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锡博物院新征集到一把青铜剑,据铭文系春秋晚期吴王僚剑,这也是目前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自铭剑。此剑的器形到底是剑还是铍,铭文到底是铸铭还是刻铭?本文研究后认为该剑就型制而言,确系剑而非铍;剑上铭文当系原铸,而非当时或后添刻铭。  相似文献   

2.
河南汤阴新发现的吴王诸樊剑,是迄今唯一注明的诸樊在位时铸造的自用剑。结合已见著录的吴剑铭文,新出诸樊剑的铭文略有小误。铭文"自作元祀用",记明此是诸樊继位吴王后的元年铸造的自用之剑。"云用云获,莫敢御余""北南西行",是吴王诸樊炫耀自己即吴国的武力强大。  相似文献   

3.
刘继兴 《文史博览》2009,(10):64-65
中国男人怕老婆由来已久,历史上有不少饶有风趣的怕老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屠户出身的勇士专诸,与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并列为古代“五大刺客”,因其用“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两把小型宝剑之一)成功刺杀吴王僚而青史留名,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之中。  相似文献   

4.
刘继兴 《湖南文史》2009,(10):64-65
中国男人怕老婆由来已久,历史上有不少饶有风趣的怕老婆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春秋时期屠户出身的勇士专诸,与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并列为古代“五大刺客”,因其用“鱼肠剑”(铸剑大师欧冶子亲手所铸五大名剑中的两把小型宝剑之一)成功刺杀吴王僚而青史留名,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的《刺客列传》之中。  相似文献   

5.
攻敌王者彶剑属首次发现,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具有春秋晚期特点,与寿梦之子(皻)(句)(舍)剑、诸樊之子通剑基本相同.经考证"者彼(皻)(虎力)"就是<左传>所记载的"州于",也就是吴王僚,吴王寿梦的庶长子,于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正月继位,至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四月被鱄诸所弑,在位12年.此剑是目前仅见的一把王僚剑,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吴国的青铜器以及吴越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攻敔王虘(收)此(余)剑与1988年湖北谷城县城关镇过山皮家洼出土的攻(虎鱼)王(皻)(句)此剑以及寿梦之子(皻)(虎力)(舍)剑,应是同一吴王所铸."(皻)(虎力)此(舍)"就是"(皻)(虎力)此(余)"."(皻)(句)(舍)"是"(皻)(收)此(余)"的省称.此吴王就是句余,也就是吴王余祭,自鲁襄公二十六年即位,至二十九年(前544年),在位4年.  相似文献   

6.
关于青铜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第5期《文物》曾经报导在湖北望山出土了一柄越王勾践剑,本期又报导了湖北襄阳和河南辉县出土和发现了吴王夫差剑。这些铜剑由于制作精美,而且它们的所有者是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两个统治者,这就引起了文物爱好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2月,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在废品回收部门工人同志的协助下,在拣选杂铜时从中发现吴王夫差铜剑一柄。此剑全长59.1,剑身宽5厘米。柄上有箍两道。隔手上有兽面花纹,镶嵌松绿石。剑身满布花纹,有阴刻篆字铭文十字:"攻吾  相似文献   

8.
2018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汤阴县羑河墓地发掘东周墓葬85座,马坑1座,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玉石器等。其中M1位于墓地最主要的位置,是这批墓葬中最大的墓葬。墓葬形制保存较好,结构复杂,殉人数量多,墓葬中出土玉器、玛瑙器、车马器、铜构件等,制作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区性特色,代表了这一区域墓葬的最高规格。特别是该墓出土了迄今为止唯一一把春秋晚期吴王诸樊在位期间铸造的自用剑,剑铭28字,弥足珍贵。该剑制作精良,代表了吴越地区铸剑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目次一形制分析及年代推定二渊源及传播三相关问题研究四结语吴越系铜剑主要指春秋中晚期以后各国普遍流行的厚格有箍有首及薄格圆茎有首铜剑,即林寿晋所称东周式铜剑的Ⅱ式、Ⅲ式剑~([1]),及李伯谦所称的中原地区东周C型、D型铜剑~([2])。一般认为,这些类型的铜剑源于吴越地区~([3])。其早期形制的剑当然也应属吴越系铜  相似文献   

10.
冷兵器杂谈     
刀剑说刀剑本是不祥的凶器,但即使是圣人,到不得已时也是要用的,古代史的眉批往往便是一部刀剑史。“夫刀剑之由出已久矣,前王后帝,莫不铸之。”据《古今刀剑记》载:夏禹子帝启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后藏之泰望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为星辰,背记日月山川。夏后启在位时,距三代禅让之风不远,这柄剑显然非关忧患征伐,其后启之子太康,以及再后的孔甲,太甲、武丁、西周的昭王莫不铸剑。尤以昭王瑕最为突出,他曾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读《刀剑记》便知秦汉以上,帝王所铸者剑多刀…  相似文献   

11.
1975年湖北省江陵考古工作站收到当地农民交来的两把巴式铜剑,并暂存于工作站的太晖观内。这两把剑是纪南城附近农民所交,应为当地挖出。巴式剑在纪南城及其周围少见.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铜剑1,完整。为柳叶形长剑,有脊,首部有二穿。一穿在首端正中,一穿在首脊侧。素面。剑身一面铸有一只虎的图形,虎的尾部有三个符号,组成常见的“巴蜀徽识”。剑全长65、最宽处4.6、首部长10.5厘米(图一,3;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荆州曹家山一号楚墓新出土越王不光剑,在系统梳理相关"越王不光"铜剑铭文的基础上,指出相关剑铭在读序、内容等方面差别明显,特征性强。通过对铜剑型式、铜剑出土位置等信息的仔细辨析,强调科学考古出土的资料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并且提出在考古发掘中值得关注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75年以来,宜昌地区配合农村水利建设,相继在当阳赵家湖的金家山、曹家岗、杨家大山、枝江姚家港等地发掘了三百多座中小型楚墓。这里仅就出土的青铜剑,予以介绍如下: 截至1989年为止,当阳楚墓共出土铜剑70余件,赵家湖墓区共出士64件,枝江楚墓出土铜剑10余件。根据这些铜剑的首、茎、格、剑身等可分为春秋剑和战国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74字吴王剑铭文,认为器主为吴王馀昧,剑铭所记事件都发生在吴王馀祭之世,同时也讨论了绍兴鲁迅路出土的吴王馀昧剑,指出两柄剑铭所记五次战争并无重合之处。本文认为,《春秋》经传所记载的吴王馀祭在位四年,吴王馀昧在位十七年,是正确的记载。同时,也根据过去学者的研究,再次反驳了《史记·吴世家》对这两位吴王在位时间的误记。最后指出,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工作中,应该注意裘锡圭先生的提醒,防止不恰当的趋同或立异。  相似文献   

15.
吴王夫差系吴王阖闾太子,立于周敬王25年(元前495年),曾败越于大椒,并多次北上伐齐,周敬王38年(公元前482年)北会诸侯,与晋定公争盟主于黄池.此时吴国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铸业有了高度发展.遗存至今的有吴王夫差铭文的青铜器可为其杰出的代表.现将目前所知的吴王夫差铭的青铜兵器与礼器予以集录,并略抒己见,供研究参考.吴工夫差铭的铜兵器有剑、戈、戟、矛.  相似文献   

16.
剑作为"百刃之君"在中国古代社会兵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战国铜剑更是以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精美的造型纹饰而为世所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安吉境内陆续有战国时期的铜剑出土。安吉县博物馆现收藏有本地出土的战国铜剑5把,本文尝试通过对安吉馆藏战国铜剑的类比分析,以求加深对安吉馆藏战国铜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吴王寿梦之子剑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在浙江省绍兴市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剑身铸有铭文40字,是目前知出土青铜剑中铭文字数量多的一件。从铭文可知,器主是吴王寿之子,即后来继位为吴王的馀祭。该剑的铭文中带有两位吴王的名字,与《左传》的记载恰好可以互证。同时也为我们解决吴国王室的氏名演变问题提供了新线索。铭文中所记载的吴国与徐、楚两国的关系,亦可补史籍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最近在辽宁-朝鲜半岛西北部特别是辽宁地区发现一种铜剑类型,它既不属于剑身带有凹陷和节部的典型细型铜剑,也不属于那种以剑身中带有一脊突为特征、且剑身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呈弧曲状的典型琵琶形铜剑类型,这种剑在喀左县老爷庙①、辽阳县亮甲山②、载宁郡孤山里③都有出土.发现这种铜剑的地区,同时还广泛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琵琶形铜剑,由于这种铜剑的形态与琵琶形铜剑及细型铜剑有着密切的先后演变关系,因而对于这些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5,(9)
<正>2014年底,苏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剑,剑身铸有铭文70余字。从铭文得知,器主是寿梦之子、此之弟姑雠亓,即吴王余眜。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不仅有三位吴王的王名,而且还记载有征伐、王位继承等内容,通过与文献相互印证,可以解决有关吴国王名的一些问题。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现将其介绍如下,并对铭  相似文献   

20.
王辉 《文物》1992,(10)
1985年8月,山西省榆社县城关村民烧砖取土时发现1件春秋晚期吴国青铜剑。剑身有铭文2行24字,原报道释为"工吴王(月古)发訾谒之弟季子所扃后余厥吉金旬曰其元用剑"。细读之后,觉得有些释文似不尽妥,因草此小文。1."(月古)发□谒"铭称"工(?)王(月古)发□谒",原报道释"谒"前一字为訾,说"‘訾’通疵,《说文》:‘疵,病也。’"又引《说文》:"谒,白也。"因此解释此句大意为:"吴王诸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