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窦贤 《丝绸之路》2008,(7):5-11
2008年6月14日,是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应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邀请,本刊记者并特邀窦贤、王文元等作者对炳灵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采访,除撰文介绍炳灵寺石窟的人文、山水风光和近年来景区建设新成就外,特推出“炳灵寺佛教文物展览”,为读者了解炳灵寺新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保护为主全面做好文博工作甘肃省副省长陈绮玲1992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后,甘肃省文物事业发展很快,按照中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保护”这个根本任务,全面铺开了文物保护工作。我们先后维修了榆林窟、炳灵寺、西千佛洞、东...  相似文献   

3.
在2002年9月23-25日举办的“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学对炳灵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同时也对其他石窟如麦积山、克孜尔石窟等与炳灵寺的关系有所涉猎。我曾多次去炳灵寺考察,因此就此次会议上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由甘肃敦煌学学会、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于9月22~25日在永靖县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新疆、甘肃、台湾以及日本的60多位佛教艺术、石窟考古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无论是研究工作还是保护工作,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次会议不仅是对炳灵寺石窟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今后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研究宣传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在永靖召开@王亨通  相似文献   

5.
位于黄河上游滨北小积石山丛中的炳灵寺石窟,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距今一千六百来年。唐宋以来,一些政治人物和军事家,曾先后到过炳灵寺,他们中有唐高宗时刑部侍郎张楚金,玄宗时期的御史大夫崔琳。当时他们是奉命“入吐蕃报聘”“使于吐蕃”。宋徽宗时洮西守将何灌率领其部届亦蒞临炳灵寺。他们不仅在炳灵寺开窟造像、建浮图、修寺庙,而且还在炳灵寺石窟崖壁上树碑立传,摩崖刻文,留下了中西交往宝贵的资料。炳灵寺石窟现存自西秦至清代墨书题记34则,石刻题记17则,(墨书题记有西秦1,北魏1,隋1,唐5,明24,清2。石刻题记有北魏1,唐10,宋1,西夏文2,明3),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总理与炳灵寺石窟的保护王亨通那是在6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位于炳灵寺石窟下游约35公里处要兴建刘家峡水库。考虑到水库建成蓄水后,库水倒灌将淹没炳灵寺底层大部分洞窟并直接威胁石窟的安全。为此,文化部派罗哲文、余鸣谦等专家前来考察,拿...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14,(15):54-59
甘肃新增五处世界文化遗产中,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分布的以佛教石窟为主要历史功能的宗教遗迹遗存的代表;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是“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分布的以长距离贸易交通活动保障为主要历史功能的交通及防御遗迹类考古遗址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最初认识炳灵寺,不是佛,不是菩萨,更不是喇嘛和尚,而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关于炳灵寺的花儿:寺沟里麻了着雨来了,身带地草帽儿忘了。半路上遇见尕妹了,手拿的礼当儿忘了。“寺沟”又叫大寺沟,由于著名的炳灵寺石窟位于这条山沟里,故得此名。这一首花儿是少年放羊时,从老羊倌那里学来的。第二首关于炳灵寺的花儿是在20年前的一部以花儿为题材的电影《黄河飞渡》中学到的一首《白牡丹》令:左边的黄河右边的崖,手扳住栏杆了过来。远处的尕妹妹我跟前来,手扳住胛子了唱来。“黄河飞渡”是炳灵寺附近的一处名胜,电影《黄河飞渡》也是在这里拍摄的。镜头中汹涌澎湃的黄河浪涛和高耸入云的积石石林,伴随着花儿次第涌出,令人心旷神怡。《黄河飞渡》在花儿的故乡一炮走红,这首《白牡丹》令也随之变成了妇孺皆知的流行歌。“花儿”也叫“野曲”,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山野里唱的歌,河州人禁忌在家里村上或在不同辈分之间唱花儿,这就形成了许多花儿山场,又叫“会场”。炳灵寺的花儿会一般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三天举行。炳灵寺是一座有着近1700年历史的佛教石窟寺,在中国佛教史、考古史和艺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敦煌莫高窟等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寺。炳灵寺也是一块花儿的乐园。佛教文...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05,(12):67-69
特别报道 世界旅游组织协调筹划国际丝绸之路浒 l王建1-4 2仪又CITM利赶“西北风”甘肃参展团独 领风骚l张林涛张华1-6 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建所多0周年专题 双龙嵌定一明珠,杨闻宇5--n 守望炳灵的人们j刘立波5-13 寺沟峡里访炳灵l曹学文5--16 炳灵寺组诗l高平5-19 炳灵寺八冰了孙一峰5-20 匆匆,匆匆.太匆匆l贫养洲5-18 魂牵梦绕在炳灵l匡I亘」邓天珍5ee21 纪念郑和开拓海上丝绸之些柳周年专题 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旗帜和先驱 I崔景文6-4 郑和之旅—寻找郑和的足迹,卜10 r‘~ 郑和七下西洋留下的历史未解之谜16-18 七;二 情系敦…  相似文献   

10.
炳灵寺169窟是炳灵寺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炳灵寺169窟塑像、壁画的总体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敦煌学辑刊》2011,(2):149
郑炳林、石劲松主编的《永靖炳灵寺石窟研究文集》已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6月16日,"庆祝炳灵寺唐代大佛保护维修工程开工典礼暨《永靖炳灵寺石窟研究文集》首发仪式"在炳灵寺石窟举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  相似文献   

12.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炳灵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正像绝代佳人那样藏掖在山乡僻地的幽谷里。  相似文献   

13.
黄河从巴颜喀喇山的清澈雪水起步。纳百流.汇千溪,浩浩荡荡流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在流经永靖县域107公里的主河道上呈现出独特的“S”形,神奇般地造就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加上因修建盐锅峡、刘家峡、八盘峡三座大中型水电站而形成了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置大西北高原上罕见的靓丽高原湖泊,构成了西北高原特有的黄河风情绚丽画卷,这就是著名的黄河三峡。  相似文献   

14.
曹学文  唐正宪 《丝绸之路》2011,(20):105-107
1967年刘家峡水库蓄水后,炳灵寺附近黄河河床迅速抬升,形成了黄河泥沙倒灌;夏、秋季节,山洪所携带的泥沙在炳灵寺石窟前的大寺沟内大量淤积。据初步测算,目前所淤积的泥沙高程超过警戒线的16米,约有70万立方米,极大地威胁着炳灵寺石窟的安全。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来观测的数据和炳灵寺石窟周边环境现状和水文资料的研究,提出对炳灵寺石窟泥沙淤积的治理方案,以供将来清淤排沙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炳灵寺石窟的开窟年代最早可上溯到《法苑珠林》所记载的"晋泰始年"(265),西秦—北魏时期炳灵寺的名称为"唐述谷仙寺",到唐代时称作灵岩寺或龙兴寺。据专家考证,"炳灵寺"一名出现唐宝应二年(763)以后,这时候正是吐蕃开始控制炳灵寺所在的河州地区,"炳灵"源于吐蕃(藏)语"仙巴本郎"的音译,意为十万弥勒洲。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炳灵寺名称来源的争论,"炳灵"在"十万佛"与"非十万佛"之间争论不休,徘徊不定,这应该是一场十分有意义的争论,此文就这一问题作以阐述,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6.
炳灵藏韵     
熟悉炳灵寺的人都能对那栩栩如生的石窟造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和惟妙惟肖的自然山水娓娓道来。而藏传佛教自元、明、清在炳灵寺滥觞,发展以来,遗留下的一些弥足珍贵的金铜造像、镏金铜塔、木雕造像和布画唐卡等可移动的佛教艺术作品却鲜为人知。2008年"五一"期间,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下寺区石窟群对面建成了文物陈列馆,使这些充满藏传佛教神秘灵韵、沉眠百余年的艺术作品重现光芒,为炳灵寺增添了新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炳灵寺文物保管所简介炳灵寺文物保管所所长王亨通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35公里刘家峡水库上游小积石山丛中,濒临黄河,是古丝绸之路南道河湟地区佛教文化中心,也是中国最早接受印度佛教艺术的石窟寺之一。据史书记载,炳灵寺石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晋初。现...  相似文献   

18.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究竟有多少曹学文炳灵寺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寺。然而炳灵寺石窟究竟有多少窟龛,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是183、184、195、196等几种说法。18...  相似文献   

19.
王琰 《丝绸之路》2011,(13):8-11
炳灵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中。创始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后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开凿与修缮,距今已有1600多年。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分为上寺区、洞沟区和下寺区,共有窟龛216个、造像8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20.
座落在古丝绸之路陇右段的炳灵寺,不仅以险要的地理位置著称于世,而且以悠久的文化艺术久负盛名。千百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他们或怀着考古的愿望,或怀着好奇的心情,或怀着游山玩水的情趣,或怀着顶礼膜拜的虔诚,纷纷从河道而来瞻仰炳灵石窟胜景。而让人惋惜的是他们很少去饱览炳灵石窟周围深山幽谷中,兼有三峡之雄奇、云南石林之壮观、桂林山水之俊秀、贵州龙宫之幽静的绝好风光。在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之时,我重踏小时候父亲带领穿行过的路线,再次观赏炳灵深山幽谷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