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知乡愁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们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的诗人们,吟咏着心心念念的乡愁,从古到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蕴涵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相似文献   

2.
现在,这个城市里的所有人已经被拉上一列开往明天的火车2002的夏天,舒浩仑回国度假,接到奶奶的电话:"大中里要拆了。""我惊呆了。"——那是他生活了近20年的石库门老房子。这个被震惊的导演系学生拿起摄影机,拍摄了他的第二部纪录片《乡愁》。2006年7月起,小范围放映之后,《乡愁》在国内外媒体所引发的震动和反响,远远超过了这位青年导演的预想。  相似文献   

3.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是人类生存的图腾,是人生的原点,是乡愁的源头.悠久的农耕文明,古老的神话传说,亲切的乡村故事,浓浓的家园情怀,寄托着浓郁缠绵的美丽"乡愁". 从"大漠孤烟的北方"到"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千里沃野的田园"到"层峦叠嶂的高原",人类无论到什么时候,只有脚踏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眼看着...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张三十多年前的老照片,黑白光影间,古朴而端静,瞬时带人回到那个秀美的年代,仿佛间,一股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乡愁是什么?之于我,乡愁是那承载着"半部活村志"的木拱廊桥。"木拱廊桥"通常为突出其最大的特色——"以木为拱,编梁成桥",而被称为"木拱桥"。但其丰富的文化功能则在"廊"上得以体现。在福建老家,村民一般用方言将木拱廊桥称为"厝桥"。"厝"就是当地  相似文献   

5.
乡村小戏迷     
<正>参加广东省文史馆举办的"文化乡愁"专题研讨座谈会,勾起我的乡愁。提起乡愁,我才发现,从十八岁离开老家至今,竟然过去整整五十五年了。但童年就像一张白纸,许多经历,特别是当乡村小戏迷的经历,至今仍留下了格外清晰的印记。我的老家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站在家门口远望,四周是看不到尽头的连绵起伏的山峦,中间一块狭长的平地。一条无名的小河从中间蜿蜒流过。山脚下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这里的人们是异常勤劳的。平  相似文献   

6.
刘爱华 《民俗研究》2016,(6):118-125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乡愁文化进一步被激活,推动着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的发展。当下乡愁文化的凸显,不是偶然现象,折射出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背景下现代人的心灵迷失和精神失落。这就要求回归"人"本身,关注普通大众,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俗文化的旨趣是一致的。因此,加强民俗文化保护,积极融入人性维度,观照现代人的生活世界,是安放"乡愁"、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相似文献   

8.
里芬施塔尔在书的最后说:"我现在只知道一件事:我必须写这本书。"写下这句话时,里芬施塔尔已经85岁了。这是她人生中最后一个具有强大挑战性的工作。这本回忆录如此地迎合那些乐于如此想象它(以及它的传主)的大众读者的口味:不断出现的大人物、激烈交锋的敌友、高潮迭起的人生体验、艺术家非凡的创  相似文献   

9.
王晓阳 《文物春秋》2020,(6):57-63+77+2
文化乡愁是当代人在文化生态快速变换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困境,具有对传统生活模式的人情味、乡土家园的安全感、文化身份的群体认同等三方面的回归指向性。解决文化乡愁,重塑民众的精神家园,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现代博物馆要及时切入社会生活的肌理当中,发挥其文化中枢的作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文化乡愁所寄托的乡土家园的回归和重塑寻找空间和方法。同时,应在文化乡愁的"反哺"作用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努力拓展社会教育的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0.
余光中在《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每次想起这首诗,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感动与温暖。虽然迄今为止,我没有离开过家乡哈尔滨,但是对家乡的爱与眷恋应当是人类共通的感情吧。  相似文献   

11.
台湾印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跨越半个世纪的乡愁,现在读来似乎意味更长。那枚小小的邮票,如今被Email所取代:那张窄窄的船票,如今被机票所取代;而那湾浅浅的海峡,如今被一条无形的航线连接……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一张蓝蓝的车票,我在这头,加速包在那头。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微博热搜告诉我,某售票网站又陷入了大型崩溃中。每到年底,面对春运这场考验智力、毅力和运气的综合考试,即使再讲究的白领青年,也得放下自己的优雅,挤入几亿人的抢票大军里。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在<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每次想起这首诗,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感动与温暖.虽然迄今为止,我没有离开过家乡哈尔滨,但是对家乡的爱与眷恋应当是人类共通的感情吧.  相似文献   

14.
<正>在去西安之前我做了许多功课,设计了一个合适自己的行程,然后发了一条微博:总想去西安,似乎有前世的乡愁遗落在了那里。骊宫夜未央,千里秦腔瑟。如若,我的前生是废都往事中的哪一个篇章呢!文字挺文艺腔,但却是我对西安情怀的展露和希冀。  相似文献   

15.
守望乡愁     
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党中央施政蓝图中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诗意栖居的自然画面和城乡福利平等的生活图景。尤其是"记得住乡愁",成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的一大亮点,直抵人心,引人遐想。乡愁是什么?是一杯浓烈的"大麦烧",是一轮圆圆的中秋月,是那条环绕着村庄缓缓流过的小河,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什么?是乡风、乡情、乡俗、乡思、乡音,是与风土人情乃至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方言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家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时间与记忆沉淀的产物,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乡愁应该有所依附,一  相似文献   

16.
正美食,基点在"食",重点在"味",升华点则在"美"(审美)。江南水乡,计划经济年代,农村赤贫。我的童年家境与成长的蜕变(成为"城里人"),注定了我对美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纠结:既自卑,又自恋。过去的生活实在,撕日历过日子;家味真诚,看菜下碟。"食材"匮乏时期,"吃上"就是幸福,而今凝结为"乡愁",别是一般滋味。大头菜肉丝汤苏州洞庭东太湖边,大头菜种得茂盛且滋润。那时,  相似文献   

17.
"月是故乡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乡愁的理念,言简意赅,涵义丰富,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年初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在全国各地引发强烈反响,各界专家热议,引发全球共鸣。围绕认识乡愁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含义与重要作用,各方面感受与诠释颇多,见仁见智。总之,乡愁文化是人们对故乡、亲朋、故事的一种眷恋、深情、怀念,我们应传承中华传统乡愁文化,建设伟大中华。笔者认为,从家谱文化延绵3000年看,中华乡愁文化就是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深刻内涵与显著标志是:"诚实做人、勤奋创业、家庭和睦、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它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一种发展助推器,一种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史籍是由正史、方志、族谱(家谱)以及其他史籍共同组成的。  相似文献   

18.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相似文献   

19.
杨型芳 《旅游》2002,(6):28-31
不知什么原因,这块地方竞使我如此痴迷.如此神往使我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六到此地。  相似文献   

20.
正又过了一年。现在已是初二的我,还总把年级写成"初一"。是啊,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谁能习惯呢?仿佛就在几天前,我还在游府西街小学的"国际部"里奔跑,等着同学来找。在我的印象中,五、六年级已被划入了"青少年"一类,真正的童年,是四年级前。那时,教室在一楼的最顶端,正面对着"小池塘",中间有矮墙,可供人坐。可我们却总是踩着它,跳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