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号俑坑当是古代方阵的模拟一九七四年,一号兵马俑坑试掘之后,在试掘简报和表仲一先生《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内容及兵器试探》一文中,明确指出:“秦俑坑为一行伍整齐,组织严密的庞大军阵。”接着袁仲一先生又在其它论著中指出:“一号俑坑是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白建钢同志在《秦俑军阵初探》一文中指出:“整个一号俑坑的排列可认为是“鱼丽之阵。”笔者曾在《试论  相似文献   

2.
秦俑二号坑出土的战车为古代车战及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许多专家学者就此发表过很好的见述。笔者也曾撰一小文以陈管见,本文拟就二号俑坑出土战车的定名、编制、战术等问题作进一步考述,以求得学术界同仁的指教。一、第二单元出土的战车属于轻车兵秦俑二号坑共为4个单元,除第一单元为弩兵之外,第二单元出土战车64乘,第三  相似文献   

3.
秦俑三号坑自发掘以来,一直被作为秦俑军阵的指挥机构,即古之军幕。笔者推考再三,觉得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似是定为军祭的社宗,根据更充分一些,兹不藏拙,一陈管见,就教大家同仁。一、关于秦俑三号坑即古之军幕的几点质疑秦俑三号俑坑是与一、二号俑坑有着明显区别的陪葬俑坑。它面积小,形制特殊,坑内武士相向夹道式排列,与战斗队形判然有别,又出有礼仪性兵器铜殳,显然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连续报道,本期又刊发《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介绍第20~23号从葬坑的发掘情况。四座从葬坑虽属小型坑,但内涵丰富,第20号坑内排列的彩绘陶俑穿战袍、擐铠甲,并保留有木质胳膊的残迹,且姿态各异。出土的其他器物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博》1999,(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最近又有惊人发现。在二号坑的第二阶段考古工作中,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见封三),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彩绘俑的清理出土和保护成功,是二十多年来秦俑考  相似文献   

6.
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从葬坑前五方的发掘中,发现鼓迹二处.一处位于二过洞T:战车右前角的淤泥层中.另一处位于五过洞T_(10)彩色战车左骖马的后面.  相似文献   

7.
秦俑二号坑在1994年的第一季度经历了很不寂寞的时光.一些大众传媒使用了这样的词句:二号坑被传媒越炒越火,舆论的导向勾动了千万人的心.还有的说:自从本报2月23日首登二号坑即将发掘的消息后,新闻媒介立刻产生了积极反应,各路诸候云集西安.的确,由于新闻传媒的介入,而引起有关秦兵马俑二号坑的“新闻热”.现在时过境迁,我们静心默察,究竟是二号坑炒红了新闻媒体,还是新闻媒体炒火了二号坑.秦俑二号坑这一古代文化与新闻媒体这一现代文化的交汇点在什么地方?新闻热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8.
秦俑二号坑土壤干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土壤胀缩作科学研究,监测数据对比,运用土壤干缩特征理论,构建了秦俑二号坑土壤干缩特征曲线,结果发现秦俑二号坑干燥进程较为迅速,2000年以前二号坑干燥化尚未对彩绘陶器造成威胁和侵害,但近年来土壤含水量已由挖掘初期的15%~20%,降低到目前的2%~8%,对坑下文物表面彩绘构成威胁。通过补充土壤水份等办法可以减缓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9.
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茂陵东侧约2公里处,并列五座高大的无名冢封土堆(图一),自西向东,最西的一座编号为一号冢,最东的一座为五号冢,即毕沅所谓的"霍光墓"。一号冢封土堆最大,南北长95、东西宽64、高22米。因封土堆形似羊头,南端高大,北端低小,当地群众称它为"羊头冢"。 1981年5月,兴平县西吴公社豆马大队社员在一号无名冢南边6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座从葬坑(编为一号坑)(图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秦俑三号坑西侧一百米处发现一座古墓.两次铲探的结果知道此墓的规模远大于目前发现的始皇陵园所有的陪葬墓,墓主人应是一个地位相当高的秦王朝的重要人物.因为如果是早于秦王朝的人物,修建骊山陵园时定会搬除掉;如果晚于秦王朝,这样高等级的墓地不会选在以前别人的陵园里.至于墓道北向,这在始皇陵园也不是独自一个,在整个陵园的布局规则尚未完全清晰之前,陪葬墓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错的现象只能成为我们研究秦陵形制的一个问题.从这一陪葬墓的形制、规模、方位多方面考  相似文献   

11.
王志友 《文博》2000,(2):54-56,60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是一种地下式的土木结构建筑。每个俑坑的开问及过洞之上都铺有东西向或南北向的棚木。现在正在发掘的秦俑二号坑,第一阶段工作已经清理出棚木遗迹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清理棚木共约1350余根。当我们站在二号坑参观平台俯视整个俑坑时.可以看到二号坑棚木腐朽之后弯曲起伏的形状,感受到二号坑棚木建筑的雄伟气势,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当年秦代劳动人民修建俑坑时,架设棚木的繁忙工作场景。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秦兵马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数量多,质量重、个体大、等级高,已成为秦代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了有效科学地保护修复秦俑,通过对常用胶黏剂实验室老化比较测试,结合秦俑陶胎的理化性能和粘接剂的理化性能对比分析,筛选出六种适合于秦俑修复的粘接剂,并应用于新出土秦俑的粘接修复中,应用观察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秦俑修复深入研究及考古发掘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粘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朱学文 《文博》2000,(1):77-80
1999年,秦俑二号坑清理发掘出土几尊彩绘颜色保存较好的跪射俑,引起世人的注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明珠。 秦涌二号坑彩绘涌的发掘清理目前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驽兵军阵。从发掘现状来看,彩绘陶俑的颜料结构与分布不尽相同。首先,陶俑的彩绘涂层在结构上很不统一,大部分先是在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在生漆上再彩绘一层颜料,也有一小部分彩绘两层颜料,还有的陶俑某些部位只涂一层或两层生漆而不彩绘的。其次,陶涌的彩绘颜色也多姿多彩。发髻及发带上主要为赭石色或朱砂红,面部为粉红色,领部为粉绿色、紫色或粉白色。甲片为…  相似文献   

16.
申茂盛 《文博》2010,(4):36-38
本文通过对二号俑坑建筑形制的分析,认为:二号俑坑的门道有11条,但作用各不相同,其中6、7号门道使用时间较短,这可能与俑坑内东西向的格局有关。开间分为放置有俑的廊道和不放置俑马,仅起通道作用,用完后用夯土填实二种。第4过洞的形制与其周围的过洞形制不同,其埋藏的内涵可能也不同。第9过洞与第10、第11过洞用纵木隔开,互不相通。把它们作为一个军事单元的推断仍需要推敲。二号俑坑的互不相通的格局与其焚毁情况较轻的状况也应该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秦俑三号坑地衣的初步治理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淑梅  李华  周铁 《文博》2002,(3):59-63
2001年11月下旬,在秦兵马俑三号坑南厢房及廊区域内的地砖表面发现有约二十余平方米的地衣生长。经过采样分析,确定治理方案及实施治理,最终在不损害文物遗址的前提下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并为今后文物遗址生长地衣的治理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2009,(15):75-75
自2009年6月13日开始,边发掘边开放的秦俑博物馆接待海内外游客数量骤增,平均每天近8600人,相对于前一周的游客流量增加了30%。有关人士预测,秦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迎来的是考古和旅游的双重兴奋期。  相似文献   

19.
朱学文 《文博》2010,(4):27-30
1999年,秦俑二号坑出土了一尊非常罕见的绿面俑,这尊陶俑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本文在考究其他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从秦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这一性质来探讨绿面俑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差不多与亚历山大帝国的锐骑——所向披靡、名噪一时的马其顿骑兵横行欧亚同时,在帕米尔高原这架自然天屏的另一侧,中华古国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也驰骋着一种新的兵力——“轻车锐骑”.这种兵力的出现虽然并没有改变战争主体仍为步兵的步战性质,却大大改变了步战的机动能力,为战争机器增添了十倍的活力,使战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军事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