研究选取九寨沟与青城山-都江堰为案例地,采用便利抽样法搜集数据,依据空间距离和区域经济水平划分游客样本,并构建4个游客价值观驱动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模型.不同模型比较分析发现:(1)利他价值观、环境世界观与环保道德规范对游客环保行为的正向作用具有普遍性规律,不受空间距离与区域经济水平影响;(2)利己价值观对游客环保行为的作用机理存在区域差异,空间距离具有削弱作用,区域经济水平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网络文本挖掘的方法分析马蜂窝和携程旅行网的10800条游客短评,通过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黄山市5个典型旅游地的游客徽州历史文化感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景观要素、感知评价的词频数最高,"古村落"感知形象突出;游客对徽州历史文化认知评价正面情绪显著;"门票"和游客负面情绪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舒伯阳  黄猛 《人文地理》2013,28(4):108-113
旅游核心吸引物不仅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同时还具有人为主观建构的符号属性,它在旅游体验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论文提出了旅游核心吸引物构建的一种新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从市场空白与产品创新角度切入,通过二维矩阵定位方法萃取旅游主题;然后按照"真实性体验"原理进行旅游产品设计,以地方特色产业为纽带,构建由一系列游客参与体验活动串联而成的旅游体验链条。这种建立在旅游目的地本地产业化需求与外部旅游市场需求双向驱动基础上的新方法,突出旅游吸引物的体验价值性及其产业化生产组织过程,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与地方优势传统产业的衔接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立地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人们在享受充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精神享受。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发展的势头非常的好,人们开始更多的去进行旅游散散心。旅游地品牌个性,还算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如果旅游目的地具有鲜明的个性,就能够得到更多游客的喜欢和游玩,一旦游客对特定场所有了场所依恋,会对促成故地重游以及游客的忠诚度就有很大的影响意义。本文主要就旅游地的品牌个性和游客忠诚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首先简单介绍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结合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得到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黄向  杨文彩 《人文地理》2014,29(2):144-149
本文以广州白云山作为研究对象,在前期采用"游客使用图片"(VEP)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模型。基于1947份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结构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了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与数据拟合良好,修正后的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更加清晰、信度与效度更加理想,同时验证了地方依恋的二阶因子结构,即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结构由环境景观维度、休闲维度、人际社交维度和设施服务维度4个维度及16个具体特质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山  王铮 《人文地理》2006,21(2):5-11
本文从旅游地品牌构建的角度对旅游形象进行探讨,得到以下认识:首先,旅游口号是定位口号和营销口号的统称,它们分别表述旅游形象中的理念形象和营销形象。其次,旅游地(品牌)形象规划可分为"确定质量方针--定位理念形象--设计营销形象"三个层次,其中质量方针诉求"内部市场"、营销形象针对"外部市场"、理念形象则是"内"与"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再次,旅游地品牌是一个属性--利益--价值的阶梯,其中定位口号传播旅游地品牌属性,营销口号传播的则是旅游地品牌利益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建造、制造、创作和表现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有形或无形的遗存。文化遗产的内涵是文化遗存的内在本质属性之总和。探索、研究文化遗产内涵的本质属性。对于全面了解、正确认识和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对于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时代性、人为性、艺术性、知识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几个方面,对文化遗产内涵的本质属性进行探索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黄薇薇  沈非 《人文地理》2015,30(4):24-31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旅游地类型,边缘型旅游地虽是当前旅游发展的"边缘区",却也可能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现有边缘型旅游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边缘型旅游地位置界定与概念探讨、与核心旅游地的差异比较与区域合作、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与布局模式研究等方面,尚存在系统性阐释不够、边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缺乏,动态演化分析较少等不足。今后,加强内涵与类型研究,重视边缘化水平测度,明晰空间演化过程及机理,探究未来发展路径是边缘型旅游地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与遗产地管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王晓晓  张朝枝 《旅游科学》2007,21(1):13-16,34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遗产旅游真实性的理解存在差异,游客、居民、旅游经营者对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较大,并且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本文从遗产旅游与真实性的概念剖析入手,分析与比较和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性概念理解差异,以及这种理解差异造成的遗产旅游地发展恶性循环,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建真实性的手段来管理遗产旅游地.  相似文献   

18.
李勇  陈晓婷  刘沛林  黄格 《人文地理》2021,36(5):167-176
以湘江古镇群互联网旅游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主题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借助旅游地形象“认知—情感—整体”三维模型对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①游客对湘江古镇群的认知形象以自然、场所/地域和活动为主,非物质形态记忆重心由饮食文化向历史文化偏移,环境生态记忆由模糊山水环境生态向具象历史文化空间记忆发展。②游客对古镇旅游设施与饮食文化积极感知最为强烈,影响湘江古镇群的消极情感形象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门票价格贵、性价比不高等。③游客对湘江古镇群推荐与重游意愿普遍偏低,整体情感呈负性与正性情绪两极分化,正性情绪占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伍婷 《旅游纵览》2013,(7):150-152
旅游地形象是吸引游客最关键的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目前对旅游地形象的探讨多从为实质性研究,从文化角度开展研究是一个较新颖的视觉,本文基于符号学的相关原理,从旅游形象的文化要素入手,构建桂林市的旅游形象文化要素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张建忠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2,27(5):148-152
随着旅游体验方式转变,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塑造高峰旅游体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宗教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开发的核心。但目前宗教遗产地普遍存在着遗产文化内涵展示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未能为游客所感知。凝练遗产旅游地的文化意象,将其"活化","可视化"成为必然。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成为五台山旅游的根本,"文殊五台,智慧舞台"的文化意象成为五台山宗教遗产地的主题统领。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必须在此主题下展开和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