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强掳中国人的真相[日]林伯耀一强掳华工政策的出台1942年11月27日,日本东条内阁在会议中通过《有关将华人劳工转移到日本内地事宜》的文件。此项内阁决议提出:“鉴于内地劳工供需关系日益紧张,尤其是重体力劳动部门显著不足的现状,将华人劳工转移到内地...  相似文献   

2.
钱念孙 《江淮文史》2006,(3):133-143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出兵侵占中国东三省。事过仅一个月,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届大会在中国举行。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召开之前和开会之中,不仅在国内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在中日两国学者之间更是引发激烈的抗争。太平洋国际学会是由美国学界和商界人物发起组织的非官方性质的政治学术团体,于1925年7月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正式成立并举行第一届大会。参加者为来自美国、中国、日本、朝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太平洋区域内及沿岸国家的代表112人。会议主旨是对太平洋沿岸各国面临的问题及国际关系之症…  相似文献   

3.
论文分别梳理了美国和中国关于铁路华工研究的学术史,并进行了比较与思考。认为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通车,保障美国实现了真正的国家统一,开拓了美国的太平洋贸易时代。华工是铁路西段的建设主力,铸造了历史的丰碑。目前,对铁路华工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美国视角"下的学术实践:美国学界的研究起步早;研究资料主要来自美国;学术话题主要是美国学界在引领;中国的铁路华工研究仍处于边缘地位。这种状况既具有时代特点,也具有学术的时代局限。需要从地理和学术两个层面去突破"美国视角",深化铁路华工研究。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 8月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宝辰、林凤升合著的《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调查研究》一书 ,这是刘宝辰先生继 1993年出版《花冈暴动》一书之后 ,在研究二战时期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问题的又一新成果。近年来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掳役华工的问题 ,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吉林大学陈景彦所著《二战期间在日中国劳工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一书 ,就是有代表性的力作。该书主要是用日本方面的有关文字资料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强掳和迫害华工罪行的学术专著。刘宝辰、林凤升合著的《日本掳役…  相似文献   

5.
张潇潇 《黑龙江史志》2013,(17):142-14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改变法国劳动力资源奇缺的局面,约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欧洲支援前线,为协约国的胜利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十余万中国劳工他们很难快速融入法国社会。李石曾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旅法华工进行教育、保护,提高了华工自身能力和社会地位,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由刘宝辰编著的《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一书,是“日本强掳华工研究与翻译丛书”的第二本,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全书20万字,印有180余幅珍贵图片。1943—1945年,日本将约4...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美国是分处在北太平洋东西岸的大国,中美交往的实现必须依靠海路。18世纪末美国开辟中美太平洋航线。到19世纪初叶,大西洋沿岸的美国与中国的交往主要是贸易往来,太平洋商业航线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美国对外领土扩张到达太平洋东岸,太平洋航线得到快速发展。19世纪末,美国在太平洋开拓新殖民地,为中美交往提供更多便利,形成了稳定的太平洋航线。控制在美国人手上的太平洋航线对中美两国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 ,横贯加拿大东西部的太平洋铁路如同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 ,对北美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为纪念参加修建这条铁路的中国华工 ,一部反映加拿大华工一百年前奋斗史的大型画册《枫骨中华魂》,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881年至 1885年间 ,有 15 0 0 0名中国华工远涉重洋来到加拿大 ,开始了他们的劳工生涯。在工作条件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 ,这群默默无名的华工担负起了整个铁路工程最为险要地段的施工工作 ,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美德赢得了加拿大人民的尊敬和赞扬。在当时 ,“…  相似文献   

9.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曾被西方称为“文明之战”,战争结束已逾一百年,仍有不少人觉得欧洲战场与中国相距甚远,与中国无多大关系。实际上,一战与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息息相关。英国、法国、俄国等协约国成员分别从中国招募了近30万劳工远赴欧洲战场,实际上获得了北洋政府的保障与支持。为了收复被德国和日本侵占的青岛,北洋政府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参与到国际体系中。虽然华工参与了一战,但是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近些年,随着学界对中国劳工远赴欧洲战场的相关历史资料以及留存实物展开深入研究,华工对一战的贡献才为世人所知并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国"非法劳工"中最为弱势的群体,中国籍"非法劳工"的故事证明,他们在家乡时即已开始的对偷渡至大洋彼岸的梦想,注定是噩梦一场2004年2月5日夜晚发生的英国莫克姆海滩中国拾贝工人溺死事件,再次震惊了英国社会。在这次海难中,23名走投无路被迫拾贝谋生的华工,因海水涨潮、无处求援,而丧生于冰冷的海滩。英国当地媒体报道,  相似文献   

11.
刘澍 《湖南文史》2013,(12):30-31
19世纪中叶列强染指中国后,曾诱骗和拐掠大批华人出洋充当苦力,秘鲁掳获华工的情况便很有代表性。1849年,秘鲁人来到广东、福建,用种种诱人的条件招聘劳工去秘鲁干活。为表示真诚,他们还带来契约要劳工签字,只不过契约全是西班牙文。一些中国人被哄骗在契约上按了手印,而另一些人不愿远离故土,秘鲁人就采取了绑架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新发现的有关日本虐待被强掳华工情况的资料刘宝辰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解决劳力严重匮乏问题,1942年11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中国战俘及平民强行押运到日本充当“劳工。”从1943年开始,日本先后从中国强掳去约4万人,分配到35家企业的135个事业所...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英国、加拿大两国国家档案馆的原始史料为基础,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运输的时空为经纬,对1917年3月至1918年7月,一战中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赴法的历史进行整理研究。如对一战中英军中国劳工的运输线路、承运情况所遇到的困难做了详尽的解析;介绍了中国劳工在威廉角与皮特洼劳工滞留营地、中国劳工的秘密过境与加拿大政府书报检察制度等情况以及英军运输中国劳工的全部过程与运输人数。8万多名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虽然仅是中国劳工援战的一个环节,但时至一战百年之际却仍属于新鲜的发掘与书写,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岛屿种植园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太平洋劳工贸易的产生。该贸易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扩张的衍生物,由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所主导。80年代,受到太平洋"白色化"和"白人至上"观念盛行的影响,该贸易逐渐走向衰落,直至20世纪初彻底消亡。以南太平洋岛民为对象的强制劳工贸易具有强烈的奴隶贸易特征和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强制劳工贸易极大地冲击和改变了南太岛屿社会,促成了南太平洋殖民经济的繁荣,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种族主义和社会等级,初步奠定了19世纪后期美国在太平洋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推动了太平洋地区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50年代初,澳大利亚发现金矿,轰动了世界,引发了继美国加州之后的世界第二次大淘金热潮(GoldRush)。当时大批华工飘洋过海,前去位于南太平洋的陌生大陆澳洲淘金,人数一度多达6万余人。华工置身其中并洒满血泪的淘金热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社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澳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就华工赴澳淘金背景、淘金热时期和排华运动打击下的华工等三方面加以论述。一澳洲金矿的发现与华工赴澳的背景金矿大发现是澳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华工大批赴澳是和金矿的发现与开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澳大利亚有…  相似文献   

16.
一战期间,法国女多男少的现实、华工对配偶的需求促使不少华工与法国妇女结为夫妻,而法国政府错误的婚姻政策及急功近利的遣返华工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伦理秩序及与法国的外交关系,采取了一些限制华工婚姻的措施,但受制于其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9.5万名英招华工在法国为英军工作。英招华工从中国前往法国的运输分为东西两条路线,有大约8.5万名英招华工是从东线前往法国的。东线运输从中国威海和青岛出发,东渡太平洋到达加拿大的西海岸,再通过铁路运输穿越北美大陆,然后再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东渡大西洋,到达英国的利物浦,之后换乘火车到达英国的福克斯通。从福克斯通华工再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的港口布伦。全程大约2.2万至2.4万公里,历时近1年半。为了得到急需的劳动力,英国政府对于华工运输十分重视,不仅为华工旅途中的住宿与饮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还派遣军官与军医负责华工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从而大大减少了华工在运输途中的死亡和逃逸。  相似文献   

18.
地处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南端的州。受着太平洋海风的浸润,这里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圣弗朗西斯科半岛北端的旧金山市,被誉为”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论文聚焦于国内学者较为忽视的1882年3月美国国会排华立法讨论的经过,依据留存的美国国会辩论记录和当时的报纸记录,归纳并分析了当年美国排华立法辩论的历史情境。认为美国国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排华立法,即对华人人口的恐惧问题、种族和不可同化问题、华工薪资过廉伤害劳工利益问题。但真正导致排华立法通过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当时两党的政治均势和劳工利益团体的积极游说。为了争取工人选票,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赞成排华。相对于排华态度坚定的民主党来说,利害关系较弱的共和党的积极参与,为排华法案的通过加大了砝码。  相似文献   

20.
正波普林格市位于比利时王国的西部,与法国毗邻,是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反侵略的一方参战,并派出14万劳工来到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从事"最艰苦、最危险"的战地后勤工作。为拯救异国民众的生命,中国山东省的13名华工,告别自己的亲人和故土,于1917年春经过长途跋涉,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比利时国土。他们被安排在比利时与法国交界的伊普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