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安乡县汤家岗遗址和1979年澧县丁家岗遗址的发掘,在其下层及早期墓葬中发现一类较湖北枝江关庙山大溪文化一期更早且特征独具的文化遗存。主持发掘的何介钧先生当时就觉察到,这类遗存“要比关庙山第六、七层和蔡台第五层时代更早,并可以预期,随着发掘资料的日益丰富,极有可能独立为一种新的文化”①。之后,在湖北秭归柳林溪、  相似文献   

2.
安乡划城岗遗址地处湘北,是大溪文化分布区内经发掘的重要新石器遗址之一。关于该遗址中一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发掘报告认为属“屈家岭文化早期”,但考古学界一直有争议。近年来,随着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关系问题讨论的深入,论争各派逐渐都把讨论焦点集中到鄂西湘北地区是否存在屈家岭文化遗存,是否有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叠压在大溪文化之上的地层关系这二点上,有些同志甚至认为,这二点应是解决两文化关系之争的关键。这样一来,划城岗中一期  相似文献   

3.
大溪文化根据枝江关庙山等遗址的地层关系和文化内涵的变化,至少可以分为四期,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层的四期基本上代表了整个大溪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本文提到的大溪文化早期遗存指的就是以关庙山遗址第一期(即1980年发掘的T_(55)——T_(80)第7层)为代表的遗存①。这类遗存在三峡以东地区,除关庙山遗址外,还有江陵蔡台遗址(第五层)②、澧县丁家岗遗址(第二期)③、三元官遗址(下层)等④。但在三峡境内,  相似文献   

4.
论屈家岭文化形成的年代和主要成因林邦存自《京山屈家岭》把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的“早期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都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后,[1]尽管我们在研究屈家岭文化的过程中仍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这一考古学文化日益广泛的发现和研究,就足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东起鄂东,西到三峡东部一带,南至湘北,北到河南南阳地区.本文利用已发表的墓葬资料,对屈家岭文化的葬俗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屈家岭人”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性质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一、墓葬概述屈家岭遗址:前后经过三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8座。前屈家岭文化只发现2座瓮棺葬,屈家岭文化初期未发现墓葬,屈家岭文化早期,成人墓14座,晚期2座。早期墓皆长方形土坑竖  相似文献   

6.
屈家岭下层文化是以屈家岭第二次发掘的下层遗存及同类遗存为代表的文化,以鼎、簋、曲腹杯为核心器物组合。屈家岭下层文化分为四期,地区类型可分为汉东平原的屈家岭类型、鄂东南的放鹰台类型和澧阳平原及峡江地区的城头山类型。屈家岭下层文化形成后,向北、东南都有少量渗透,主要是向西、西南大规模扩张,与大溪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其一、二期时占据了汉西平原东部、澧阳平原及沅江中上游,大溪文化退出这些地区,收缩到汉西平原西部至三峡库区,完成了早、晚期转变。屈家岭下层文化三、四期时继续向西深入到三峡库区,大溪文化最终瓦解。  相似文献   

7.
关于屈家岭文化区、系、类型问题的初步分析(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屈家岭文化在中心区以外的区、系、类型分析自《京山屈家岭》把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发现的“早期遗存”和“晚期遗存”都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后,考古发现的广泛屈家岭文化遗存,经考古界广大学者的研究分析后都较一致地认识到屈家岭遗址的遗存是最典型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并认为屈家岭文化的中心地区应在今鄂中的“汉江东部地区”之后,屈家岭文化中心区以北原为仰韶文化的分布区,以西原为大溪文化的分布区和以东应是薛家岗文化的分布区,也将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积累和研究而得到更多的共识:《发掘》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和《成因》的进…  相似文献   

8.
《江汉考古》2021,(1):33-41
为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20年上半年,对土地山遗址点东部坡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一批屈家岭文化遗存,初步确认遗址点的文化内涵以屈家岭文化晚期为主,为进一步探索遗址点的性质及屈家岭遗址的整体布局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巴东县李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东李家湾遗址中发现有周代、屈家岭化和大溪化三个不同时期的大批遗迹和丰富遗物。但最丰富和重要的是屈家岭化时期的遗存。发现了一批屈家岭化晚期的墓葬,从这批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与其它地区屈家岭化晚期陶器特征基本上相同。这批随葬陶器以薄胎泥质黑陶和灰陶为主,多饰弦纹,有鸭嘴形足小鼎、双腹豆、盘、碗、壶形器、盂形器、蛋壳小杯和高圈足杯。李家湾遗址是屈家岭化晚期遗存在三峡地区分布最西的一个遗址。  相似文献   

10.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存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渭河盆地西部的宝鸡北首岭遗址,被分成六个发掘区揭露,Ⅰ、Ⅱ、Ⅴ区主要是房址和相关遗迹,Ⅲ区主要是路土,Ⅳ、Ⅵ区主要是墓葬。这个遗址的全部遗存,《宝鸡北首岭》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1)北首岭早期遗存属仰韶文化,称为“北首岭下层类型”,是半坡类型的前身。(2)北首岭中期遗存的文化面貌基本上与半坡遗址下层的相同,应当属于半坡类型。(3)北首岭晚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半坡遗址上层比较接近,属于半坡晚期类型的偏早阶段。  相似文献   

11.
王华  张弛 《考古学报》2021,(2):297-316
目 次 一 居址中的动物遗存 二 墓葬与祭祀坑中的猪下颌骨分析 三 结论 八里岗遗址位于河南邓州市区东约4公里的白庄村北,该遗址是南阳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屈家岭和石家河等文化的动物遗存,并发现少量前仰韶时期的动物骨骼.本文主要通过仰韶文化时期动物遗存和前仰韶时期动物遗存的研究,探讨这一时期的生业和葬仪等问题. 八里岗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动物遗存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出土于地层、灰坑和房址中,这类遗存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性质上属于"生活垃圾",与人类的生业活动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仰韶时期的动物生业模式,包括人类获取动物资源的种类与方式、家猪饲养状况等.第二类集中出土于墓葬和祭祀坑中,一般认为此类遗存与人们的仪式性活动密切相关,反映了动物的社会意义或文化意义,八里岗遗址此类遗存十分丰富,墓葬和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猪下颌骨,为探讨猪在仪式性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仰韶时期家猪饲养状况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考古》1999年第3期刊登了韩建业先生的《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一文(以下简称“韩文”),对《西花园与庙台子》(以下简称“报告”)[1]的“具体分期和各期文化性质的认识”提出商榷,结论是“西花园早期遗存大致可分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四个时期,其中后两期又可各分为两段。此外,在遗址最下层可能还有相当于庙底沟类型或大溪文化中期阶段的遗存,在上层可能有过二里头文化后期遗存。……总跨度约从公元前33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我们认为这一结论与西花园遗址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3.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是该遗址发现的最丰富的遗存,其特征与前两期遗存明显不同。本文根据目前所发表的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及相关材料,就这类遗存的年代、性质、渊源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类遗存是屈家岭文化早期流行于汉水中游和汉东地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雕龙碑三期文化"。它是在"油子岭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后被屈家岭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龙山岗遗址位于豫西南丹江库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2008—2009年的发掘,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存,对进一步了解龙山岗遗址文化内涵,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各时期聚落形态演变及文化源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下王岗遗址和相关遗址出土材料的分析,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实际上自早至晚包含了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庙底沟文化八里岗一期类型、朱家台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等六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六种文化遗存代表了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的文化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16.
大路铺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并非单纯属“石家河文化系统”,至少包括薛家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类不同性质的遗存。以大路铺遗址为代表,可以归纳出长江以南的鄂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变迁经历了薛家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江汉考古》2021,(1):5-32
为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8年上半年,对屈家岭遗址点中部岗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一批油子岭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存,主要包括3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12座瓮棺葬、12座房址以及大量的灰坑遗迹等,为探索聚落内部功能区划及其历时性演变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8.
神墩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存兼具环太湖地区、宁镇地区与皖江东部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特点。虽然其早期部分遗存与骆驼墩遗址相类,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而晚期以陶鼎为代表的遗存可归入骆驼墩文化。根据遗址(4)层下墓葬间的层位关系及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将这批墓葬由早至晚划分为三组,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墓地的形成、布局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依据盘龙城王家嘴遗址地层之间的叠压和各遗址器物之间的演变关系,该遗址中的第一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第二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二期、王家嘴遗址第一和第二期、李家嘴第二期和杨家嘴第二期墓葬为代表;第三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三期、王家嘴遗址第三期、杨家湾第三期和杨家嘴第三期文化遗存为代表。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应有缺环,而第二期和第三期之间应是连续发展的。其第一期和第三期的相对年代应分别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和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晚的年代相当,第二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应晚于二里岗H9而稍早于H17,即稍晚于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早。相应地,其第一期文化的性质应属南下的夏文化,而第二和第三期文化遗存则应属于南下的早商文化。  相似文献   

20.
陶志远 《东南文化》2021,(5):100-111
黄鳝嘴文化是在考古材料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为考古界所确认的新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之间的平原地带.该文化距今约6200-5700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以塞墩遗址该文化墓葬早期遗存为代表;中期以黄鳝嘴遗址墓葬遗存为代表;晚期以塞墩遗址该文化墓葬晚期遗存为代表.黄鳝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在黄鳝嘴文化早期已然发生过直接或间接联系,可相互之间的影响却较小,但这微弱的互动却是大汶口文化向该地区不断施加影响力的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