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卢冀野藏书被东北师大辟专室陈列卢前(1905-1951)字冀野,号小疏,室名小疏斋、饮虹,南京市人。是现代著名作家、戏曲理论家、古典戏曲研究、整理专家,与任二北、唐圭璋并称吴梅门下三杰。一生著述甚丰,校刻、整理词曲古籍甚夥。同时,卢前又是一位"别开生...  相似文献   

2.
冯先思 《文献》2020,(2):171-192
吴梅、王立承皆为戏曲文献收藏大家,其藏品既多且精。国家图书馆藏吴梅致王立承书札五通,于两家所藏戏曲珍本讨论尤多。彼时吴梅刚刚返回南方,在东南大学任教。二人书札南北往还,涉及戏曲文献的评价、收藏之处颇多,可见当时戏曲文献收集之情形,对民国戏曲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于其关涉戏曲版本之处,略为疏释,于其间戏曲版本相关讨论,或纠其误,或补其缺,并梳理其收藏源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拍卖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吴梅信札,大多来源可靠,流传有绪,且不见《吴梅全集》收录。今据管见,辑得二十余通,并附说明。这些信札是研究吴梅生平、学行的重要材料。但在辑录吴梅佚文之时,我们需要辨析材料来源,认准吴梅笔迹,避免收入伪作。  相似文献   

4.
《钟山风雨》2014,(6):F0002-F0002
正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自1905年至1916年,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南京第四师范、上海民立中学任教。1917年至1937年间,在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光华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他精通昆曲,不但整理了唐宋以来的不少优秀剧目,还创作了不少昆曲,并且是第一个把昆曲这一民间艺术带入大学的教授,曾在  相似文献   

5.
陈益 《钟山风雨》2011,(5):51-52
日前,笔者在苏州昆剧传习所顾笃璜先生捐赠的昆曲文物中,见到了吴梅写给曹君直的两封信札。近百年的时光过去了,三页八行笺已经泛黄,边沿略有损坏,但是字迹仍十分清晰,着实令人珍爱。信札文字不多,转录如下:承邀看竹,晚明日适有沪上之行,缘校中有事商酌,大约须初八归舍也。大著《莲花白词》尚希  相似文献   

6.
陈庆庆 《收藏家》2014,(1):71-82
“小莽苍苍斋”以专藏清代学者墨迹著称。斋主田家英出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写一部新清史”的目的,尤其注重寻觅文人收札。至10年浩劫前夕,忆入藏清人信札600余通,涉及清代学者、书家、官员、文士300余家。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7,(6)
山东聊城海源阁为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其创建者杨以增从政数十载,宦迹逾十省,曾任陕西巡抚及江南河道总督长达九年。杨氏重情义,忠职守,广交游,精藏弆,与友朋信札往还颇多。卒后,其子绍和辑为《海源阁珍存尺牍》二十册,珍藏于海源阁。后因捻军、土匪多次焚掠,散失颇多,今存两册,现藏山东省图书馆。信札作者如林则徐、萨迎阿、陈官俊、吴式芬等,皆为道咸之际重要的官员、学者,与杨以增过从甚密。信札或谈学论政,或叙及家事,或言及交往,或馈遗藏书,是研究杨以增及其友朋的第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致沈经笙中堂》是一封没有寄出去的信札,写于光绪五年(1879)的农历七月七日。是当时的署四川总督丁宝桢,写给军机大臣、兵部尚书沈桂芬有关洋务和藏务的信札。从这封信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可以了解封建王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史鉴今,或许能对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房学惠  王宇 《文献》2002,(2):242-257
这里刊布的是旅顺博物馆所藏宝熙致罗振玉信札十七通,前十五通分别写于1912年、1928年和1936年,那时罗振玉居住在日本、天津和旅顺.后两通未考得书写时间,现一并刊布,以求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10.
南雁 《钟山风雨》2013,(3):50-51
吴梅(1884-1939),江苏长.洲(苏州)人,字瞿安,号霜压,18岁考中秀才后,连续两次参加举人考试不中,于是埋头于古诗文词,尤其喜爱词曲。1905年,进东吴大学任教习,此后分别到南京第四师范、上海民立中学执教,1917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  相似文献   

11.
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南京曾有诸多教授讲课极具个性,兹举几例:著名词曲学大家吴梅抗战前在南京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词曲教授,门生遍天下。吴梅文采风流,精音律,擅度曲,还通表演,吹拉弹唱无所不会,成为第一个在高等学府专教戏曲课的教师。他把吹笛、订谱、唱曲这些被当时学问家视为"小道末技"的内容搬上大学讲台,言传身教,开创了研究曲学的风气,教授多年,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如南师大的唐圭璋。他上课时,并不站在讲台上,而是让众学生围绕身边,边讲边演示,伴随长调短  相似文献   

12.
韩行方  房学惠 《文献》1999,(4):265-280
这里刊布的是旅顺博物馆所藏劳乃宣致罗振玉的信札计16通.这些信札写于1914-1919年间.从中可以看出清朝遗老们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失落心态以及他们从事复辟活动的若干细节.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在二十世纪戏曲研究史上,孙楷第是应该重重写上一笔的.他虽然出生较晚,不能像王国维、吴梅等人那样开疆拓土,创建戏曲研究这门新的学科,开一代学术之新风.但他以个人辛勤的耕耘和丰硕的成果,推动了戏曲研究向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为这门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结合孙楷第的生平经历及著作,对其在戏曲研究领域的成就、治学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4,(2)
<正>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一生交游广泛,诗作唱和、题辞、评点、信札等应酬性文字极多。笔者近年搜集到陈三立十馀通未刊信札,今选择其中更有意义的九通予以整理发表。其中《与罗顺循书》、《与曾重伯书》录自湖南图书馆所藏《清末名贤手札》(民国十四年钞本);《与范肯堂书》录自江苏南通博物苑所藏陈三立手迹原件;《与龙榆生书》录自龙榆生后裔保存的陈三立手迹原件。  相似文献   

15.
<正>《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5期发表的张之望、张嵋珥共同署名的《新发现的过云楼秘藏袁世凯〈月前帖〉考》(以下简称《〈月前帖〉考》)一文,对过云楼所藏一份署名袁世凯的信札给予鉴定结论,确认其为袁世凯真迹,且收信人为另一晚清重臣李鸿章,并将该信札命名为《月前帖》。《〈月前帖〉考》将一份从未著录的袁世凯与李鸿章之间的信札整理公开,付诸同好鉴赏,文章颇有价值。袁世凯是近代名人无疑,但其人并不以书法闻名于世,袁氏所写信札能否以"帖"名之,姑且不论,但  相似文献   

16.
朱琪 《收藏家》2010,(5):13-16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丁敬信札一通两叶(图1),收录于《清代名人书札》(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中。这封信札书写于红色画笺之上,内容为:节子大兄阁下,念劬交到手书,猥以六十初度,蒙赐联轴,古雅可喜,谨谢谨谢。湘中吏治不易振作,弟不以责人,而先以自责,疆吏所思何事,转移风气,岂得委之气数耶?  相似文献   

17.
<正>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容庚友人信札中,有自1973年至1979年间汪宗衍致容庚信札73通。容庚(1894—1983),字少白,广东东莞人。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容庚在古文字学、考据学、目录学等学术领域成就著名,引人注目。其在岭南文献整理方面的建树亦不可忽视,成果主要体现在《铁桥集》的增辑编纂中。[1]  相似文献   

18.
1958年10目,郑振铎因飞机失事遇难后,其遗孀高君箴女士将郑的全部藏书捐赠北京图书馆,总数多达17224部、94441册,其中最有价值的是30余部宋、元版本的典籍。郑振铎藏书内容颇丰,包括戏曲、小说、版画书、弹词、鼓词、宝卷、歌谣、俗曲等等,其中以戏曲、小说、版画书为最。 戏曲是元代文学的灵魂,但直到清未民初才有王国维、董康、吴梅等学者注意搜集和研究。在此之前,保存元人杂剧最多的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臧懋循所刻《元曲选》,内选杂剧百种。另有《元刊杂剧》30种,其  相似文献   

19.
拍后综述     
《收藏家》2012,(1):84-87
北京长风2011秋季拍卖会暨五周年庆典拍卖于12月20日在北京饭店C座金色大厅精彩落槌。此次正值北京长风2011秋拍五周年庆典之际,特设手书寄怀——文人信札专场、金石永年——张祖翼藏拓片专场、世家元气(第五辑)——华人重要藏家藏书画文玩专场、笔墨当随时代——新金陵诸家书画专场、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17,(1)
本文对日本高知市立自由民权纪念馆所藏的梁启超致山本宪信札计8通进行整理介绍。信札主要涉及梁启超1898年流亡日本后与大阪汉学家山本宪交往的内容,显示康梁等人抵日之初存有借助日本政府及民间力量改变国内政治状况的幻想,反映梁启超对汪康年等人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严重不满,记录了梁启超停留日本期间部分活动内容。作为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戊戌变法史的研究史料,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