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叠鼓形贮贝器是古代滇人创造的石寨山青铜文化中的一种极富特征的典型器物。由上下两鼓叠置后焊接成一体,有盖有底。器身饰以繁缛的阴刻花纹,盖顶以写实的人物和动物雕像表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场景。迄今为止共发现4件。它流行于西汉中晚期的滇池周围区域,是滇文化发展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叠鼓形贮贝器出土于石寨山文化晚期的极少量贵族大墓中,是墓主人拥有最高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它既是祭器又是十分重要的礼器。4件叠鼓形贮贝器的形制、花纹和雕像内容各异,独具特色。整体造型与线刻图案和盖顶雕像有机结合,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充分表现了古代滇人的装饰与艺术风格,成为滇国青铜文化园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2.
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晋宁石寨山墓群自1955年~1960年曾进行过4次发掘。1996年5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又对石寨山墓均进行了第5次发掘,共清理墓葬36座。M71为此次发掘的一座大型墓葬,葬具有棺有椁,随葬品共224件(组),以青铜器为主,另有铁器、铜铁合制器、金器、玉器、玛瑙器、陶器、石器及漆木器,依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兵器、生活用具、礼器、装饰品、马饰等,其中叠鼓形铜贮贝器和筒形铜贮贝器造型极具特色。此批墓葬年代分属战国中期以前和西汉中期偏晚。本期同时刊发蒋志龙有关石寨山文化的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3.
1978-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在威宁县中水区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汉墓考古发掘工作。在出土的器物中,有两件铜质“鼓形器”因其制作工艺和质地的粗糙,加之埋藏地下两千多年,出土时破碎不堪,仅一件经修复后能基本成形。在整理编写《威宁中水汉墓》报告时,笔者即对修复后的该器用途及定名提出一些看法,但由于当时工作繁忙及其它诸多因素,便暂时统一以“贮贝器”而命名。近来笔者再三思虑,认为若延续以往,再以“贮贝器”命名下去,一则怕误导他人引用资料;二则觉得实在有屈于器物本身。故将自己的拙见解述如下,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百濮”和“百越”系统)文化中一种具有财富和权力象征的重器和礼器。嘉靖《四川通志》叙州府下铜鼓条:“本府出(铜鼓),相传诸葛亮所铸,上者值银数十镒,次者数镒”。又据《叙州府志》卷十六《金石志》载:“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号令地方,尤以持鼓多者为尊。从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盖子上所铸的祭祀铜鼓的场面中,可以看到铜鼓作为重器和礼器的神圣地位。  相似文献   

5.
贮贝器是古滇国人用来贮藏货币(贝壳)的器具,它是古滇国青铜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代表着古滇国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象征着墓主人的财富和地位。现已知的贮贝器共91件,本文拟将现知的91件贮贝器分为筒形、铜鼓形、异形三类,对其中唯一的两件异形贮贝器,即洗形贮贝器和七牛锥顶形贮贝器,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1990年8月,南涧县浪沧乡三岔河村村民在村后山坡的泥潭边发现一件古代铜鼓。铜鼓出土时,鼓面朝下。铜鼓出土地点距南涧县城西约55公里。南涧县浪沧乡三岔河村出土的这件铜鼓,面径29.5、身高29.9、胸径44、腰径34、足径47.5厘米。胸腰附半环小扁耳两对,两耳间距8厘米。鼓身为二道合范,鼓面中心呈圆饼状凸起,直径6厘米。鼓腰由单线纵分为8格。鼓身胸部鼓突超过鼓面,腰部收细,至足部外敞(图一、二)。制作工艺粗糙而古朴。铜鼓现藏大理州博物馆。该铜鼓的形制特点鼓胸大于鼓面,鼓腰上部小,往下逐渐扩展呈梯形,足部短而足径宽。~~云南南涧县浪沧…  相似文献   

7.
刘利 《丝绸之路》2015,(6):22-23
关于石寨山M12号墓出土的祭祀贮贝器(石M12:26)主祭人性别问题,学术界有三种考释:一为男性,二为女性,三为性别不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下文针对祭祀贮贝器主祭人的性别问题,应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与同时期的其他贮贝器进行比对,得出祭祀贮贝器主祭人为女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2001年,山西省夏县师冯村一农民在平田整地时发现了一窑址,所出土的遗物,除各类砖瓦、陶器等之外,大量是各种与铸造有关的遗物,其中多五铢钱的叠铸范,其时代和性质颇为特殊,本文在此略作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叠铸陶范(五铢),出土于Y1工作面的北半部,均未使用过,部分范块已变形。未发现完整的叠铸范,最多者保存4板,高250mm。范皆泥质夹细砂,因烧烤而呈红色,有的范局部呈青灰色,应是火温不均造成的,范的外表涂抹有草拌泥,多件范块叠放在一起,有榫卯相合以防止移位,大家共用一主浇道,这种形制和前几年我们在禹王城发掘所出土的叠铸范完全一…  相似文献   

9.
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中共出土铜鼓十七面,又出土与铜鼓有密切关系的铜鼓形贮贝器三十一具。从考古学上言,在一个地区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的铜鼓,是没有先例的。并且出土的情况比较明确,时代也极为肯定,所以是值得进一步加以研讨的。这不仅对古滇族的生活习惯的阐明将有所帮助,而且对于铜鼓的创制、发展等问题的推断,亦将有其一定的意义。晋宁出土的铜鼓十七面,以及铜鼓形贮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匹沙土乡毛家村委毛家村农民在村旁上山坡上,开荒种果树挖土约一米深时,出土一件青铜甬钟,博物馆干部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察看,没有发现其它伴随物。甬钟现藏新余市博物馆。甬钟,青铜所铸,甬钟中空与内腔相通,干上无旋,铸有两级对称卷云纹,舞面素纹。甬钟两面各铸有圆锥乳钉六组,三枚一组,共36枚。钲间16厘米,呈长方形,篆部铸饰云雷纹,鼓部隧间饰一组对称兽面纹。甬长11.5厘米,衡径4厘米,舞纵17.5厘米,铣纵22.4厘米,铣宽13厘米,通高32厘米,净重7.25公斤。这件甬钟造型古朴,色泽黑褐(泛绿),纹饰庄重,器形完整,从形…  相似文献   

11.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五年,随州市均川刘家崖出土了青铜器盖。器盖内壁铸有铭文,现作报道如下。铜器盖二件。器身已失,二件器盖形制大小及花纹相同。盖口为正方形,每边长13.5厘米。盖顶部呈方形,正中央有一钮,钮已残。盖体的四个面各留有乳钉状钮柱,存有铸痕,钮已全部残断。盖体上饰有绳索  相似文献   

13.
江陵出土焊有五铢的东汉和平二年铜斗1981年5月江陵城草市唐家山东汉晚期墓内出土一件铜斗。铜斗底铸一直行阳文“和平二年堂狼造”,两旁各焊东汉五铢3枚(如图,为原大1/3)。此器形制与成都西郊出土的西汉铜斗基本相似,和故宫博物院陈列的东汉铜量几乎相同。东汉和平二年(151年)正月,桓帝改年号元嘉,是年即为元嘉元年。故宫另一件东汉“建宁三年”双鱼洗也铸有“堂狼洗”,此铜斗应为东汉器。同墓尚出有五铢等。(《文物》1992年9期王毓彤)江陵出土焊有五铢的东汉和平二年铜斗@王毓彤  相似文献   

14.
<正>广州西汉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银板4件,之前很少为人关注。原报告称其为银锭,"其中有3件叠在一起,均为平板,1件为长方形,底下1件有柄如铲形,中间一件较小。器表残留细麻绳四五道,可知原是捆缚后入瘗的……1件为不规则长方形,体较扁,一面满布凿痕……经电子探针检验,银锭的质地不纯,含银94.09%、金2.54%、铜3.38%,当是制作银卮及焊接主棺室出土银盒盖顶上钮饰所用的原料。"~([1])该墓出土的银器还有银卮、  相似文献   

15.
1978年8月,湖南辰溪县城郊公社东风大队修边流水大桥时出土剑形铜器一件。此器制作精细,形制特殊(图一)。宽格扁茎,茎上有二圆穿。器身与茎分二次铸,身插入格内,中脊起棱。格、茎两面均有纹饰,格一面为窃曲纹,一面为云雷纹;茎一面为水波纹,一面为云雷纹(图二)。身残长16厘米,格长3、宽4.4、厚2.4厘米,茎残长4厘米。根据形制、纹饰判断,此器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陈列中,展出了两件来自古滇国的“存钱罐”,其正式名称叫“贮贝器”。贮贝岩不同寻常,而器物上的“艺术创作”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叠铸式陶质钱范是在卧式散铸钱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资料表明 ,叠铸式陶质钱范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在汉半两盘形铜母范上可捕捉到早期叠铸陶范的信息。但叠铸范在西汉早期并不占主导地位 ,在新莽钱币铸造中叠铸范逐步得以普及 ,东汉五铢铸造中叠铸范已成为主流。 1 986年 1 2月在陕西耀县有汉五铢叠铸陶范出土① 。东汉以后 ,我国东南部自孙氏吴政权起 ,东晋、宋、齐、梁、陈相继更迭 ,国都均置建康 (今南京 ) ,由出土与发现的六朝钱范以及铸钱遗物显示 ,六朝凡官方铸钱大多采取叠铸工艺。六朝时期虽然政权数易 ,但是在对铸钱和制范…  相似文献   

18.
1956年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收集到一面铜鼓,同年六月送交到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现将这面铜鼓介绍如下: 这面铜鼓形如圆形柱础。鼓身可以明显的分为胴部、腰部和足部三段。胴部特别鼓胀、腰部猛收,向下又逐渐展开,到足部有一明显的折边。胴部与腰的衔接处有四个绳纹耳,均是焊在鼓上的。鼓高31.2、鼓面直径48.8、胴部直径57.6、圈足直径59厘米。  相似文献   

19.
宝丰县文化馆最近收藏了两件制作工艺别致的古代勾杀兵器——青铜戈。一件是商晚期的銎内戈(图一)。出土于前营公社前营村,是农民郭正在翻地中发现并献出。出土时戈的锋端己残断。戈身全长20.5、援宽6.5、銎宽3厘米。内的尾部两面均铸有铭文,据分析,一面为族徽(图二:1),一面可能是使用者的姓氏铭  相似文献   

20.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春秋时期一件重要的青铜礼器。1978年河南省浙川县下寺2号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鼎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公斤。侈口、束腰、平底、蹄足,口沿上斜立两只外撇的长方竖耳,腹部周围攀附六条龙形怪兽,器表满饰半浮雕的夔龙纹、窃曲纹和云纹。器盖微弧,盖上有钮,钮外饰窃曲纹两周。出土时鼎内盛牛骨多块,盖上置铜匕一件。鼎盖与腹均铸铭文。盖铭一行四字,“倗作脀(鼎升)”;器铭十四行八十四字,大意说王子午铸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