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南岸的伊洛平原,背靠邙山,南望嵩岳,西依崤函,东部沃野千里。伊、洛、、涧纵横其间。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古称“土中”,为“天下之中”。夏商周三代,这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正如司马迁所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之后又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王朝在此建都。从偃师二里头到市区涧河东岸不到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代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五大都城遗址。 正因如此,洛阳被认为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是文明的核心地带。典雅工巧的夏代…  相似文献   

2.
<正>"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东汉傅毅的《洛都赋》如是勾画了洛阳所处的地理位置。这里位于中原大地的腹心,古称"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国"(何尊铭文)。数千年的文明在洛阳盆地积累沉淀,在今偃师至涧河两岸不足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代都城、商代都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遗址,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极为罕见。此  相似文献   

3.
<正>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今天洛阳城东、伊洛平原中心。城始建于西周,废弃于唐初,是在西周成周城和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扩大发展而来的,作为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长达330余年。自东汉在洛阳建都后,亚欧大陆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随之转移到洛阳,罗马城也是此时世界上伟大的城市。在同一时代下,地理和人文环境截然不同的洛阳与罗马被丝绸之路连接在一起,使得两座同时代城市的比较,更能体现出两种不同文明模式所呈现的物质形态。  相似文献   

4.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与偃师县交界的地方,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西周初年,周公东营"洛邑",在洛河北岸修建了两座城堡,一为"王城",一为"成周"(又称"下都")。西周曾迁殷贵族于"成周";东周建都"王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这里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西汉初,刘邦先都洛三个月,后迁长安。汉魏洛阳城就是在周代成周城、秦代三川郡郡治和  相似文献   

5.
偃师商城建筑概论--1983年~1999年建筑遗迹考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偃师商城是1983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发现的①。偃师商城位于洛阳盆地东侧,北依邙山,南临洛河,背靠黑石关,东行连结商人故有活动基地,面对二里头夏都,便于监视夏之顽民,形势十分险要。城址分小、大两座城。小城临洛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 740米,城墙现厚 6米~ 7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在东、西城墙上各发现一道城门。大城是在小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部城墙与小城南城墙相重合,并以此为依据,北延东扩而成,北依邙山,平面呈“菜刀”形,南北最长1700米,东西…  相似文献   

6.
前言     
汉魏洛阳故城,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都城遗址,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故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洛阳市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相毗连处,地当伊洛平原中心。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残垣逶迤,蒿榛丛莽,永宁寺塔基、灵台夯土台等遗址仍然耸立于地面之上,当年京华雄姿,依稀可见。  相似文献   

7.
刘根造象     
刘根造象,现藏河南省博物馆。它是北朝佛教石刻艺术中的一件佳品。据《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说:此石系“清光绪年间洛阳城东故洛城内韩旗屯掘得之”,后被开封  相似文献   

8.
略论北宋西京洛阳宫的几座殿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北宋西京洛阳宫的几座殿址杨焕新北宋西京洛阳城是承袭隋唐东都城之旧逐渐修茸改建的京城。宫城、皇城与隋唐东都城一样位于京城的西北隅。宫城内的主要殿字基本仍因隋唐宫城殿字的布局形式,只是具体位置与之不同。下面仅就《洛阳隋唐东都城1982一一1986年考...  相似文献   

9.
新出土的四方唐代洛阳粟特人墓志展示了唐代洛阳普通的粟特人婚姻、信仰、仕宦、丧葬的情况,体现了入华粟特人与洛阳社会的融合,是研究中古时期洛阳城市以及入华粟特人汉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龙门石窟现存造像题记为切入点,细致梳理了石窟与洛阳城行政区划的相关资料,涉及洛州、河南县及洛阳县,城内建置类型包括里坊、市场及寺院。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构筑了题记所呈现的洛阳城社会空间。在都城研究整体观的视野下,作者重新审视了隋唐洛阳城与龙门石窟的空间关系,可以概括为“南北呼应,城窟一体”,自隋至唐,龙门实现了从洛阳城中轴线南端基点到佛教圣地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