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1月15日,宝泉岭分局梧桐河农场投资100万元修建的场史馆正式向公众开放,通过馆藏文物图片、实物的展示,不仅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示了梧桐河农场开发建设50年取得的可喜成果。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省农垦总局民政局局长孙明义,宝泉岭分局党委书记赵广民,宝泉岭分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文彩,汤原县人大主任符延珍,梧桐河农场党委书记刘英、场长叶凤仪为抗联场史馆落成剪彩。  相似文献   

2.
赵尚志将军牺牲于宝泉岭分局 ,1 985年故在此建馆并竖碑。曾为报国献此身 ,英名常伴阡陌尘。烽火当年浩气在 ,硝烟犹可碑上闻。去身可知多少载 ,唯见树轮年年深。何求雄魂昭日月 ,麦海菽浪满眼春。谒杨子荣墓  墓地位于海林市 ,毗邻海林农场。莽原林海草木稠 ,昔日烽火去悠悠。丹气耿耿思报国 ,孤身赳赳擒匪酋。豪气冰河洗冷剑 ,忠魂故园守丰秋。苍天易老君未老 ,山自巍峨水自流。谒抗联营地遗址遗址位于普阳农场蒲鸭河畔 ,为抗联六军第五师所在地。 1 936年 ,著名抗日将领李兆麟将军曾率军在此与日寇激战 ,并与战友一起写下《露营之歌》…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史志》2011,(15):66
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地处鹤岗市、萝北县、鹤北林业局交界的三角地带,是宝泉岭分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下辖8个管理区、29个作业站、2个农业服务单位,总人口2.7万人。农场耕地44万亩,以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及经济作物为主,年粮豆产量达20.7万吨。星光璀璨的宝泉岭,被国家授予生态农业示范区、绿色有  相似文献   

4.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长达14年的东北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孤悬敌后,在自山黑水之间的林海雪原中,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关心抗联的斗争。以往学者对抗联本身的斗争事迹、战略战术研究得比较多,对毛泽东与抗联的关系分析得比较少,本文根据所见史料,对这方面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五、抗联教导旅——八十八旅建成.抗联指战员在野营中经过一段休整和训练.军队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42年夏季,抗联领导人召集了南北野营党委委员联席会.研究了抗联部队和党组织的统一和集中领导问题,认为有必要把两个野营的指战员集中起来.统一编制、统一管理,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和苏军帮助下.进一步提高军队素质.成为中国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骨干.  相似文献   

6.
省农垦总局九三农垦分局史志工作已全面展开.九三分局党委、分局领导十分重视局、场两部志书的资料准备.撰写、编辑工作,出书的各项准备工作顺利而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记录 《史学月刊》2008,(12):89-96
和前代相比,清代史馆制度有自身的特点。顺康时期,清朝官方就形成了以常开、例开史馆为主干,以阅时而开、特开史馆为辅助的史馆格局,这种史馆格局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功能完善,相得益彰,在清廷的政治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帝王对史馆修史的干预更加全面,皇帝亲自确定修史项目,对史书修纂的内容进行全面指导,时常过问史馆的管理,并形成了史书修纂次第进呈御览的制度,一切仰承圣裁,保证了帝王意志在史馆内的贯彻执行。清代史馆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官方以制度化的方式规定了史馆内满汉纂修官的员额和比例,保证满人参与修史。清代史无专官,但史馆从组建、管理到史官选任、资料征集等,都有一整套严格而又灵活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五代沿唐制,继续设置史馆,征集、整理、保留本朝及前朝史料,撰修本朝实录及前朝史。史馆隶属门下省,通常由门下省长官监修国史,选史馆修撰才学较优者一人判馆事。史馆修撰有专职、兼职之分。修撰之下又有直史馆,辅助修撰。监修国史、史馆修撰与直史馆构成史馆三级史官。史馆修史大多先修本朝实录。本朝实录牵涉前朝,于是继修唐史,至后晋,终于完成《旧唐书》之编纂。五代各朝实录成为《旧五代史》本纪、列传之主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民国大校场"于2017年5月5日正式上线。作为我馆新开辟的一个对外宣传交流窗口,"民国大校场"将及时报道二史馆有关最新资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需要,提供快捷便利的对外服务。同时,还将依据历史档  相似文献   

10.
清代史无专官,史馆内的史官主要由翰林院、内阁及各部院衙门派充,其余则靠荐举、延请、招考和征用来获得.史官的流动性很大,统治者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将史官调离史馆.史官在史馆内交流治学心得、探讨史书编纂问题,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又被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绝对不允许危及统治者根本利益的言论和行为出现.清代史官多是知识精英,有着修史以经世的政治情怀,但由于史馆修史要体现官方意志,史官因此饱受专制政治的精神摧残,倍尝人格分裂之苦.到晚清,多数史官表现出政治上的保守和迟钝,无法在社会变革面前做出相应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1986年3月,我在主持拍摄电视专题片《抗联女兵李敏》的过程中,随抗联老战士陈雷、李敏来到了饶河。 饶河在抗日战争中是抗联部队活跃的县份,卓越的朝鲜共产主义者、抗联部队领导人崔庸健,亦名崔石泉,在饶河留下了很多抗日活动足迹。  相似文献   

12.
在东北抗日联军众多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备受人尊敬的老人,曾被抗联将士亲切地称之为抗联老父亲,他就是抗联老交通员李升.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虽属乱世,但是中国史学传统并未遭到严重破坏。一是史馆制度仍然存在,五代及十国的史馆所修实录在数量上很可观,后晋史馆还修成前代史《唐书》二百卷,即今日传世的《旧唐书》;二是记当代或前代史事和社会风俗人情的稗官野史为数众多,为后人提供了不少可资利用的史料;三是培育了大量史学人才,为宋代的史学鼎盛开了风气之先。下面就分别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一史馆制度的延续及其成就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对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史馆情况都有记载,独缺后梁,因而有人以为后梁存在的十七年,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可能当时史馆制度遭到破坏,不复存在。其实不然,《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贞明二年十月条记:“以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判户部敬翔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  相似文献   

14.
李景荫是抗联的著名将领之一,抗联11军的重要领导人。特别是军长祁致中1937年冬赴苏联被关押后,李景荫实际肩负代军长的的重任,带领11军主力部队随李兆麟将军西征,使11军成为抗联3路军基干部队之一(见: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厅内陈列图板),继续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做出贡献。因此正确而公正地记录李景荫参加抗联的因由过程,对抗联11军,对抗联史也都有一定意义。本文从李景荫参加抗联前的思想与活动,参加抗联后的具体情节等,详细谈谈这一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15.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史馆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史机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们充分吸收此前历朝设馆修史的经验,在人员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在人员设置上,各史馆之间相互参照,按分工不同分为管理人员、纂修人员、佐修人员和勤杂人员四大类。在人员组成上,汉人、满人等都占一定的比例,纂修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在管理上,清代史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史馆规章,建立考勤考绩制度,严格奖惩制度,提高了修史效率。同时,清代史馆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6.
本文检讨了唐代史馆史官所带的几种使职官名,从初期比较笼统含糊的"史官"、"修史官",到后来比较精确的"修国史"、"监修国史"、"直史馆"和"史馆修撰",并论证何以这些是使职官名,有特定的动宾结构和含义,以及唐代官员如何带着各种本官,去出任这些史馆使职。  相似文献   

17.
针对抗联教导旅的发展过程及历史作用,介绍了抗联各部队转移苏境和伯力会议,探讨了抗联野营建立和部队进行整训,在困难的条件下,组建了抗联教导旅成立,为解放东北做准备,使抗联教导旅配合苏军向日本鬼子作战,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8.
潘捷军 《中国地方志》2012,(12):49-54,4,5
我国自古至今藏有大量方志的史馆、藏书楼、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场馆,是展示地方志传统文化的固定场所,目前,全国的方志馆有的是单独设置,以存放和展示纸质志书为主要形式的方志馆;有的是以现代化手段展示特定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和现实地情为主,同时兼及传统形式的新型方志馆。在与其他各种文化场馆的对比分析中,须明确当代新型方志馆的定位、建设理念和基本特点等问题,认为当代新型方志馆建设理念和基本特点有地情型主题、延续性脉络、全景式展示、现代化手段等。  相似文献   

19.
陈红彦  林世田 《文献》2007,(3):129-142
吴士鉴(1868-1934),近代金石学家、藏书家.字絅斋,号公詧,别署式溪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翰林院侍读、江西学政、资政院议员、清史馆纂修.  相似文献   

20.
明代史馆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明代史馆的基本面貌、管理制度进行了考证和探讨 ,认为明代史馆是虚实相兼的修史机构 ,虽非恒开之馆也无固定的官员 ,但有特定的场馆和一定的管理制度 ;明代史馆的管理和变化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在修史机构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