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永春秋祠,座落在叙永县城西盐店街,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古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内玲珑剔透的木雕艺术琳琅满目,真可以称为木雕艺术之宫。叙永县古称永宁府,是川盐运销云南、贵州的重要口岸。这里外地盐商云集,纷纷开设商号,组织邦会,修建会馆。清光绪十年,陕西盐商,约集山西、江西盐商成立西邦(因为这三个省的名称都有个“西”字)几乎垄断市场。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商定将盐店街的关帝庙改建为春秋祠,供奉关羽,作为西邦会馆。为了筹集经费,  相似文献   

2.
万荣飞云楼     
正万荣飞云楼,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解店镇新城村西街北侧的东岳庙内,建筑高耸俊俏,楼身玲珑秀美,结构奇巧纯熟,楼檐繁复华丽。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古建筑大师柴泽俊在其《山西几处精巧的古代楼阁》一文中称赞:"飞云楼以其华美的造型、精巧的结构,闻名全国,在我国现存古代楼阁式建筑中居重要地位。"作为历史悠久的古代阁楼,飞云楼与周边的万荣后土祠秋风楼、解州关帝庙  相似文献   

3.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上兰镇,有五龙祠一座。山门前有铁狮子一对,山门左右有钟楼、鼓楼,祠内有正殿三间,正殿前有献厅一座,东西厢房各三间。五龙祠正南建有金碧辉煌的二层五龙祠乐楼。乐楼一层高悬《水镜台》三字牌匾,与晋祠庙内戏台《水镜台》三字一模-样。惜乐楼已在上世纪的60  相似文献   

4.
晋祠圣母殿建筑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祠,为三晋古迹名胜区,千百年来,以园林古建名闻遐迩。祠内居中的圣母殿宏伟壮观,在晋祠诸多建筑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圣母殿始建于何时?祠内现存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汾东王庙记》载:“《魏书·地形志》云:‘晋阳有晋王祠。’然则王祠在此其来远矣。自晋天福六年封兴安王,迨宋天圣后改封汾东王,又复建女郎祠于水源之西,东向。熙宁中始加昭济圣母号……”。可见“女郎祠”就是圣母殿。此后的《山西通志》、《太原县志》、《晋祠志》等志书,大都沿袭此说,但改原碑文的“天圣后”为天圣间,有的导游读物干…  相似文献   

5.
德阳文庙(即孔庙)始建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当时在城东。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迁建于城南。据清代嘉庆20年初版的《德阳县志》记载:明代的孔庙名为“学宫”,有大成殿三楹,东庑三楹,西庑三楹,崇圣祠三楹,还有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节孝祠、孝子祠、宫墙、明伦堂等建筑。明成化12年(1476年),提学唐振增修过一次,宏治元年(1488年),知县吴淑重修,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傅孙顺补修戟门、名宦、乡贤祠。清顺治18年(1661年)知县李如析重建孔庙。康熙44年(1705年)大规模修整,修“启圣祠”。乾隆五年(1740年)、10  相似文献   

6.
《春秋》名称问题是春秋学史上的一大公案,久讼未决。当今有代表性的学者周予同之《群经概论》、蒋伯潜之《十三经概论》、杨伯峻之《春秋左传注》皆采晋杜预“错举四时”说,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几成定论。实则杜说不确。本文从天文学与民族学视角出发,并利用古代文献资料与历代学者研究成果,证明古代先有春秋二季,后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年含春秋二季,春秋即代表一年。此是史书称《春秋》之源,与“错举四时”说无关。  相似文献   

7.
万荣秋风楼     
秋风楼是后土祠的压轴之作,因汉武帝的《秋风辞》而得名.它坐落在山西省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高崖上。整个秋风楼横跨张仪古道,古道原为车马官道,可并排通过两辆大车,战国时期魏国张仪曾经此道入秦拜相。县志记载,秋风楼最早出现在明代,曾在后土祠以南建过。  相似文献   

8.
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饶关帝庙正殿,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城内西北隅(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内)。殿所属原寺名无考,明、清时期称“关帝庙”。据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乐安关帝庙碑》记载,该庙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庙内原有三义堂、春秋楼、戏台等建筑(均系明清时的配套建筑),现已无存,仅余正殿三间。该殿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的木构建筑。殿高10.39、东西阔12.63、南北进深10.70米,坐落于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占本刊一角,概述《诗》、《书》、《礼》、《易》的文化价值,现补论《春秋》,连同前篇,可略观“五经”文化意义之全貌,并以之就教方家。 一、官修编年国史之滥觞 “春秋”原是西周末期至东周前期各诸侯国编年国史的通称。《国语·楚语》有“教之以《春秋》”、《国语·晋语》有“习于《春秋》”等语,可见楚史、晋史皆名《春秋》。《墨子·明鬼》更征引“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说明春秋年间各诸侯国所编国史皆名《春秋》,墨子曾称“吾见百国《春秋》”,极言其时作为列国国史的《春秋》数量之众。然而,在众多的诸侯国国史中,传世者仅为《鲁春秋》,于是,后来《春秋》成为鲁史专名。《孟子·离娄》说:“晋之《乘》,楚之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年》与《左传》相关内容的比对,《左传》的编纂者对所据史料应当运用了如下两种编纂方式:在组织层面,重组材料,随经隶事,比年排列,通过割裂、整合等方式将史料重组以安排到《春秋》的叙事框架中去;在文本层面,援经造传,根据《春秋》经文内容与规则对原始材料进行补充、改造,模仿《春秋》经文,以追求与《春秋》价值观的同一。如果对《系年》各章与《左传》之间文本进行全面详细的比对,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整体的单线的承继关系。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在《左传》与《系年》文本形成的时期,当时社会上应流传有大量的、不见于今日的历史记述。《左传》与《系年》文本的形成正是这些历史记述在不同时空维度下流转的结果,同时它们文本本身也可能成为了传播链上的一环。因此,《左传》与《系年》间的关系更类似于今天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1.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6,(2):73-79
后土祠出名.不仅因为它是轩辕黄帝谒祠在此“扫地为坛”、宋以前历代黄帝祭土地之神的重要场所,还因为汉武帝在此写下的千古名篇《秋风辞》和珍藏着元代秋风辞碑刻的“秋风楼”。  相似文献   

12.
秋风楼     
<正>秋风楼位于万荣县后土祠正殿后,因楼上藏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前113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秋风楼创建年代不详,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  相似文献   

13.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3):72-74
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南70华里的“庙前村”村北,有一座雄伟壮观的三层木构建筑“秋风楼”,“秋风楼”前是一座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后土祠”,在庙里的主建筑“后土圣母殿”中央,端坐着一位凤冠霞帔、神态庄严的女神——中华民族的“国土大地”之神“后土皇地祗”——“娲皇后土圣母”。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61年4、5期合刊号上,我曾就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建筑与面象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因匆促写成,刊物出版之后,即发现有几处错误的地方,当即于6月20日去函编辑部,请将石祠的地址、位置与"胡王"二字的位  相似文献   

15.
湖北襄阳东汉—三国蔡越墓出土的相轮陶楼,在建筑形制上为汉式陶楼和印度式相轮塔刹的结合,在装饰母题上同时兼有汉地神仙瑞兽与印度—犍陀罗式有翼天人的图像,明显带有佛教初传时期汉、印文化杂糅的特点。本文在讨论陶楼形制的过程中,分别联系同期北方墓葬中出土的陶楼明器和汉晋之际江南地区的佛饰堆塑重楼魂瓶进行类比分析,证明这两类墓葬明器都与文献记载的"浮图祠"相关联。在佛教初传汉地时,由"仙人好楼居"的汉式重楼过渡到高层佛塔,浮图祠是初期的标志,襄阳蔡越墓陶楼或可看作是浮图祠的标准器。浮图祠用作明器进入墓葬,反映了汉地民间埋葬方式因佛教传入而起的新变化,并在随后长江中游六朝砖墓的建造中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16.
鞌之战是春秋中期发生在今山东济南境内的一次著名战役,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记有其事,其所记爆发原因与《左传》最为相似,而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差别较大。诸本的差异可证史书文本的生成经过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对《左传》中鞌之战所涉地名进行一一考证,可发现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他们分别是沿着孝妇河和淄河进入齐都临淄的。《系年》所涉地名记有“淳于”一名,为《左传》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二贤祠,也叫伯夷、叔齐庙。在今永济市首阳乡,距市中心40余里。该庙于公元281年至289年晋太康时所建。据考,前汉《地志》中,就有“首山祠”的记载,这首山祠就是二贤祠。《水经注》称:“雷首山(即首阳山)有夷齐庙”。由此可知,该庙所建时间之久远了。明成化元年(1465年),佥事胡谥请于朝廷,要求岁岁祀奉。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御史张泰、河东守道王存礼主持将该庙修葺一新,并重建了两座石坊。该庙有大门、  相似文献   

18.
扬州大明寺西侧与西苑相邻的一组建筑为平山堂、欧阳修祠、谷林堂等,这组建筑与北宋时期名的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孝堂山石祠的研究,在1961年罗哲文发表《孝堂山郭氏石祠》之后,基本奠定了研究的构架,主要即建筑、图像、文字三者。罗氏对于建筑最为精熟,不久又发表一文,对于石祠的位置、"胡王"标题和屋脊的问题做了补正~([1])。之后的学者对石祠本体研究最多的是图像,并不着眼于解决石祠的归属问题,而是从美学和汉代民俗等方向,比较其他汉画像遗存,释读画像内容,阐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原因是石祠在赵明诚之后的千年间,大量学者虽然进行了实地的勘察和记录,但未能提供新的有创见性的研究。笔者重新对石祠内壁上的题记进行研究,在梳理各家著述并多次实地查勘后,发现了新的未经著录的题记"东有小山上孙奉叩冢"。这是一类表示对应方位的、全新的石祠题记,确认为最早期。此类题记为研究石祠在大区域中的归属问题确立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兄弟父子名节迥异牧子《广西玉林的文天祥后裔和文丞相调》一文(载《文史春秋》创刊号),提到了北京的文天祥词、文天祥的大弟文壁和嗣于文升,但尚有数则颇有意思而又与之有关的诗联未录。在此聊作补缺。北京的文天祥祠,始建于明洪武9年(1376),重建于永乐六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