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青藏高原上公路和铁路的修建,牦牛“高原之舟”的地位正在降低。但一直以来,牦牛不只是简单的运输工具,它已经融入藏区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藏》2013,(6):96-96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以其一切成就了高原族群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民的精神性格。它是西藏的象征,承载了雪域高原民族的悠长的历史,是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牦牛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体现了丰厚的精神价值,具有明显的文化地标性以及在地球最高处的人类精神的导向性,内涵极其丰富。为祝贺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十月》杂志社、西藏作家协会、西藏牦牛博物馆筹备办特联合举办“牦牛之歌”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并出版《十月》杂志专刊(牦牛之歌)。  相似文献   

3.
《西藏人文地理》2014,(5):132-143
已在西藏生活了十几年的胡子豪,看上去更像是一位豪爽的藏族牛仔,当其他摄影师沉浸在西藏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中的时候、他把目光转移到了高原上特有的物种,号称“高原之舟”的牦牛。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西藏的另一面,感受到了牦牛带给藏族人民的独特气质与精神,同时也认识到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摄影之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牦牛全身都是宝吴新华牦牛,辞海是这样记述的:“……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体矮身健,垂皮小。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下腹、屑、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耐粗饲。蹄质坚实,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善驮运,故称‘高原之舟’。乳色黄,含脂率高(...  相似文献   

5.
它像一堵势不可挡的山洪,在江河源头奔腾呼啸;它似一道划空的闪电,在雪域深处飞速而过……草原为之沸腾,百灵为之欢歌,人海为之喧闹。于是获胜者高高举起闪光的奖杯,沁香的美酒在他们身上抛洒,洁白的哈达在他们身上簇拥,火红的锦缎在他们身上飘展…… 这就是盛行在江河源头、雪域草原如火如荼的赛牦牛场面。人们称牦牛为“高原之舟”、“人间之宝”,这话  相似文献   

6.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像一座高耸入云的白塔,矗立在中国西藏与尼泊尔边境的喜马拉雅群山之颠。她的盛名早已远扬四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珠峰脚下人们的生活和追求。记者近日驱车沿中尼公路采访了那里的农民、僧尼和环保工作者,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珠峰大本营的牦牛驮运队素有“高原之舟”美誉的西藏牦牛,如今越来越成为登山探险者离不开的运输工具。国内外登山运动员从西藏首府拉萨乘坐汽车出发,经后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到达珠峰登山大本营。这里海拔5200米,抬头望去,海拔8848.13米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  相似文献   

7.
北川的山啊北川的水,北川的风景为啥这样美?问山,画屏秋净雪鸡飞;问水,花海鸳鸯鱼摆尾。龙洼嘶月醉游人,鸾蝶翔凤人忘返,曲曲“花儿”漫红天,遍地芳草翠茵茵。北川的山啊北川的水,北川的山水实话美。叩山,朝阳涌翠绿阴深;掬水,夕照流金甘露汇。古塔春阴松不老,雾山虎豹喜啸天。  相似文献   

8.
正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由首都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主办,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在京博物馆协办的"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于2016年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它的诞生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千年来,牦牛与高原人民相伴相随,凡是有藏族同胞的地方就有牦牛。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肩负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证、传播牦牛文化知识、探讨牦牛与  相似文献   

9.
牦牛巡边路     
在祖国版图的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这个地方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多摄氏度,也被称为“死亡之谷”。特别是红其拉甫边防连有一条全军陆地巡逻时间最长的线路,它是全军惟一因地势险要不能乘车、骑马,只能靠素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作为巡逻的惟一工具的边防线  相似文献   

10.
在牦牛博物馆里,收藏着很多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和牦牛相关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说,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藏文化和牦牛文化一脉相承。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对牦牛这种最质朴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和牦牛打交道的人张丹,多穷张云查看牦牛的冷冻精子。研究牦牛11年,藏族畜牧师张云对牦牛有了特殊的感情。他说:"牦牛千百年来和藏族人民息息相关,相依为命。现在这种畜种出现退化趋势,急待改良,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张云从1984年开始研究牦牛冻精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天祝这块神奇高原的白牦牛,就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畜种。“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白牦牛这一广告因而闻名于世。成为天祝高原奉献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宝。 关于天祝(亦称华锐)白牦牛,在民间曾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13.
著名"花儿"王子马俊曾有一句戏言:青海的"花儿"在河湟,河湟的"花儿"在民和,民和是"花儿"的窝窝。的确,作为河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是"花儿"创作的富矿区,也是"花儿"广为传唱的流行区,其境内流行的曲令多达十数种,大小"花儿"会也有五六个,尤其以七里寺"花儿"会为最。其传唱流行的"花儿"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河湟"花儿"的绝大多数,特别是七里寺"花儿",是民和地区"花儿"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其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因而  相似文献   

14.
胡丰 《福建史志》2014,(6):54-55
延平八景又称“南平古八景”,分别为九峰朗月、龙津春浪、梅山朝旭、三寺云深、中岩飞瀑、猿洞秋风、衍麓晴霞、黯淡洪涛。其中的黯淡洪涛,便是南平市城区范围内一处秀丽景色的自然人文景观——黯淡滩。黯淡滩最险舟人惮之黯淡洪涛(即黯淡滩)位于南平城外十里的东溪(今建溪)河道里。过去是南下福州的必经之路,此地水流湍急,行舟至此往往险象环生,给人以前路黯淡之感,故名。《南平县志》载:“黯澹(淡)滩,最险,波涛高起丈余,舟人惮之!”宋代刘子晕诗云:“南来瓯粤无平陆,林峦起翠波浪绿。……清滩白昼雷霆作,乱石惊湍犬牙错。”  相似文献   

15.
李国顺 《攀登》2007,26(4):221-222
国家"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启动,为青海花儿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契机。要做好花儿文化生态的保护,应当在对传统花儿、花儿会等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对花儿生态系统进行人为调控,使得花儿文化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封面故事     
这幅画是画家昂桑所绘,取名《藏人》,画上的形象一半是牦牛,一半是人睑,取名《藏人》寓意深远,成为了西藏牦牛博物馆的形象画。这幅画上牦牛和藏人有浑然天成的关系,昂桑说自己的刨作灵感来源于对牦牛最质朴的感情,因为高原牧民的生活、生产和牦牛这种动物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人。2013年5月18日的牦牛博物馆捐赠仪式上,昂桑将自己的作品《藏人》及其版权无偿捐赠给牦牛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素夫 《中国土族》2010,(Z1):32-33
半个世纪前花儿研究者张亚雄先生在《花儿集》中称":青海是花儿的家乡!"的确,在青海有山的地方就有花儿,有水的地方就有花儿,有田的地方就有花儿,正如花儿所唱":一把儿芝麻撒上天,脚夫哥,会唱的花儿有几千?从青海唱到天地边,唱不完,回来了还唱它三年"。  相似文献   

18.
市场呼唤“花儿“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青海的百科全书,它发展的轨迹,客观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它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时代的独特性。因此,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打造“花儿”品牌,全力推动“花儿”走向市场,逐步形成产业,从而为青海的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花儿”学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花儿”产业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花儿”学要找准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坐标。“花儿”研究要引导“花儿”发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花儿”学不仅包括理论研究,而且有“花儿”的演唱与发展,应是一个稳定、完整、科学的体系。几次“花儿”研究热表明,每一次的“花…  相似文献   

19.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口头文学,目前,"花儿"已经渗透进群众生活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花儿"这种最纯真、最优美的民歌有了更多的渴望。针对群众对"花儿"与日俱增的需求,近年来,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及青海省文化馆、青海花儿研究会等达成共识,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培养"花儿"人才、挖掘"花儿"曲令、扶持"花儿"产业、打造"花儿"品牌。同时,努力改变"花儿"活动自生自灭的状态,脱俗求雅,从一些"花儿"茶园庸俗调侃的低档次中走向高雅,成为"花儿"品牌的民间基础。如今,青海"花儿"已经成为一种有较高知名度的青海文化品牌,随着东西部文化的交融,它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年来,青海省文化馆馆长颜宗成先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花儿"园地中辛勤耕耘,以强烈的文化自觉,潜心发掘、积极保护、大胆创新青海"花儿"。本刊特编发他撰写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青海省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实践及思考》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花儿”歌手,通俗地讲就是在“花儿”演唱上具有一定的天赋或造诣的人。“花儿”歌手这个概念对于确认“花儿”演唱者的身份是很宽泛、很笼统的。有的人唱花儿只是出于自得其乐与情感宣泄;有的人唱“花儿”则出于职业需要,那是他谋生的手段。如果从演唱者的身份上进行更细致的划分,那么便产生了民众“花儿”歌手与专职“花儿”歌手之别。民众“花儿”歌手,即在某些特定空间、时间里以自娱、会友为目的进行“花儿”演唱的歌手。他们通常是生活在乡村的农民,目前也有一部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民工和极少数市民中的“花儿”爱好者。因此,将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