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省(广东,编者注)长公署据视学员谢作康呈报,查视河南、芳村、花埭各私塾男女同塾情形请予取缔。当即令行省会警察函云:呈及报告表均悉,据报河南、芳村、花埭各私塾年级,男女生同学一塾者甚多。似此男女混杂,实非礼俗所宜,亟应严行取缔,以防流弊。仰省会警察厅分令该管区署,按照表开崇德各私塾,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史》2009,(5):56-56
东省(广东,编者注)长公署据视学员谢作康呈报,查视河南、芳村、花埭各私塾男女同塾情形请予取缔。当即令行省会警察函云:呈及报告表均悉,据报河南、芳村、花埭各私塾年级,男女生同学一塾者甚多。似此男女混杂,实非礼俗所宜,亟应严行取缔,以防流弊。仰省会警察厅分令该管区署,按照表开崇德各私塾,  相似文献   

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私塾在中国城乡依然大量存在.新政权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积极实施改造私塾的政策,到1952年底农村私塾基本绝迹,私塾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建国初期的私塾改造与清末以来的私塾改良一脉相承,符合小学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新政权在改造私塾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私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普及文化知识、不利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上了年纪的,也许还能知道"私塾"这个概念,中青年人可能就对"私塾"不甚了了了。"私塾"是新中国成立前,旧社会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私塾"一般只有一名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没有一定教材和学习年限。新中国成立前,即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省的乡村地区,小学也是凤毛麟角,只有大的集镇才有一所公立小学,因此大多数农民子弟求学读书都是在“私塾”。我就读过两年多“私塾”,下面就“私塾”的具体情况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老弟,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竞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能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先生从7岁入私塾读书,到1909年8月从日本留学回国,共接受了长达21年的学校教育。鲁迅7岁时那年,父亲周伯宜把他送进私塾读书。鲁迅的第一位私塾老师是鲁迅的远房叔祖父周玉田,他每天让7岁的鲁迅背诵"‘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白盘古’  相似文献   

7.
受父亲周叔弢的安排,周一良(1931-2001,安徽东至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从8岁起便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前后达10年。18岁时周一良因接触五四新文艺作品而萌生到北京(当时叫北  相似文献   

8.
正私塾改良的主要目的是祛除"科举时代教育"的旧形式(陈东原:《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7页),在私塾管理、私塾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良。20世纪前半叶,私塾改良活动因受政府更迭影响,时断时续,总体来看,可分1905~1911、1915~1920、1930~1937年三个主要时段。在这三个时段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加强了对私塾的管理,如浙江在行政管辖、私塾设置条件、塾师培训等方面进行改进(寿价藩:《私塾指导》,世界书局1932年版,第  相似文献   

9.
<正>郭松龄发动兵变的目的,见仁见智,姑且不论;然仅就其不明白"吃老张家饭不打老张家人"这一点,足见其政治上的弱视。郭松龄其人郭松龄,字茂宸,1883年出生于沈阳东陵区,其父是个私塾先生。早年入私塾读书,  相似文献   

10.
唐黎标 《古今谈》2006,(1):75-77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老弟,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竟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11.
漫话私塾     
如今的影视里,常出现私塾和私塾先生,不过就连70多岁的人,怕也弄不清那里头演的究竟是真是假了。我老家住在浙江的一个县城里,家里人认为私塾的基础能打得扎实,于是决定让我上私塾。现将当时私塾的情况回忆出来,大家可能会感兴趣。私塾的教书先生也称塾师,最受欢迎的是“禀贡生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安徽整顿私塾是为普及新式教育扫清障碍,但教育行政和知识精英一方面高估了学校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则低估了私塾的"坚韧性"。尽管借助国家权力的干预,私塾遭到挤压而日益处于国家教育场域的边缘化,但学校未曾完全取而代之,私塾依然在广阔的乡村和城市的角落存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徐懿 《巴蜀史志》2008,(4):44-46
私塾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教育机构,在传统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般民众眼中是读书识字的最佳去处。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官方对私塾按照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进行改良。然而受社会习俗、传统心理和新式学校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民众对私塾的认知长时间停留在过去。造成官方和民间对私塾认知的分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民众逐渐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就使在近代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旧两种观念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4.
<正>家世杨美真女士,孝感城东南杨家村②人,生于1904年2月。其父母生有二子一女,在原孝感县城西门外开设一土布③店,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二子则送入私塾就读。杨美真七岁时对父母说自己也要上学读书,当时私塾不收女生,其父就叫两个儿子教她认字写字,将读过的书教给她。她生性聪慧  相似文献   

15.
吴昭谦 《世纪》2020,(2):74-76
此丁宁非彼丁玲听到丁宁,人们总以为就是丁玲。殊不知彼丁玲更多的是因为政治因素受到世人关注,而此丁宁早在23岁时,即以"江南才女"闻名于世。丁宁自幼聪慧非常。6岁时在私塾外嬉戏,先生把她叫进来,罚她对对子。出上联"皮脸鬼",她俏皮地对"肉头人",嘲笑先生大腹便便。  相似文献   

16.
但凡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经历过私塾,也大都或长或短地亲身经历过私塾生活。其主要原因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学校一时又没能普遍设立,人们为了求取知识只得纷纷拥向私塾。另外也有些老年人因循守旧,习惯于唐宋元明清沿袭下来的私塾、学馆、经苑、书院等学习体制,认为新的学校不够规范。即使入学也得先让孩子上几年私塾再考学堂,这样可以打下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以利终生受用。  相似文献   

17.
民国三十五年。先父能梁应聘到这里来教私塾,我和母亲也从倒岩搬到这里居住。我当时虽然才几岁,但对这堂农村私塾,还有些清楚的记忆。60多年过去了,大坡及其私塾的人和事,在我心中,有如一首歌,一酋遥远而又亲切的挽歌。  相似文献   

18.
石谷风 《江淮文史》2004,(1):111-122
1919年,我出生于北京,乳名牛儿,取名石振华。1937年,更名谷风。祖父讳山峰、字卓然、号勤堂,在北京教私塾,擅书法、喜收藏书画。父讳呈象、字练之,幼承庭训,通经史,供职北京大学30余年,曾任蔡元培校长的秘书。母张氏讳仙之,通晓诗书。祖籍湖北黄梅,客居北平。  相似文献   

19.
受父亲周叔瞍的安排,周一良(1931—2001,安徽东至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从8岁起便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前后达10年。18岁时周一良因接触五四新文艺作品而萌生到北京(当时叫北平)读大学的想法。但周一良当时一无数理化知识,二无高中文凭,无法投考正规大学本科,不得已只好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燕大国文专修科是为培养中学国文教员而特设的,学制两年,  相似文献   

20.
严农 《文史春秋》2003,(1):57-63
1903年7月20日,贺绿汀诞生在湖南省邵阳县东乡(现邵东县)马王唐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原名贺楷。贺绿汀的父亲虽有六个儿女,但仍节衣缩食,送贺绿汀上了私塾,但年幼的贺绿汀却迷上了音乐。他一有空,就用自己嘹亮的歌喉在山坳里和牧童对歌,用自制的短笛在牛背上吹奏。村里婚丧嫁娶,照例有喇叭铜钹吹吹打打,在这浓烈的民间音乐的气氛里,每次都有他那惊羡不已的目光在各种乐器上流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