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利 《文博》2012,(3):26-32
西周时期殷遗民的采邑,有周王赐予之邑,有周人治下之次级采邑;殷遗民之采邑具有政治、经济、军事集合体的特征;殷遗民处于周人统治之下,其文化不断地与周文化融合,以致最终被同化。  相似文献   

2.
Feudalism(封建制度)是西方学术界一个重要概念,源于中世纪拉丁文feudum(采邑)。在12世纪以前,feudum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伴随《采邑全书》的编纂、研究和传播,采邑概念侧重于土地方面。到16世纪,学界进一步把采邑与社会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从而突出了中世纪社会的采邑特征。18世纪末,由该词衍化出的feudalism成为人们指代中世纪历史阶段的概念,并对其做出各种解释。然而,feudalism与其词源feudum之间的含义存在很大的差别,通过对二者含义差别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一英国殖民者侵占前夕孟加拉的柴明达制在十六、十七世纪,印度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占有形式:其一是世袭的军事采邑“扎吉尔”,这是基本的占有形式;其二是世袭的藩臣领地“柴明达”,这是次要的占有形式。“柴明达”的占有者称“柴明达尔”。柴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内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制度,是指以军事采邑为基础、以骑士服役为表征、以基督教为指导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统治为本质的骑士阶层所特有的组织制度、法律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总称,涉及制度层面的主要包括骑士军规、骑士法规、骑士礼仪等。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周井氏家族,过去有学者认为是商代井方之后,姜姓,居于关中西部凤翔一带。实际上,井氏当为邢侯子裔,姬姓,采邑在扶风周原一带。畿内井氏从畿外邢侯公室中分化而出,是西周中期执掌王室大政的一个显赫世族。其分支井伯氏、井叔氏有几代人先后担任王朝卿士,成为周天子的肱股之臣。从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并非如通常所说世族政治完全与建官用贤绝缘。世卿制度以采邑制为基础,固然使王室任官范围受到严重局限,致使只有少数姬姓贵族子弟可以入为王朝卿士,但就姬姓贵族内部来说,世卿世禄并不是绝对的。世卿制度本身亦有尊贤的机制,是一个"亲亲"与"尊贤"相辅为用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员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  相似文献   

6.
查理·马特以其著名的"采邑改革"被国内学界所熟悉.我们通常认为,查理·马特在任法兰克国家宫相期间,大力发展骑兵部队,没收教会财产,进行采邑分封,并打败了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各路敌对势力,为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种认识与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的"布伦纳论题"(Brunner thesis)观点基本一致.然而,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布伦纳论题"的批判越来越多,几乎涉及查理·马特改革的各个方面,大有全盘否定之势.不过,由于原始材料缺乏,这些批判大多散见于有关封建制度、骑士、军事、战争、经济等分门别类的研究中,而专门研究查理·马特生平及其改革的著作较少;特别在法国学术界,这种情况尤为明显.①保罗·福瑞克尔(Paul Fouracre)用十余年时间完成的《查理·马特时代》无疑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代表.②保罗通过对教会和修道院材料的解读,并广泛吸纳其他学者的相关成果,较全面地考察了查理·马特及其时代的情况,也集中反映了对"布伦纳论题"的批判.本文以此著为考察核心,围绕与查理·马特改革有关的几项主要内容,对传统和新观点的分歧做些梳理,并提出几点问题,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兴趣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魏亚光 《黑龙江史志》2013,(11):142-143
中世纪早期的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在军事制度上都有一个相似点,即立足于采邑制度之上的国王基本没有常备军部队,作战军队主要由自己的封臣提供,由此王权受到很大制约。以此时期英国为例,国家的军事力量主要由封臣提供的骑士、雇佣军、民团和少量海军构成,每一部分担负的军事任务也大有不同。而本文则试对中世纪早期英国军事力量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由此验证建立于此种结构之上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矛盾性,并分析这种军事结构最终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河南杞县境内夏商夷三族之考古学文化刘春迎夏时期,在辽阔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曾活动着三个大的古族:夏族、商族和东夷族①。近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夏、商、夷三族渊源有自,文化各异。约当公元前20-17世纪时,这三族都步入了青铜时代②,完成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见于史载的楚国的封地和采邑的梳理,认为在西周至春秋中前期,楚国的采邑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而在春秋中后期,由于不同楚王所施行政策的差异,造成了楚国地方政治体制的剧烈变动,采邑数量因此显著增多,并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莹 《史学月刊》2015,(4):85-91
中世纪西欧领主附庸关系是构成西欧封建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与采邑制一起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内涵。领主附庸关系是指以"采邑"为纽带结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附庸与领主之间不仅有身份差距,他们的关系还包含一定的契约因素。中世纪晚期,领主附庸关系的根基与内容都在发生变化,附庸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独立性增强,对领主的人身依附性减弱,甚至逐渐退化为一种象征意义,他们之间的身份等级基调褪色,契约精神强化,双方由领主与附庸的身份关系逐步向平等的契约关系发展,英格兰随之迈进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1.
种建荣  杨晓芳 《文博》2010,(6):10-14
本文在梳理西周时期陶大口尊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器物形态的比较,并结合陶大口尊的出土背景分析,认为扶风五郡"琱生尊"是模仿周原地区西周居址遗存中陶大口尊造型而制作的。进而根据铜尊铭文内容及窖藏出土环境,探讨了其铸造地与召公采邑地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钟离国为嬴姓,以国为氏称钟离氏,于是有赢姓钟离氏。伯州犁奔楚后,楚以钟离邑为其采邑。伯州犁之后以其采邑为氏亦称钟离氏,于是有子姓钟离氏。子姓钟离氏与嬴姓钟离氏迥异,断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先秦典籍中的"都"既可以指一国国都,也可以指卿大夫采邑,还可以泛指一切规模较大的城邑。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并非一级地方政区的名称,而是当时人称呼齐县的一种习惯用语。所谓齐国的"五都",只不过是战略地位较为突出的五个县而已。战国时期的齐国并不存在"都"这一地方行政组织。  相似文献   

14.
汉唐经学家对"三族""九族"亲属构成的解释,大致可分成"同姓"说和"异姓"说两派意见。东汉时,"九族异姓"说占据经学解释的主流。汉末,郑玄对九族构成问题重新做解,他在三《礼》注中坚持"三族父子孙"论,以此为论证起点,缜密推演出"九族同姓"的结论,并对"九族异姓"说代表学者许慎展开反驳。通过考察庾蔚之和孔颖达对郑玄"同姓"说的评价,可发现郑玄的"九族同姓"说乃是希望通过建构同姓亲属地位至上的族内伦理规范,重新定义"天子亲九族"的内涵,借此作为对东汉中后期外戚乱政现象的反思,带有告诫后世皇帝"亲同姓、远异姓"的现实关怀意味。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已见文字资料中,楚薳氏的族称有薳、蔿、、远四种形态。薳、蔿、在春秋晚期同时存在,其中薳氏见诸史册较早,战国楚简省作远,是大宗,蔿、是小宗。薳、蔿、既为族称,也是采邑之名。蔿、两小宗的采邑,很可能是从薳氏大宗邑田中分割出来的,故总言称薳,析论则谓薳、蔿、。三邑的地望,大致在汉水中游老河口至襄阳段以北、南阳盆地西南,彼此相距不远。目前见到的薳氏诸宗均属"以邑为氏",其氏称的金文写法也都从邑旁。  相似文献   

16.
正"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为周公。周武王死后,成王姬育继位。当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与"国"相对言的"家",是指以卿大夫的采邑为基础的地方政权.作为一级地方政权.卿大夫之"家"具有公、私双重性质,这决定了春秋时期"国"和"家"的关系,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矛盾斗争.春秋"国"与"家"公、私对立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列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政治局面.同时,"国"与"家"的矛盾运动亦促使春秋国家结构向集权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第一个被军法制裁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谁?他因何而死?《军事执法第一枪——李服膺之死》讲述了一个国民党中将被处决的经过。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208年的七月,咸阳市场挤满了围观的人。前丞相李斯,因"叛国罪"而被诛灭三族,这一天,是他和小儿子腰斩于市的日子。临刑前,李斯叹着气问儿子:"现在想跟你一起回上蔡的老家,领着自家的黄狗,出东门追野兔,还能行吗?"父子二人相拥大哭。此刻才想起上蔡的平静时光,为时晚矣。  相似文献   

20.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夏、商、周三族的起源问题。搞清楚三族的渊源,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汉民族的形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汉代迄今,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