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国陵寝制度对西汉帝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虽然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但其创立的各种典章制度多为后代所继承。西汉礼仪制度“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陵寝制度也是如此。近年来,秦汉帝王陵墓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秦国雍城陵区秦公陵园和芷阳陵区一号陵园都进行了详细的钻探。经过长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秦始皇陵园的布局也已基本清楚。特别是雍城陵区一号大墓的发掘,使我们首次对秦国国君墓葬的内部结构、棺椁制度、殉人布局等有了直观  相似文献   

2.
2009~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地市文博单位合作,对位于凤翔南指挥一带的秦都雍城所属陵区中的一、六号秦公陵园进行第三次考古勘探,这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两次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全面调查。勘探发现了六号陵园的中兆沟,位于中兆沟外侧的陪葬墓区以及涉及布局、墓葬与外藏坑属性方面等具有规律性的新线索,为秦公陵园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历年来的考古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探讨了雍城秦公陵园的墓主及排序,认为每一座陵园只对应一位国君,一座陵园内的多座大墓,反映了一代秦公与其夫人、次夫人的并穴合葬关系,同时确定了陵园的布局规律,秦公墓在陵园内西南,秦公夫人、次夫人在陵园内东北,而陪葬墓区则分布在陵园外东北。  相似文献   

4.
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凤翔秦公陵园的首次钻探与试掘成果,已经作过详细报道(见《文物》1983年第7期)。自1985年10月至1986年2月,我们再次对秦都雍城秦陵区进行了钻探与试掘。两次共探出大墓43座,探明了10座陵园有规整的隍壕,3座陵园的隍壕已发现线索,尚未全部摸清。但可以肯定每座陵园均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第二次工作的主要收获,除对第一次简报中已公布的各类大墓进行复核外,又新探出了中字形大墓4座,甲字形、刀形和  相似文献   

5.
义陵是汉哀帝与傅皇后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办南贺村东南。经考古勘探发现,义陵有双重陵园,即义陵陵园和其内的汉哀帝、傅皇后各自的陵园。帝陵的墓葬形制为带四条墓道的"亞"字形,后陵为只有一条南向墓道的"甲"字形。另外,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17座外藏坑,23座陪葬墓,多条陵区道路。本次勘探调查,基本掌握了义陵陵区的范围、布局、结构及主要内涵,为义陵的大遗址保护和汉陵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其附近发现了许多秦瓦残片及卷云纹瓦当。这表明 ,此地曾经有过陵寝之类的地面建筑。两座大墓和两座车马坑非常紧凑地集中在一个较小的方域内 ,组成一处完整的陵园。M2墓主被葬在M3之旁 ,也许是因为后者执意要与先君葬在同一个陵园 ,所以大堡子山秦陵才有如此设计。如果说大堡子山陵园与凤翔1号陵园还可以类比的话 ,大堡子山陵园与圆顶山墓地则缺少可比性。众所周知 ,周代诸侯国都邑旁的族茔 ,国君陵园与国人墓地是分区规划、分别管理的 ,公陵的布局与一般贵族墓葬的布局制度不相同。所以 ,没有理由因为圆顶山两座相近的墓墓主可能是夫妇关…  相似文献   

7.
王学理 《文博》2012,(4):11-18
咸阳原上的毕陌陵区,是秦都咸阳早期城市规划中的一处秦王陵墓区。《史记》载明葬有秦惠文王与武王,但自宋代以来混称为周文王与周武王陵。虽经历史代学者辨正,特别是近年在这一地域探测出几座秦陵墓以来,对墓主的定位分歧更大。本文考证的结果是:Ⅱ号陵园为"公陵",葬秦惠文王;Ⅳ号陵园为"永陵",葬秦武王;Ⅰ号陵园葬孝文王公子子傒,Ⅲ号是陪葬墓。这里没有秦献公父子之墓,汉平帝的王皇后陵也绝不是"秦孝文王的寿陵"。  相似文献   

8.
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77年1月至1980年5月,我们对秦都雍城秦陵区进行了钻探,发现了十三座陵园,共三十二座大型墓葬(见附表);还发现并试掘了两座陵园的隍壕设施(图一)。现简报于后。一秦公陵园的钻探《史记·秦本纪》的《正义》说:"《括地志》云:‘秦宁公墓,在岐州陈仓县西北  相似文献   

9.
秦公帝王陵园是秦都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帝王在驾崩后一般都葬在都城的附近,因而在建都城时,都要事先考虑规划陵区所在,秦也不例外.按照“秦公陵园建筑,随国都面转移”的规律,秦先后有四大陵区,即天水附近陵区、雍城陵区、栋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秦公帝王陵区成系列化,自西而东延伸,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完整的,为研究秦公帝王陵园奠定了基础.秦的都城前文已讲过,是由西而东逐步护大的,从甘肃的陇东,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而进军关中,并以关中为根据地,发展壮大,逐步统一了全国.因而其陵园也是由西而东,由天水附近的秦、西垂到关中的雍  相似文献   

10.
陕西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园遗址田野考古新收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经4年的发掘,于今年6月底,我院完成了位于长安区神禾塬上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内的战国秦陵园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图一). 该战国秦陵园遗址处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郊神禾塬西北部,地势高亢,潏河环北、滴河居南,正对秦岭山脉.陵园由兆沟、夯土陵墙围绕"亞"字形大墓而成,四边设有门阙或门道,共有5门.陵园被位于南部的东西向隔墙分为南、北两区.  相似文献   

11.
2011~2013年,对西汉宣帝杜陵进行了全面地考古调查与勘探.基本探明了杜陵陵区范围与布局,明确了杜陵陵园有一重外围沟、一重外园墙,外园墙之内发现帝陵陵园、皇后陵园、100座外藏坑、57座祔葬墓、6座建筑遗址、数条道路;陵区东、东北、北部发现75座陪葬墓;陵区西北发现陵邑墙基、围沟,并在陵邑内发现4处大型建筑遗址、2座陶窑等.对全面认识西汉中期帝陵的形制要素与布局及西汉帝陵埋葬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探讨了战国秦陵的墓主、选址、共性及个性特征。认同并补证了学界关于芷阳一号陵园葬秦昭王与唐太后、芷阳四号陵园属宣太后、严家沟秦陵为“公陵”、周陵镇秦陵为“永陵”的意见;提出了司家庄秦陵的墓主为孝文王、“韩森冢”的墓主为叶阳后的观点。认为秦称王后在都城西郊开辟了咸阳原陵区,随着都城向渭南扩张,又出现了芷阳陵区。本文还归纳了战国秦陵在陵园形状、墓形、建筑、陪葬坑、祔葬墓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又根据其内部差异,将之分为“咸阳原类型”和“东陵类型”,认为前者充分借鉴了东方列国、尤其是魏国陵园制度,呈现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后者在某些方面趋于守旧,则为本土保守派势力回归传统的选择;而夏太后陵、乃至后来秦始皇陵园的规划设计,是二者发展、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严家沟秦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办严家沟村北侧,陵区由陵园和陪葬墓区两部分组成.陵园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由双重陵园、陵墓、陪葬坑、祔葬墓、建筑遗址、道路、陪葬墓等遗迹组成.内陵园中除南、北陵墓外,还有少量的建筑遗址、陪葬坑及大量祔葬墓.陪葬墓区位于陵园西部、南部.严家沟陵园叠压在汉成帝延陵陵园之下.根据叠压关系以及陵园、墓葬形制、陪葬坑、采集遗物等分析,严家沟陵园应为战国晚期秦陵.  相似文献   

14.
为配合"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工程建设,并为进一步探索秦始皇帝陵园的布局及结构,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陵考古队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对陵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本年度勘探区域主要集中在陵园外城南墙以北、南内外城垣之间,北内外城垣之间及西内外城垣之间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历史文献,所谓"秦东陵"应称为"芷阳秦陵"或"秦芷阳陵区".目前考古所发现的秦陵并不是此前所披露的"四座陵园",而是"两座陵园";两座陵园的墓主分别应为昭襄王、唐太后以及宣太后.秦东陵还未发现的庄襄王及帝太后陵应在原三号陵园以北隔沟相望的杨寨塬寻找.  相似文献   

16.
<正>目 次一 缘起二 K12出土动物遗存分析三 相关问题讨论一 缘 起神禾原战国秦陵园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南郊的神禾原西北部贾里村东,现为西安财经大学长安校区。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东西宽312米,外环兆沟,内筑陵垣,近南部以东西向夯土隔墙分为南、北二区,设有内外五门;带有四墓道的“亚”字形大墓(M1)及所附图一 神禾原战国秦陵园遗迹分布图十三座从葬坑位于北区,  相似文献   

17.
秦东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临潼秦始皇陵、凤翔秦公陵园之后,秦东陵是秦国国君陵墓的又一重要发现。但因为秦东陵只经过调查钻探而尚未发掘,加之文献记载疏略,所以关于诸陵园及大墓的被葬者问题就有多种意见,迄今并无公认的看法。笔者经过仔细分析,以为诸说既有合理的成分,也各有不周之处,今提出一种新的方案,供大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韩森冢"位于西安市东郊新城区韩森寨村西侧,为配合"韩森冢"周边区域的保护规划,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1年底对"韩森冢"周边约8万平方米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物探等调查工作,发现"亚"字形大墓1座,陪葬坑2座。"亚"字形大墓由封土、方形墓圹、斜坡墓道和壁龛组成,全墓东西146.9、南北119.2米,墓葬形制与秦东陵中主墓的形制结构较为相近,尤其与四号陵园的主墓几乎完全相同,推测"韩森冢"应为战国秦王陵级墓葬。  相似文献   

19.
张蕴 《考古与文物》2012,(3):102-104
唐高祖献陵位于陕西三原县,但陪葬墓区却分布于其身后东北方的富平县境内,本文从考古资料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就唐高祖献陵陵园选址、陵园布局、陪葬墓位置等方面与秦汉帝陵相对照,阐述了献陵的主要特点、陵区布局及陵制承袭脉络,并附上富平县文管会陵区调查所得陪葬墓分布草图。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诸位学者对咸阳原上秦陵名位的探索,结合新的考古勘探资料,运用将两座战国秦陵园同唐代咸阳县址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进行勘合的思路,初步推测认为,位于严家沟村北的I号陵园是秦永陵、位于周陵镇的II号陵园是秦公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