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美国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伟林教授演讲纪要1996年10月25日,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伟林(WiliamC.Kirby)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表了题为“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演讲,介绍了...  相似文献   

2.
宋淑玉 《文史精华》2007,(10):39-42
195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序幕。12月2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签订,这一条约企图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合法化",中国政府对此予以坚决反对。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密切配合,干净利索地攻克了一江山岛。台湾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方围绕台湾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张古悦 《史学月刊》2023,(5):133-136
<正>1910年8月22日,日本吞并了朝鲜并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从此,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数以万计的朝鲜人被迫移民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宣称朝鲜人为“日本臣民”(赵中孚等主编:《近代中韩关系史资料汇编》1,台北:“国史馆”1987年版,第508页),多次以“保护”朝鲜族移民为借口,侵占中国土地并干涉中国内政。为防止国土流失,中国政府不得不对朝鲜族移民采取限制、排斥和驱逐政策。  相似文献   

4.
始于近代的所谓“西藏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1949年后,美国是以该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最为积极的西方国家。本文讨论了肯尼迪政府玩弄“西藏问题”国际化的手段,重点分析由中情局负责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旨在破坏西藏稳定、分裂西藏的活动,认为其实质是借此对新中国实施遏制孤立政策。针对肯尼迪等人对中国的敌视态度,中国采取了必要的坚定立场,中美紧张关系在当时不可能得到根本缓解,更难以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美国国会出台的对华政治提案压倒性多数是不利于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干涉中国内政的提案。在绝大多数对华政治提案的表决上,美国国会通过率极高,并且国会两党议员易于跨越党派界线形成高度一致的立场。通过对华政治提案的不断提出与表决,美国国会以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白宫对华政策,使得人权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全面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6.
孙宝太 《文史精华》2010,(10):59-61
<正>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的同时,命令其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给美国及其所纠集的其他仆从国侵朝部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  相似文献   

7.
“天皇应参拜靖国神社”,“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台湾教育得益于日本殖民统治”,“中国对日本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惊天”言论居然全都出自一人之口。他就是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很多亚洲人,都  相似文献   

8.
李宗仁思想转变的理因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亚非会议上,就台湾问题阐明了中国的立场,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周总理郑重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李宗仁在美国报纸上看到周总理的声明,非常兴奋,他认为这个声明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正确的途径,凡属爱国之士均应竭诚拥护,并为促其实现而共同努力。他为此写信给我,嘱我同香港爱国人士交换…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7,(1)
周总理正告基辛格:你们要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一定公开批驳。基辛格说:请你们对我们的总统少用些尖锐的形容词。 1971年5月,巴基斯坦方面转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口信,说他准备来北京同中国领导人交谈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彼此关心的问题,为此先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会“涉藏立法”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活动提出并通过了一系列干涉中国西藏事务的"涉藏议案"。其主要内容包括:要求美国政府将对华政策与"西藏问题"挂钩;以"西藏人权"为借口干涉西藏事务;为"藏独"势力提供援助,等等。作为美国对华人权外交的组成部分,这些"涉藏议案"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不仅使美国对中国所谓侵犯"西藏人权"问题的干涉长期存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西藏分裂势力在国外的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11.
《美国手册》是中共中央外事组研究处于1947年在晋绥解放区开始编写的一本美国问题工具书。集十余人之力,历时一年多,反复讨论,改写数次,方告完成。1949年8月,《美国手册》在北平由中外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编、中央外事组研究处处长柯柏年在该书的前言里介绍了该书的编写工作。他提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蒋介石政权即将垮台、美帝国主义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并说对敌斗争要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而中国尚无一本全面介绍美国的工具书,可供大家查考之用,所以要编写该书。然而,他和中央外事组的其他同志都没有想到,新中国即将诞生。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对另一国家内政的观察和反应是各国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交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初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对清廷改革上谕的观察和反应,以及美国政府拉拢清廷内改革派势力、打击和压制排外保守势力,既是美国以往对华政策的延续,同时也是门户开放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说明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不只局限于国际关系领域,而且直接影响美国与中国内政的关系;其对中国内政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另一方面,新政伊始美国政府对清廷朝政的关注和干涉又是有限度的;他们的观察既不全面,又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严重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实现。此外,美国政府对20世纪初清廷朝政的观察和反应既表明1901年《辛丑条约》之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影响大大增强了,同时也透露新政伊始清廷朝政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未像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那样趋于明朗。鉴于清末中国历史较诸以往任何时期更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加强晚清内政与外交的结合研究,或许可为晚清政治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9,(11)
今年三月,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溘然长逝。四月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在一次招待会上专诚向应邀出席的鲍夫人致以亲切的慰问,并对鲍大可为促进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使夫人和在场的人都十分感动。鲍大可(A.Doak Barnett)的确是位值得纪念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术意义上发展美国的中国研究(这里“中国研究”主要是指对近现代中国的现实情况的研究,以别于传统的着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还是在一般意义上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在政治意义上促进中美关系,他半个世纪以  相似文献   

14.
在19世纪以降的中美关系史上,同时拥有学者、外交官和跨文化者三种身份经历者不乏其人,如卫三畏、柔克义和司徒雷登等人。由于时代的差异,芮恩施的三种身份经历显得与众不同。在中美关系史上,他的跨界经历是进步主义时代美国学者从政的缩影。作为学者,芮恩施的学术思想为20世纪初美国远东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他利用美国政治学会对中美关系施加学术影响;他利用学者和外交官的双重身份,来处理一战时期处于危机中的中美关系,并因此陷入身份认同困境;作为跨文化者,芮恩施虽有促进中美沟通的良好愿望,但他是以美国强势文化的姿态来"帮助"中国的弱势文化,结果适得其反。在担任驻华公使前后,以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学会学者群体活跃于中美外交舞台上,并致力于建构一种带有浓厚学者气息的中美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芮恩施鼓吹的"平等"与"自由"等道德价值,实质上仍是代表美国强势文化的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爱慧 《史学月刊》2004,(2):116-121
“面向21世纪的美国和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的问题涉及中美关系、美国外交、美国法律和公共政策、美国媒体和文化、美国移民和种族等领域。中美关系是这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文化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美国外交也是与会代表们关注的一个主题,学者们在讨论中注重文化因素和思想意识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深化了对文化与外交的关系及美国外交思想的认识。对美国法律和公共政策、美国媒体和文化、美国移民和种族等领域有关问题的探讨,也反映了学者们在研究视角、方法和观点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他是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的儿子,是第43任总统小布什的弟弟。他在中国做“促进志愿服务和中美关系的工作”以及“房地产、能源与矿产资源方面”、投资咨询方面的生意  相似文献   

17.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经过艰难谈判,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达成公报。公报共九条。在第五条中,美国重申了“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公报的第六条: 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关建交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在作这样的声明时,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贯立场。  相似文献   

18.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美国总统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走下舷梯的尼克松,主动把手伸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这次越洋的握手震惊了世界,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世界格局随之出现变化。言及越洋的握手,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个行动准备——基辛格秘密来华。周总理称基辛格是中美关系解冻的“先导”,“他勇敢地秘密访问了中国这个所谓神秘的国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一、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就建国以来所开展的外国史学史研究而言,如果我们无视张芝联先生(1918—2008)的贡献,那么这段史学史的历史不但会显得苍白,甚至还会出现空白。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史学界欧洲史、法国史和史学史研究的一流学者,张先生从不主张东施效颦、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的史学潮流。相反,在他的论著以及与外国学者的交往中,他一直坚持保持自己一个中国学者的立场。这一立场,意味着中国学者在接触、引进西方学术的时候,必须基于中国学术的传承,符合中国学界的实际需要。张先生1986年在美国威尔逊中心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外国的经验有许多启发、示范作用。但他同时强调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照搬一个既有的模式或者按照一个现成的菜谱做菜”。①他在这里描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形,但也可视为是一种夫子自道。张先生在1991年为高毅《法兰西风格》一书写的序言中也称赞说,“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效颦某种流派”。②概括张先生的观点就是,史家必须与时俱进,不应囫囵吞枣、不分青红皂白地照搬、照抄,因为学术思潮的形成,通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文化背景则个...  相似文献   

20.
1.“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战略达成以下共识: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中国在反恐和反扩散方面是美国的重要伙伴;良好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中国的崛起是无法遏制的,只能因势利导; 美国对华战略要采取“两手”,一手是“接触、合作”,一手是“防范、威慑”。总之是要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