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苗族女子多爱美,尤爱穿戴闪亮的银饰,有时其繁复不是以件计,而是论斤算。这种热爱银饰的民族风尚背后,是大量的银匠以精湛的打银技艺,来满足女性们对银饰的需求。作为一种全民族的偏爱,苗族银饰早就超越了服饰本身,成为苗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苗族的时尚入冬以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有两样东西格外珍贵:一是酸汤鱼,酸中带辣,可以驱寒;二是阳光,没有阳光的县城里很是湿冷。前来雷山县里的游客大多去了西江镇了,那里的"千户苗寨"号称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镇有旅馆、酒  相似文献   

2.
<正>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  相似文献   

3.
黄圆 《贵阳文史》2013,(1):11+10
古语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没有哪顿饭的重要性能与年夜饭相较。年夜饭味觉上的享受,酸甜苦辣,是"年"的味道,是四季轮回岁月交替中各种滋味的合集,是生活的滋味。酸汤鱼,贵州具有代表性的菜肴,由苗族"苗年"上不可缺少的主菜成为很多贵州人心头"家乡的味道"。酸,爽口,开胃,那种味觉上的刺激,就如年年春运的繁忙,总是要有一点奔波,一点不适,然后才是心底的满足。当一路颠簸,一路  相似文献   

4.
范贤坤 《神州》2014,(17):57-58
华夏文明几千年的中国,拥有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形式,特别在民族地区的民间工艺,是艺术研究与创造的源泉。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银饰工艺也是民间工艺之一,承载着苗族历史进程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与日益完善,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其对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应用计算机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工业设计的方法与体会,试析计算机数字信息技术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银饰工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的重要性,并介绍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银饰工艺多姿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邹雪 《旅游纵览》2013,(12):189
黔东南定位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成熟景区的接待压力,同质景区的门庭冷落的矛盾也越发显现。从旅游业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构筑"苗乡十景",打造一村一特,一寨一奇的旅游新亮点,是消除民族文化资源同质化,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大繁荣的必然选择。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之一。黔东南旅游发展的定位是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世界目的地,为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唯有和谐发展才能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6.
刘鹏昆 《旅游纵览》2008,(10):70-71
黔东南一带,那里有历史文化名城凯里,有国家级风景区雷山,还有苗寨、侗寨以及瑶族风情,集中了各具特色的风雨楼、鼓楼等少数民族建筑。这条线路开发得还不是很成熟,游客以自助游为主。假期,我和来自重庆、长沙、武汉、福建等地的"驴友"一行六人,在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集合,一路沿都柳江南下经郎德-雷山-榕江-从江-小黄-肇兴-程阳-桂林,度过了一个风情万种的黄金假日。  相似文献   

7.
正苗年,是庆祝丰收的日子,也是一年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苗年各地时间不尽相同,通常在农历九月至正月间,具体由"头人"占卜或商量决定,小雪后一天,我来到黔东南雷山县,有幸赶上苗年,参加他们的盛装巡游与歌舞庆典,而后住在西江苗寨,与苗族兄弟姐妹一起喝酒,一起过年。  相似文献   

8.
吴若峰 《旅游》2008,(4):68-71
黔东南丹寨县南皋镇的深山僻静处,有一个苗族居住的村落,据高俯瞰.山寨犹如一个巨大的簸箕安坐在南皋河旁的山岭上,因其形状的独特,当地人称它为“大簸箕苗寨”。清澈的河流缓缓地绕村而过,寨民们世代侍奉着这条母亲河,也靠着南皋河富裕着自己的生活。据说几百年前先民们就是顺着河来到这幽静的山坳里,打那以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养育他们的美丽土地。  相似文献   

9.
梓君 《旅游纵览》2009,(2):42-42
<正>题记:"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被誉为"中华第一吃"的全聚德烤鸭早已蜚声世界,更是国内外游客到北京游玩不得不尝的美味,于是,我们记下了这样一个日子。  相似文献   

10.
龙剑 《神州》2014,(2):41-41
<正>三穗县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地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寨头是三穗县主要的苗族自然村寨,素有"千家苗寨"之称,堪称中国第二大苗寨。三穗县东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毗邻,东南和西部与天柱,剑河两县接壤,西和东北与镇远县相连,为"贵州省东出口","黔东南东大门",是湘、桂入黔的重要通道,为黔东公路交通枢纽,65号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320国道、310省道和830县道在县城汇合,交通十分便利。加上三穗地处云贵高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1期发表《苗族各种族称来源及其含义》一文,言未有尽,故用原题,补撰是篇,拟对黔东南苗族其他自称的来源及其含义,继续进行探索。在黔东南,有三个较大的苗族部落群体,分别自称为“嘎娜”(ghab nes)、“待黎”(dail dlib)、“待方”(dail fangs)。“嘎娜”的来源与含义,本题前篇已经论及,恕不赘述。本篇只就“待黎”、“待方”两个部落自称的来源及其含义,进行分析。“待黎”与“待方”是苗族"dail dlib”与“dail Fangs”的音译。“待”为词头,“黎”与“方”分别为这两个部落的自称。“待黎”内部各个氏族,有的又自称为“待柳”(dail Liux)、“待利”  相似文献   

12.
姚胜祥  CTA摄影 《文史天地》2011,(3):F0004-F0004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雷公山麓,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是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其苗族节日、建筑、手工银饰制作、音乐、服饰、习俗等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我曾与同事前往贵州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进行田野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看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们的伟大生存智慧。黔东南境内山川壮阔,峰峦连绵不绝,包括海拔超过2000米的雷公山,清澈的清水江、都柳江,以及20余座自然保护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坐落着鳞次栉比、民风淳朴的村寨,那里的苗族同胞至今保存着一定的传统习俗,延承着数百年来他们的祖先所创造出的高山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4.
苗族姓氏人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记户口的时候,苗族人都用的是汉姓汉名,好象苗族从来就没有自己的姓氏似的。笔者对此颇感兴趣,作了点初步的考察,发现苗族是有自己的民族姓氏的:“子父连名”就是苗族的姓氏标志。在黔东南表现的形式如下:某人之姓氏,即其父辈以上列祖列宗的名字连环。如此就是一大串,有多达一百个字以上的。这么长难以记住,而与自己的名字(子名)连起来的时候,也没法呼唤,起不到姓名的作用。所以,黔东南苗族的姓氏,在实际使用时,就省掉了祖父以上列祖列宗之名,单取父名以为姓。这样,父名冠子名(子父连  相似文献   

15.
《焚巾曲》是黔东南自治州苗族的丧葬风俗歌。其文化矿藏非常丰寓,对研究苗族的历史、哲学、道德、宗教、科学、艺术、思维等都有极大的价值。我曾经在《苗族“巫术艺术”论》和《苗族(焚巾曲)与布  相似文献   

16.
苗族是远古时代“九黎”、“三苗”的后裔,经过几千年征战与迁徙,从黄河、长江下游辗转到西南地区定居下来,以贵州境内分布最为集中。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以黔东南苗族村寨文化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在毕节市青场镇群众的帮助和指引下,对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进行为期五天的实地考察。早在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相关部门曾经确定两个苗民起义重点研究项目:一是黔东南张秀眉,一是黔西北陶新春。黔东南起步较早,省地县三家十分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2001年农历3月15日,  相似文献   

18.
苗族服饰     
《文史月刊》2010,(6):F0002-F0002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中蕴含了厚重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追求和谐,即满足个体生命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让人进入和谐的境界。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自我之和。这一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游走苗乡     
郑春龙 《旅游》2004,(4):76-83
黔东南的凯里,是我国苗族最主要的聚居区域之一,那里山清水秀,那里还有苗族人欢快的芦笙、绚丽的服饰、惊心动魄的斗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