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林武德认为,在历史研究中与现在无关的过去是不存在的,他本人论证历史认识应立足于现在,现在包含着过去,现在就是认识过去的证据。他相信通过重演思想,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将能保证历史知识的真。从而,在奠定历史学的"现在"基点后,他为20世纪以现在为中心的历史观开辟了新道路,同时他也维护着历史学的科学性,既反对传统的客观主义,又批判流行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2.
柯林武德曾提出,历史学家能在"重演"中经验过去行动者的思考活动及思想。甫入21世纪,以史家可以经验过去为基础阐明历史著作与过去之关系的理论再度出现,构成了广受讨论的新动向。艾尔克·鲁尼亚的"在场"理论即是其中的代表。这一理论大致有三个论点:历史学家会在研究过程中被动地经验作为"在场"的过去,即使过去并没有于现实世界重现;历史学家现在的历史研究与作为"在场"的过去的关系是转喻的喻体与本体的关系;历史著作以转喻的方式表达着过去。比较并审察"在场"理论与新动向中的另一理论即弗兰克·安克斯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可以发现,当前的动向实为后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否值得接受则需对"被动经验"现象再做考察。  相似文献   

3.
在当历史学家对待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未来预期发生的历史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批评历史还是理解历史,这是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始终面临的重大难题。本篇中主要解决历史学家的态度,并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的观点,阐述批评的合理性运用和理解的科学性解答,两者应该区别看待并有利结合起来,梳理出既真实又科学的历史,对未来历史的科学研究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研究的是有关过去的知识,这意味着探究历史学中时间的本质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历史学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往往习惯以空间化的思维来表现时间。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体现在历史研究对象的空间性、对时间的空间性指称、时间的可分割性等层面。柯林武德则将时间设想为永远变化着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作为观念存在于现在之中,从而保证了历史时间的历史性,确立了历史学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互动关系。柯林武德的历史时间观也没有彻底否定空间化的时间。通过分析这种言说时间的"惯性思维",历史时间与隐喻的关系得以展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布罗代尔通过设置整体的情节串联起地中海叙事中的三重时间,从而统一结构、局势和事件,充分展现了隐喻和叙事在表现历史时间经验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历史时间总是表现为人类思维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变动张力。  相似文献   

5.
柯林武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其思想体现出唯心主义、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特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因应于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的到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的范式转型,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一命题体现了其历史解释视角从思辨历史哲学强调的整体转变为认识论历史哲学突出的个体。柯林武德阐释的历史解释的社会语境与个体视角,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由此及彼的关系。柯林武德在历史认识过程中,既注意到个人,也没有忽略个人所处的社会语境。在西方历史哲学发生后现代转型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者割裂历史解释中个体与整体因素的关联,这突显柯林武德强调历史理解中社会语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不是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观值得我们研究。他视历史学为一门科学,他对中国古史分期、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科学体系以及近代社会的性质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看法,有的符合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影响,有的则缺乏科学性,存在明显的缺陷。陈独秀历史观影响他对中国现实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历史观念是历史学家(当然亦包括哲学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诸如它包括了对历史进程及其动因的认识。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和核心,在史学研究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判断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史学有无质变,主要以历史观的变革与否为标志。19世...  相似文献   

8.
论地理与历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主的认识模式中,学者的任务就是把人类活动当成人类思想的体现加以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中的“自然历史观”并未将历史看成自主的认识模式。由于历史学的认识方法具有自主性,因而历史地理学家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时,应更多地注意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同时,历史地理研究也不能离开历史学家所处的现实世界,而是在研究时应将所有知识运用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将历史学充分地运用于历史地理学科,以为地理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机会,使地理学者运用适合的历史学方法研究历史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要开创史学工作的新局面,把历史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就必须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发展史学工作和坚持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列宁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唯物主义并不象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想的那样,‘多半是科学的历史观’,而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①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整个社会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意义,列宁说得十分明确。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史学界对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指导意义的认识上,实际上  相似文献   

10.
正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历史观的冲击下,历史研究以及思想史研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然也引发不同的争议。~(③)如何理解历史学家的主体性和历史文本等基本问题成为焦点。特别在思想史研究领域,作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是否可以如有些学者所说:作者已死,文本成为独立开放性的存在,可以从任何视角进行解读,思想史研究化约为只是文本的解读,形成文本解读者至上的研究范式。面对这种状况,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亟需澄清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沛 《史学集刊》2001,1(2):1-9
全球历史观的产生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全球化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全球视野和宏观历史思维的基础。全球历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全球历史观所以要强调“全球”,是针对西欧为中心或欧美为中心历史观的“中心”而言的。全球历史观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新的史学思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当代国际史坛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它是时代的产物,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恒 《史学理论研究》2013,(1):36-45,158
安克斯密特的历史表现理论与叙事实体理论一脉相承,都是历史学家构建的某种叙事性解释。历史表现理论认为,历史文本是对过去实在的一种模仿,是人们认识过去的一个途径。但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由于手段逐渐成为目的,历史表象与历史本体的边界便模糊了。为了避免历史本体的消解,历史表现理论要求历史表现既要与历史本体相似,又要与之保持距离,这就使之陷入两难境地。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表现继承了叙事实体的整体性和实体性,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他强调表现与被表现者在本体论上的地位是相等的,甚至本体的存在和对于本体的认识均有赖于其表象。这超出了人们惯常接受的认识论范围,使历史研究者不必再为恢复历史的原有面貌而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13.
陈翰笙与托尼从分析生产关系入手认识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实质,从耕地不足和工资低下等方面寻找农民普遍贫困和自我剥削的原因。托尼既承认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解决农村经济问题需要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调查而实行渐进改良,又基于欧洲历史经验提出社会发展方案;陈翰笙强调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对农民的剥夺,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处于社会发展转折阶段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主张以革命方式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两人从历史学视角审视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并以学术研究回答现实问题,为理解历史学家与现实的关系及史学家间的学术研究方法融合与学术见解的相互塑造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4.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启蒙时期德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受社会背景、个人遭际、法国启蒙思想及康德历史哲学等因素影响,席勒形成了自己对待人类社会进步自由的历史观、世界史观以及对待历史学科的其它观点;席勒从自身历史观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历史剧创作,最终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5.
日前阅读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以下简称《新经史》)一书,由感而发几点议论。首先,《新经史》弥补了史学领域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史学界发表的论著基本上是政治史,后来有的学者研究思想史,主要也是研究政治思想史。而对经济史的研究是最为薄弱的,发表的论著也自然较少。究其认识根源,可能是受“人类全部过去的历史,乃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理论观点的影响。这个理论观点确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但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完整的历史观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应当指出过去和现在的真正社会发展过程。把处理现代现象的标准不加批判地搬到过去历史时代的现象上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波克罗夫斯基「学派」的特徵。一九三八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要求历史学家坚决根除波克罗夫斯基「学派」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庸俗观点时指出:波克罗夫斯基「学派」曲解历史事实,反对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在的观点阐明历史事实,而不是从历史事件当时所处的情况的观点阐明历史事实,因而歪曲了真正的历史(党关于报章的决议,论文集,一九四一,第173—174页》。马列主义科学要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体地研究历史现象。马列主义是与把现成的公式机械地应用到社会历史发展各种现象上去的事实背道而驰的。马克思坚决地反对企图把马克思主义描写成可以马上回答任何问题的某种「万能钥匙」。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法则并不是停止进一步研究历史,相反地却为研究历史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因为马列主义是教条主义的敌人,所以马列主义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社会发展时要有创造性的见解。呆读死书、学究习气和引经举典都与马列主义没  相似文献   

17.
吴岳聪 《神州》2013,(24):161-161
维科是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依据自己对于未来和生活的思索,在《新科学》中提出了自己历史循环论。本文通过研究维科的思想来源来探讨维科的历史循环三阶段的论断,从而研究维科历史观的创新之处。通过了解维科的历史观,更好的把握西方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燕  刘新月 《攀登》2023,(2):33-3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指引中国发展、引领中国方向的科学方法论,注重从历史视角出发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作出正确历史判断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兼顾现在与未来,为中国共产党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总方位、构建独具特色历史方法提供了有益指导。其依据客观实际,包含着筑牢历史主体地位、形成历史认知、把握历史主动、提振历史自信的目标指向。因此,我们立足实践,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的重要论述融入现实,发挥其理论价值,要从扎实推进“四史”宣传教育,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舆论引导实践路径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历史观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渭滨 《安徽史学》2004,(1):34-35,109
历史学家应该而且必需对现实深切关怀,注意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并不断从现实的挑战中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形成学科的新的理论生长点,以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反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的现实考虑,使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既表现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也表现出明显的现实利益因素。单从意识形态或现实利益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美国对华政策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应该说它是美国在中国历史发生巨大转折的情况下,逡巡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之间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