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梦麟做过15年的北京大学校长,威望很高,他的“硬气”远近闻名。有人问过香港著名人士曹聚仁平生最敬佩的人是谁?曹答:“蒋梦麟。”问者曰:“何也?”曹聚仁再答:“有种。”所谓“有种”,无非是富胆量、有担当,其实就是“硬气”。  相似文献   

2.
吴孟明 《炎黄春秋》2001,(10):35-35
2001年《炎黄春秋》第4期舒芜在《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读陈独秀致台静农书札》一文中,对抗战时期陈独秀每月300元生活费来源问题引述了蒋梦麟在《新潮》中的一段话:“(陈独秀)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江津,生活一直由北京大学维持他,政府也要我们维持他。有一次我忽然接到他的一封信,说我们寄给他的津贴没有收到,是不是已经停止了?”  相似文献   

3.
傅国涌 《炎黄春秋》2001,(12):52-54
2000年6月,岳麓书社出版了《西潮·新潮》一书,这大概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陆第一次出版蒋梦麟的著作,而且属于一套叫做“海外名家名作”的丛书。蒋梦麟何许人也?1949年前,他在教育界、政界是个无人不知的人。自1919年至1945年,他在北京大学工作了20多年,主持校政达17年之久。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一所现代性的大学,与他的名字也是分不开的。他是教育家,他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永远载入了中国教育史。他先后当过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等高官,1949年去台湾,受命于危难之际,主持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这个曾经为中国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在与清华合作的格局下,北京大学在经费保障、治理体制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现出种种不足。原有校内外北大派的支持系统因抗战造成的变局而瓦解,陈立夫代替王世杰执掌教育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使得校长蒋梦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支持不增反减。中基会的资助到期,使得战时经费匮乏的北大雪上加霜,无法充分发展其研究事业。相对于清华的安定和发展,抗战时期的北大不进反退。蒋梦麟在抗战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治校”模式造成北大校内的上下悬隔。抗战时期校内同人对校长蒋梦麟寄子厚望,然而蒋梦麟的意兴阑珊与北大同人的切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双方隔膜日深,最終校内集矢于校长,导致蒋梦麟的下台。但蒋梦麟的去职并未造成北大的分裂和动荡,相反,既增高了蒋梦麟在北大的地位,又凝聚了北大的人心。  相似文献   

5.
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澜结合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研究中国历史的体会,从史学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如何坚持马列主义,如何运用马列主义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原则具体分析中国历史等重大问题。范澜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对范澜在特定政治运动中的一些不当言辞应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蒋梦麟一生办事高明,堪为“现代中国人的典范”。他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在与第三位夫人结婚前,胡适、张群、陈诚等政学各界好友纷纷予以规劝。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因由,蒋氏的这次婚姻结果如何,请与我们共同品味全文。  相似文献   

7.
北大功狗     
有一次,傅斯年在演讲中说:"孟邻(蒋梦麟)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而说他自己则是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办事却比胡适之高明。  相似文献   

8.
吴相湘 《湖南文史》2012,(10):36-37
世间的大智者也往往会被一个“情”字绊翻在地,为情所圜,甚至为情所毁。原北大校长蒋梦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明红 《文史春秋》2002,(9):20-21
1939年初秋,毛泽东应邀去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院党总支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澜特意安排教育处长邓力群、教育干事安平生等四人前往杨家岭接毛泽东。他们走到半路时碰到了主席,毛泽东听他们说明来意后摇摇手说:“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大家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  相似文献   

10.
关于盘古神话的原型,历来众说纷纭。主张盘古是盘瓠转音说,自清代学苏时学《爻山笔话》始,经夏曾佑、顾颉刚、范澜至袁珂,多从语音之转来论证,常任侠在《沙坪霸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中更进一步说:“伏羲与盘瓠为双声,伏羲疱牺盘古盘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这些论证都是从小学的角度来考虑,没有从神话内容所反映的深层意义上挖掘,证据稍嫌不足。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后,国军损失严重,常年需补充大量兵员.征兵本应采用抽签办法,但实际上,各地所凑兵额,“多系乡镇保长贿买顶替”,甚至有“拦路强虏掳过路行人及单独士兵,滥充配额而来”. 这些被抓的壮丁,常伺机逃亡.而留下的,相当多的人死于途中.蒋梦麟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时,曾在各地考察征兵情况.他在贵阳一个壮丁收容所里,听来自广东的壮丁说:“我们从曲江动身的时候有七百人,可是现在只剩下十七个人了!”  相似文献   

12.
蒋梦麟(1886—1964),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做事全凭三子蒋梦麟不仅精明强干,  相似文献   

13.
身后李大钊     
散木 《文史月刊》2003,(5):46-46
李大钊同志死后,当时《晨报》报道:“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益加剧,以致卧床不起。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李之乐亭原籍,家业毫无。生前唯知努力学问,不事生产,平素又极俭朴,故境状萧条。”当时的急务是李大钊的安葬,幸有梁漱溟、蒋梦麟和章士钊、吴弱  相似文献   

14.
1947年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无视战场形势的逆转,强行召开了“全国国民代表大会”,准备实行宪政,颁布宪法,选举总统。为了粉饰太平和伪装“民主”,极力拉拢一些党外著名人士参政议政,借以掩盖其一党专政之实。为此,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等都先后入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流学者胡适,自然也成了蒋介石延纳的对象,蒋介石频频许诺他国府委员、考试院长、行政院长以及总统候选人,胡适或拒绝,或犹豫,或欣然允诺,都在当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1947年1月15日,蒋介石请傅斯年吃饭。蒋介…  相似文献   

15.
1934年,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胡适、傅斯年等人的支持下,解聘国文系教授林损等人,引发风波,长期担任国文系主任的马裕藻被迫辞职.此事看似新旧之争的延续,其实反映了国人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文学的观念及教法的分歧.蒋梦麟等人以行政主导强势推行的除旧布新,除了实现蓄谋已久的赶走所谓温州学派乃至终结章门弟子把持的历史,并没有赢得国文系学生的支持,也未能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显出成效.如果当年对马裕藻新旧并用的主张多一些包容,或许今日把握“中国文学”会少几分尴尬.  相似文献   

16.
下篇:在北京大学十、众望所归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后,曾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为振兴北大立下汗马功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临危受命,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援助、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蒋梦麟因为担任行政院秘书长,按照《大学组织法》必须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于是,远在美国的胡适就成了北大校长的最佳人选。1945年9月3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胡适,表示北大校长"非兄莫属",在他回来就任之前,由傅斯年暂时代理校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竺可桢算不上一位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他的知名度比不上蔡元培、胡适、蒋梦麟,但人微未必言轻,当我们再次翻开民国大学史册,拂去厚厚的尘埃,却惊诧地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余温犹在,不失为医治当今中国大学各种顽疾的一剂"猛药"。  相似文献   

18.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19.
收到一个短信:“哥,多年没见,祝节日快乐,身体健康!”看电话不知何人,我回:“你是哪一位?”得到回复:“飞,很少在港。”我回:“oh,中秋节快乐”,他回:“不时会回味在台上高歌的日子!”,我又回:“岁月难留,人生就是如此!”。此时我也沉思和他一起在348的士高厅的往事,当初我和他不稔熟时,对他的印象并不太好。  相似文献   

20.
蒋梦麟,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长达17年之久,又曾做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部长、行政院秘书长,出任过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农村复兴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