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山茶》2010,(3):98-125
登加·纳库瓦双手托腮,脑海中回响着母亲的话语。她去世将近两年了,可对于登加的族人,逝者从来都不曾远去。他们的尸骨就埋在村人居住的棚屋下,与屋里的壁炉和兽皮毯仅隔着一米来厚干旱、贫瘠的泥土。逝者始终在生者的心中徘徊不去。正因如此,登加至今仍不断听到母亲的责问:你究竟何时去为你的兄弟报仇雪恨?  相似文献   

2.
哀思和追忆,是生者对于逝者的一次画像。在这样的画像里,逝者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在其生前所不可避免而存在的一些缺点、不足被善意地淡化和省略。而其人生中的辉煌,包括在其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许多小小亮点,  相似文献   

3.
翻阅延安文艺史料,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所有在延安发表的文艺类文章、作品,包括文艺理论、小说、诗歌、散文(含报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和有关译著,都刊登在《解放日报》这一张报纸上,未见有其他报纸和刊物登  相似文献   

4.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4,(15):24-24
医院工作让我认识到,再也没有比死,这样一个使人的一切从有变无的过程,更让人无望了,人们常对死后的世界抱有一厢情愿的浪漫想象,以为逝者到了天国,住在月亮上守护在世的人。事实上,我在医院看到的死并不浪漫,从死的那刻起,人的肉体就开始腐化,一切变得荡然无存。正因为生命的终点如此残忍,所以,何生之年,人们才会积聚所有能量,不顾一切,疯狂去爱。  相似文献   

5.
这一天,美丽的浙江淳安县千岛湖畔,一座僻静的小山上走来一支悲天哀地的队伍。这是人们按当地民俗在逝者故去35天后举行的“五七”祭仪,被祭扫的竟然是一个9岁的男孩徐健。  相似文献   

6.
@逝者如斯夫dead,这个微博“只关注死者”,为微博上的逝者发讣闻。慢慢地读一个逝者的微博,那就是一个世界。你想,一个世界没了,那是多严重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作为一种需要以纸张为载体的传播途径在档案管理上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本文从报纸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漏洞中开始分析,提出对于新时期报纸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确保报纸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州人重阳登白云山的风俗,历史并不久。最早人们是登越秀山的。唐昭宗时的刘恂记载:“越井冈,冈头有古台基址。连帅李砒于遗址上构亭,郑公愚又加崇饰。今在悟性寺后,郡人呼为越王台。相传尉陀曾张乐于此。故老云:‘旧皆夹道栽菊,黄花迤逦,为九日登高之所。’”(《鲁迅辑录古籍丛刊·岭表录异补遗》)《图书集成·职方典》则说:“越秀山,按县志:会城主山,在城内稍北。上有越王台,台西一里许,有歌舞岗,其阳有越台井,西为鲍姑井。  相似文献   

9.
所谓“墓志铭”,简单地讲就是刻在墓上的碑文,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一般记叙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等,“铭”则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安慰之词等。但有些墓志铭却写得别有情趣,读之或可领悟到逝者的人生态度,或感受到逝者生前对事业的追求,或在莞尔一笑中体会到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0.
丧礼在《家礼》中的篇幅最大,规定也非常全面细致。当代黄龙口人的丧礼实践,据我们的调查,主要有"报讣"、"吊唁"、"下葬"、"做七"等几个环节:报讣报讣是在逝者刚亡时,对不知逝者已亡的人进行通报的过程。它一方面是要做好对逝者的最初"安  相似文献   

11.
所谓“墓志铭”,简单地讲就是刻在墓上的碑文,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一般记叙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等,“铭”则是对死者的赞扬、悼念、安慰之词等。但有些墓志铭却写得别有情趣,读之或可领悟到逝者的人生态度,或感受到逝者生前对事业的追求,或在莞尔一笑中体会到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四年春天,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易君左写了一本《闲话扬州》,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不料却引发了扬州各界人士的不满,还打起了官司。 最后易君左在报纸上登启事,向扬州人民道歉,上海中华书局将全部印好的《闲话扬州》销毁,易君左也因此被撤职了,这样,《闲话扬州》的风波才算平息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胡乔木与乔冠华1939年春,香港出版一张新的报纸《时事晚报》,每天登一篇社论。这些社论是从全世界的范围评述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当时,国际风云尽管千头万绪,但社论却能说得一清二楚。读者阅读之后,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制高点上,增强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乐...  相似文献   

14.
穆欣 《百年潮》2006,(2):64-65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所有报纸坚持正常出版都不容易。形形色色的造反派,不断向报社找茬闹事。一张报纸印出来,尽管没有什么大问题,造反派也会“在鸡蛋里挑骨头”,把本属正常的事情加以歪曲,无限上纲,到报社闹事,力图迫使报纸  相似文献   

15.
张持坚 《炎黄春秋》2010,(10):71-74
不到一月,三次吹风 1986年夏天,阅读党报党刊的人们会感觉得到,有一股呼唤新闻改革的清风扑面而来——8月14日新华社播发通稿,题目是"‘报纸会议消息多而枯燥,我们不爱看'读者的意见引起报纸总编辑们的关注"。《人民日报》15日在头版刊登,全国各省市的党委机关报也都刊于醒目位置。稿件在列举了一些报纸统计的平均每月会议消息少则四五十条,多则七八十条的情况后,  相似文献   

16.
吴昊 《神州民俗》2008,(4):56-57
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必然会对当年的报纸记忆犹新,几乎通篇的政治理论中从来见不到广告的身影。想想也是理所当然,在一个一切凭票的年代,广告做给谁看呢?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统治时期,文网森严,抨击国民党政府及其要人的文章,是难以在报纸上刊载的。即使偶尔登了一次,那报馆、编辑也必遭横祸,谁愿轻易拿生命开玩笑!尽管如此,报章上还是时有差错,诸如错字等出现。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往往因一字之差,弄得国民党诸公啼笑皆非。更有许多有胆有识之士,见到报纸上出现的技术性错误,便抓住不放,故意加以利用,印出错别字,以达到巧妙讽刺的目的,调侃权贵,往往使权贵们大出洋相,而又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亦是大快人心。1928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宁、汉联合第一次全体中…  相似文献   

18.
报纸作为公共交往空间在建构民族国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俄国强占东三省、中国面临瓜分亡国的危机时,晚清知识分子一方面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痛言俄国的侵略行为,同时还对人们种种抵制俄国的行动进行报道,其目的则是要激起民气,塑造国民爱国心。经由报纸这个新型传播媒介,个体的阅报行为与集体的爱国行为产生关联,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也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19.
袁成  宋卿 《北方文物》2023,(1):96-103
金朝海陵正隆前后,参照北宋登闻鼓制度并加以革新,分置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登闻鼓院除章宗朝短暂成为独立机构外,其与登闻检院一直隶属于御史台,职掌监察、受理上诉和言谏等事宜。登闻鼓机构主要由进士出身、品行端正及有地方工作履历的官员充任。在政务运作上,登闻鼓机构承担进状受理和转呈,接收的进状并非全交皇帝审理,也有部分由御史台、尚书省和翰林学士院负责。金朝统治者为强化皇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赋予登闻鼓机构监察台省的政治功能,将其作为一条下情上达的新信息渠道,以此达到对御史台、尚书省制约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散文家陆蠡     
孙旭升 《古今谈》2001,(1):12-14
在上海的出版机构中,“商务”和“中华”是牌子最老的,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好象是报纸中的申报,民间把它当作报纸的代名词,称之为“申报纸”,一份申报寄到乡下,大半个月后还在人们的手中辗转传阅着;只要是申报上有的,大家就会深信不疑。商务和中华也有这种甚高的威望,从高大册到中小学教科书,都无不信赖有加,供销两旺。接下来要数北新书局和世界书局,至于开明书店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