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薄料淡彩”脱胎漆器工艺是我国传统漆器工艺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使用较薄的漆料进行涂抹和绘画,以呈现淡雅、柔和的色彩和纹饰。它在技法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如采用线描勾勒形体和利用色彩营造氛围等。文章通过对传统绘画美学理论的研究以及“薄料淡彩”脱胎漆器的创作实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和互补关系,以及对于“薄料淡彩”脱胎漆器工艺发展的启示,望能够为当代艺术领域带来新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平遥推光漆器工艺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代,明清时期发展繁荣。推光漆器技艺以工序复杂、风格迥异著称,共36道工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北京金漆、福州脱胎漆器、扬州点螺漆器并称中国四大漆器。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中国漆器艺术得以更好地发扬光大,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文章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统筹,进一步助推平遥推光漆器技艺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正>五代、两宋时期,苏州漆器已较为发达,考古发现的漆器绝大部分在江南地区~([1])。明代漆工艺更加繁盛,苏州成为漆器的重要产区,并出现了一些技艺极高的髹漆名匠,姓名可考者有杨士廉、周翥、蒋回回等。至清代,我国漆器制造业已臻至鼎盛,皇帝对漆器的推崇导致宫廷对漆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多处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后,乾隆帝经常将部分雕漆器和填漆器发往苏州收拾修补,苏州织造实际承担了御用雕漆、脱胎漆、部分填漆及少量彩漆、  相似文献   

4.
正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屯溪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利用当地盛产的生漆作主要原料,掺以绿松石、珊瑚、青筋蓝、朱砂等,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而制成,古称菠萝漆器。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即誉满全国,有"宋嵌徽器"之称。髹饰技艺丰富,有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大类,其中螺甸漆、菠萝漆、脱胎彩绘漆、漆砂砚等漆器颇负盛名。主要品种有家具、容器、日用品、文具、艺术品以及乐  相似文献   

5.
郭元妤 《东方收藏》2023,(10):131-133
文章旨在研究数字时代脱胎漆器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依据《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实行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准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并提升价值链的要求,综合考虑产业转型、岗位形态、专业组群和能力进阶四维度,通过思政融合、科技融合、文化融合、创新融合、国际融合,进而探索中职脱胎漆器漆艺专业教学实践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福建旅游》2005,(8):102-102
本公司系国内大型宗教艺术造像专业生产厂家,具有上百年民间传统制作工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脱胎漆器造像、泥塑、木雕、漆线雕等传统艺术.及古建筑装饰、神佛龛雕刻。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邗江县扬寿乡发现一座新莽时期的木椁墓.墓葬封土当地俗称“宝女墩”.墓室长5、宽3米,有头厢、侧厢.足厢各一,头厢有一对扇门、直棂窗和天花板,中间置漆棺一具.从其规模看系扬州地区的中型墓葬.此墓早年被盗,尚出土随葬品50余件.重要的有“广陵服食官铜鼎”3件,带“中官”、“服食官”漆书的漆器和三件纪年铭文漆盘,还有铜沐盘、法码、锁、玉豬等随葬品.广陵服食官铜器和“中官”、“王家”等铭文漆器的出土,证实墓主人系广陵国王室家族的重要成员.这座墓发现的铭文铜器和漆器,对研究汉代广陵国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元康四年”、“河平元年”等纪年铭文漆器的出土.对研究汉代漆器制造技术提供了又一批珍贵实物.铭文记载漆器为“供工”产品,有“髹漆’、“画工”、“(氵月)工”、“金(?)黄涂工”、”油工”等制作工序,使我们对漆器的制造程序的认识提高了一步,推测这些漆器非广陵园本地产品,而可  相似文献   

8.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三纵队政治部有“三宝”.所谓“三宝”是三个人:大宝是组织科长陈士平;二宝是总务科长袁文华;三宝  相似文献   

9.
《山茶》2011,(2):169-169
不仅孕育了传统的生漆精制加工业和脱胎漆器的工艺传承.也催生了漆画的发展。事实上.与前两者相比.近十几年来.漆画更为繁荣.国内外的漆艺展览中.福州画家屡屡获奖。2010年冬,福州漆画家汤志义的墨荷系列之《沉默是金》在嘉德广州冬拍会就以44.8万人民币成交。早年学习油画的汤志义完全被漆的表现力折服.他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大汤坊”.  相似文献   

10.
杨勇 《收藏家》2009,(7):68-70
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生产的皇帝御用漆器包括雕漆、填漆、戗金彩漆、描金漆、描金彩漆、单色漆、脱胎漆、描漆与描油、识文描金漆、螺钿漆、犀皮漆、款彩漆等十多个工艺品种。  相似文献   

11.
楚与秦汉漆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楚与秦、汉漆器的源流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有着一种影响面很广的推测,认为“秦漆器工艺可能就是在楚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从某种角度上讲,秦汉漆器工艺可能就是楚国漆器工艺的继续。①”一些同志以推测为依据,将秦、汉漆器中最富典型特征的器物当作为楚漆器,用作为研究楚文化艺术风格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②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楚与秦汉漆器的源流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马六甲在马来西亚西南部马六甲海峡沿岸,是其古老的一州。面积1658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中国史称“满刺加”或“麻喇加”等。马六甲市曾是满剌加王国首都,今是马六甲州首府。附近有三宝山、三宝井,均是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屡经此地留下的纪念遗迹。  相似文献   

13.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漆器铭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八百余件片漆器中,有一部分耳杯和盘的底部尚存见烙印、刻划和漆书铭文,目前已识读的有:“布山”。、“市府草”、“市府素”、“私府”等戳记,“□杯士”、“胡”、“康”等刻划铭记,“”字漆书.识读的铭文虽然不多,但它们是迄今广西汉代考古资料中仅见的一批漆器文字资料,为研究汉初南越国乃至广西当时漆器制造手工业和墓主人身份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故不揣浅陋,略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4.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汉代“木侠纻”漆器的工艺特点。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器物木胎与外层漆灰之间有着清晰的织物平纹组织结构,织物层的厚度仅占整体厚度的11.4%,远低于同尺寸“布胎”耳杯织物层所占的比例(后者一般在50%以上)。成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髹漆材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织物材质可能为苎麻纤维,漆灰成分为SiO2、NaAlSi3O8和Ca8H2(PO4)6H2O等常见物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比较汉代“木侠纻”漆器工艺与“布胎”漆器,在髹漆材料、呈色颜料以及漆灰中矿物质成分等方面并无区别,仅在织物层的厚度所占胎体尺寸比例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同时,本研究中发现“仅在木胎一侧贴附麻布”的做法与文献记载的“两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工艺并不完全一致。 文章首次采用科技手段从制作材料、髹漆工艺等方面揭示了汉代“木侠纻”制作技术。事实上,从厚木胎斫制到薄木卷制成型,再到以布为胎,胎骨的变化见证了古代漆器水平的进化历程。从考古出土的漆卮、樽可以发现,薄木卷制而成的器型在两端的连接处仅依靠生漆或其他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并不牢固。古代漆工们为了防止木胎开裂,在接口处的木胎之上粘贴织物。这种借助于植物纤维的拉力增强木胎牢固性的技术即为“木侠纻”。当然,“木侠纻”工艺是否直接催生了“布胎”漆器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至少从传统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进一步窥探两种工艺之间的借鉴或启示。时至今日,这种工艺在今天的家具、屏风制作中依然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七年在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两座西汉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有“汝阴侯”铭文的漆器和铜器。漆器铭文中有“元年”、“三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一年”等纪年。《文物》一九七八年第八期上发表了《阜阳双古堆西双汝阴侯墓发掘简报》。读了简报,获益颇多。但简报认为“汉初纪年除了文帝有前元十六年的纪年外,其余纪年都没有超过八年的。因此漆器上的铭文‘十一年’应是文帝前元十一年的纪年”,并认为“双古堆M_1主人是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  相似文献   

16.
院文清 《收藏家》2020,(1):83-94
漆器历史悠久绵长,8000年以来持续发展。考古资料证实,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糅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夏禹祭器,“墨染硃画”。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底衬却是漆器无疑。商殷食器,“雕琢刻镂”。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漆器,雕镂镶嵌,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17.
宋延文 《旅游》2007,(8):68-73
世人熟知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都产自长白山腹地,位列“三宝”之首的人参,其故乡就在长白山。自唐朝以后,居住在东北的各部落进贡朝廷的主要贡品中、就有野山参。到明末清初,长白山区采挖野山参己形成规模。当地人习惯把人参叫作“棒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杨海涛 《文博》2007,(1):56-59
中国是世界漆器手工业的起源地。据《韩非子·十过》记载,远古传说中的虞舜时期,在原先的陶器之外,已有了用作“食器”的漆器。汉代,尤其是西汉,在我国广大地区内均发现漆器与漆器痕迹,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制作之精,造型、装饰之美,用途之广,都远远地超过前代。  相似文献   

19.
《文史博览》2006,(5):38-38
俗语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佛教指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通俗些说,佛指大知大觉之人;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燕息(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觉之意)”的“宁静禅房”。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这是中国这个具有浓重佛教传统国家的习俗。  相似文献   

20.
漆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文保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探索微损分析技术在多层漆器分析中的适用性,本工作以浙江省温州市出土的南宋“刻花填彩攒犀纹”漆器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正置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显微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等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以揭示多层漆器复杂基质材料/组成、结构及髹漆工艺的微损剖析流程,并总结归纳漆器中常用材料的判断方法,以期为漆器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