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3年,在中组部青干局任处长的李志民找到我,说中央大力平反冤假错案,解放一大批干部,这些干部多年关监狱、住牛棚,与世隔绝,对文革中的红卫兵怎么回事不太清楚;他希望我写个东西,介绍红卫兵的起源和发展。我推脱不过答应了,但提出:各行各业都有红卫兵,很乱,我只写学校的红卫兵;红卫兵起源于中学,我对中学红卫兵不了解,只能写大学的红卫兵;其他大学的红卫兵我也不了解,只能写我就读的清华大学的。李志民同意了。  相似文献   

2.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前,武汉国民政府曾密令程潜伺机捉蒋。政变后,蒋介石又派人捕捉程潜,并强行收编了第六军。这就是北伐后期,程潜和蒋介石之间发生的一桩历史公案。  相似文献   

3.
1935年六七月间,国民政府驻华北的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的代表,通过秘密会商交涉和互换公文、函件的方式,何应铁接受了B方提出的全部条件,并自动地照办,于是便有所谓“何海协定”之说沸沸扬扬。时至今日,掘开各类历史教科书和许多有关史著,何应铁与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海协定》之说依然如故。至于在有关题材的影视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签订了e何搭协家》时说住了县on一胜.不变富摄。忧而.沂60年来,关于《何海协定》之有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协定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在日本侵华期间,日军矢口咬定有《何…  相似文献   

4.
张克  黄强 《炎黄春秋》2012,(1):54-57,83
《世纪桥》杂志2010年20期《赵尚志李延禄:冰释前嫌携手抗日》一文,应是报刊上首次披露东北抗日斗争时期两支同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之间发生的骇人听闻的缴械、枪杀事件——即1935年夏,赵尚志带领三军(即后来的抗联三军)一部突然包围李延禄领导的四军三团团部驻地,缴了三  相似文献   

5.
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评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翟清福耿清珩1954年8、9两月,香港《人生》半月刊第8卷第6、7、8三期连载余英时先生的《郭沫若抄袭钱穆著作考——〈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以下简称《互校记》)。作...  相似文献   

6.
李珂 《民国档案》2003,(4):139-141
一、特殊的个人关系陈独秀与陈公博之间的个人关系是较为特殊的。他们共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既是师生关系 ,也是同志关系 ,还是朋友关系。说他们是师生关系 ,是因为 1 91 7— 1 92 0年 ,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 ,陈独秀受聘于蔡元培 ,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其主办的《新青年》也由沪迁京 ,北京大学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学生的心目中 ,陈独秀是导师、是旗手、是领袖 ,作为热血青年的陈公博自然是仰慕其声 ,卷入到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据毛泽东的回忆 ,陈公博当时加入学校社团新闻学会 ①。新文化运动后来引入共产…  相似文献   

7.
四、蔡锷与唐继尧。蔡锷与唐继尧是上下级、战友和同事的关系。不过,两人之间更侧重于工作关系,私人之间的感情交往似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和廖平之间有一桩著名的学术公案:廖平说康有为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借鉴了他的《辟刘篇》和《知圣篇》,康有为却委婉否认。后人多相信廖平的说法。例如范文澜说:“广东的康有为,原是搞古文学的,他想从《周礼》中找治乱的根据,看到廖平的著作,大为感动,即援廖  相似文献   

9.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八十年代初,北京学术界有人传说,先师谭其骧先生1965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以下简称《海侵》)一文是剽窃李世瑜的,为此李曾向有关方面告发,结果谭其骧先生在人代会小组会...  相似文献   

10.
束星北——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国际级科学大师;一位曾经培养过像李政道、吴健雄等著名科学家的天才物理学家,多年来却从未被人提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1977年8月底,邓小平在会见来华访问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时说:"过去我们两家吵架,主要是我们方面不对,但也不能说你们讲的、做的都正确,过去的事情一风吹,一切向前看,你同意不同意?"铁托非常赞同邓小平对两党关系问题的意见,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对中南两国关系,而且对国际工人运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云南近代地方历史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这就是若干头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近代云南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例举蔡锷与李根源、蔡锷与朱德、李根源与朱德、蔡锷与唐继尧、唐继尧与龙云、朱德与龙云、龙云与卢汉之关系,依次阐述这一问题,以为历史之借鉴。  相似文献   

13.
舒瞻一事     
舒瞻 ,字云亭 ,他塔喇氏。满族。辽阳人。清乾隆四年 (1739年 )进士。历任桐乡、山阴等县县令 ,乾隆十九年 (1745年 )曾任乍浦 (今浙江省平湖县境内 )理事同知。舒瞻善诗 ,著有《兰藻堂诗集》。倍受评家称赞。舒瞻爱诗 ,并爱诗及人 ,对能诗者便给以多方关怀与帮助。浙江桐乡有一位名叫魏荇舫的人。他虽然能诗善赋 ,但嗜酒 ,少学浮屠氏之法 ,即赌赙 ,不安净业。县令吴某非常生气 ,认为他败坏了读书人的名声 ,便将他逮捕入狱 ,准备严治。恰在此时 ,吴县令调移他邑 ,继任者便是舒瞻。舒瞻上任之后 ,到狱中视察 ,见墙壁上有诗 ,经过询问之后知道…  相似文献   

14.
吴天威教授走了。他永远地走了。是今年(2005)3月20日,吴教授突然心脏病发作,等送到医院已经是回生乏术。他子女遵照父亲遗言,没为他举行丧礼,也没为他举行追思会,就这样吴教授静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人世。他留下了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妻,留下了许多受过他启发谆导的人们。  相似文献   

15.
中共其他领导人会见尤金 在毛泽东接见尤金大使后,阎明复当即返回北京,同中办翻译组的同志们连夜把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信译成中文,并将毛泽东和尤金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交给杨尚昆主任,在4月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前由中办机要室印发给参加政治局会议的领导同志,然后又乘飞机回到武汉,将上述文件交给了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转呈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1952年1月2日,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日子。在纪念罗盛教壮烈牺牲50周年的的前夕,记有幸寻觅到了英雄罗盛教生前的亲密战友、当年亲自送罗盛教上山入葬的曾伏生同志。这位66岁的老人,精神健旺,谈起和罗盛教新密相处的日子,他眉飞色舞。说起罗盛教英雄献身的情景,他思念无限。尤其当他讲起鲜为人知的罗盛教牺牲后由“事故减员”到“荣誉颠峰”的曲折经历,他更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7.
汤雄 《文史博览》2006,(6):29-34
公安部长罗瑞卿亲自安排“国母”护卫保姆对内称宋庆龄为“主子”,对外称“夫人”宋庆龄给卫士长起了个外号“大炮”怕人下毒,卫士长抢喝宋庆龄茶水宋庆龄会打小手枪,会开小汽车  相似文献   

18.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毛泽东主席应蒋介石委员长的邀请,赴重庆参加举世闻名的重庆谈判。来到重庆,毛主席的老朋友——国民党元老、诗人柳亚子先生高兴地拜访他。见面之后,免不得要谈论诗词问题,并索阅近作。毛主席说:“战争时期无暇写诗”。只抄录一首1936年2月的旧作《沁园春·雪》交付柳亚子,并嘱咐千万不要发表。 不知什么原因,这首词不久便在《新民晚报》框着花边发表了,并引起笔墨风波。  相似文献   

19.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一文的声明葛剑雄拙文《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撰写时误以李世瑜先生为当事人,在未找到天津考古队有关人士调查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以至在文章中出现了指责天津考古队的说法。现在韩嘉谷先生...  相似文献   

20.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6,(3):126-132
说到中国近代史,不能不提袁世凯,说到袁世凯,不能不提吴长庆。据吴长庆孙女、吴保初长女吴弱男《见闻录·袁世凯轶事数则》记载,“袁世凯系我祖父(长庆)义子,庶出,行四,我七八岁时曾见之,称之曰四伯。因袁童年好玩不好学,为父所不喜,我祖父则赏识之,谓可以习武,因乞为义子,移居我家多年。值南通张季直在我祖幕府中,即延其课袁读书。袁有胆识,敢于担当,我祖病重,由朝鲜任所,以遗折向清廷保荐,因获任用,由此腾达……”从这里可以知道,袁世凯很小时就到了吴家,是在吴家长大的,吴长庆对袁世凯有培植、举荐之功,且两家有世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