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西汉与匈奴间的和亲约,文章通过分析史书记载认为,"白登之围"并非发生在高祖七年冬,而是发生在高祖六年冬。而汉与匈奴间最初和亲约缔结的时间也是在其后不久的高祖六年正月间。  相似文献   

2.
汉与匈奴第一次、第二次和亲考略──兼与葛亮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与匈奴在汉高祖时期有过两次和亲活动。本文对这两次和亲的时间。缔约内容分别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汉匈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政策,汉匈和亲使双方在经济、文化、军事、人员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往,双方的交往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汉匈之间的和亲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汉前期北方边防的重要问题在于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汉朝的边防对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系统化了,对当时及后代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西汉前期北方边防对策尤其是从处理与汉匈关系的一些重要政策措施,如行政上扩大直接管辖的"收边郡与徙民塞下"、军事攻守上"缮治河上塞与举兵攻匈奴"、推行和平交往的"汉匈和亲约与开设关市"以及以邦交往边防"通使月氏与开通古城"等方面,揭示其源流及其所发挥的综合边防功能。  相似文献   

5.
新秦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 河南地和新秦中 《史记·匈奴传》载汉武帝时,得到浑邪王的降附,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乃徒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实之。此事亦见《史记·平准书》。后来《汉书·匈奴传》和《食货志》也同样有了记载。这是汉与匈奴关系中的一宗重要史事,由此也可以看出新秦中在当时是一个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6.
王成喜 《丝绸之路》2011,(24):30-31
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时期的和亲有两个方向,一是匈奴,另一个是乌孙。西汉与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和亲,是早期和亲史上处理敌对和友好民族之间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汉书·匈奴传》“斗入汉地”考王宗元,王传胜西汉占领河西后,置四郡,修长城,大量移民屯田,驻兵戍守。匈奴退出河西后,势力日益衰落,与汉之间的斗争日趋缓和,尤其是汉元帝时,以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阏氏,匈奴与汉的关系更加和好。但是匈奴在河西仍有一块领土“斗...  相似文献   

8.
匈奴进入欧洲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匈奴人也自称是炎黄子孙。战国时期,匈奴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常南下攻扰中原,我们所熟知的“修长城”、“公主和亲”、“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重大事件,都记录着汉与匈奴的纷争与和解。  相似文献   

9.
楼学  陆曼陀 《中华遗产》2021,(3):118-127
汉唐皇室或宗室的女子走出故国,和亲异邦。她们虽然共享着“公主”之名,但不同的时势、性格,也带来截然不同的际遇。在公元前2世纪的历史上,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与和,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0.
罗福颐先生的《汉印文字征》第9卷第6页“匈”字下收有“汉匈奴破醯虏长”,仅为录文。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罗先生重编《汉印文字征》及1982年出版《汉印文字征补遗》,皆不收此印文。1987年出版罗先生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正编及最后附“伪官印” 皆无此印。但最初罗先生编《汉印文字征》时必有根据,此书例不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21,(4)
汉石经《鲁诗·大雅》诸篇的诗次是近代以来石经研究者与经学研究者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前辈学者的努力下,随着石经残石的渐次出土,《鲁诗·大雅》中《生民之什》的碑版与篇次已愈发清晰。而通过对《鲁诗》校记残石的缀合,则可进一步复原出汉石经《鲁诗·大雅》"第三什"的篇目与诗次,整个《鲁诗·大雅》的分什情况亦因之而基本明了。在此基础上,结合汉石经碑图复原的阶段与历史,可以发现,上海博物馆藏《鲁诗·大雅》残石在碑版上与新出土汉石经残字相矛盾,观其行款,基本确定此石当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面世后据其碑图排列所作的伪刻。  相似文献   

12.
因为附汉后的匈奴南北部地理位置离汉王朝的距离不同而产生了经济文化严重失衡,南北部匈奴人的生活及各方面习惯差距拉大,蕴蓄矛盾,最终导致南北部亲汉与反汉两派斗争而引发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由此可知,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是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的必然结果。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发生在公元46年至公元91年之间。45年间大体经历了呼韩邪孙日逐王比依附东汉自立、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覆亡等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阶段。本文就匈奴两次大内乱对匈奴史与汉匈关系史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经历了由汉初"奉"匈奴"和亲"到汉中后期"赐"匈奴"和亲"的转变过程。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和亲"策略的提出是对西汉以前政治联姻习惯及传统儒家"子婿""甥舅"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尽管也导致某些不良后果,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志》左冯翊云阳县下班固有注曰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词三所 ,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标点者将“休屠金人”断开标点 ,欠妥。对此 ,史红帅在《〈汉书·地理志〉标点纠误一则》(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4辑 )已作了论述 ,认为“‘三所’系指三所径路神祠”,据此将全句标示为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但史文所据与史实相悖 ,标示仍欠妥。《史记·匈奴列传》载 :“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山 ,过焉支山千余里 ,击匈奴 ,得胡奴首万八千余级 ,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记·卫将军…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地理志》在冯翊云阳县下班固有注云:“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今按此处将“休屠金人”断开标点,不妥,兹特作辩正如下:《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  相似文献   

16.
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随汉匈关系的变化,大批汉人因种种缘由、以不同途径流落匈奴。他们在匈奴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影响了匈奴社会的变化,推动了汉匈之间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新的视角,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和亲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认为,中原王朝与乌孙、鄯善、高昌、西突厥、宁远、于阗等政权的和亲以及辽与大食的联姻,拓展和巩固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中原王朝与匈奴、柔然、突厥、回纥等政权的和亲,辽与西夏、阻卜、回鹘的和亲,蒙元与高昌、高丽的联姻,以及满蒙之间的联姻,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与吐谷浑、吐蕃等政权的和亲以及以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矛口亲圈,开辟或拓展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和亲对丝绸之路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丝绸之路创造了相对安定的边疆环境;二是和亲双方积极通商;三是和亲传播了养蚕缫丝技术,带动了西域植桑养蚕业的发展;四是和亲公主努力协调双方关系,不断清除丝绸之路上的障碍;五是和亲公主对丝绸之路的监督;六是少数民族首领对丝绸之路的保护;七是部分和亲公主从事商业活动;八是与和亲相关的使团络绎不绝,活跃了丝绸之路;九是中原王朝的大量赐物丰富了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的威力实在了得,一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播出,竟使许多人读《史记》、《汉书》,讨论起历史来了!西哲培根有言:读史可以明智。于休闲娱乐之中,了解和谈论一点历史,还是有益的。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87年),是西汉王朝的第6个皇帝。在位50多年,堪称有汉一代颇具雄才大略的君主,历史上把“秦皇汉武”并列确有道理,因为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许多方面很像秦始皇: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发兵30万打匈奴,长驱匈奴700里,汉武帝则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3次发动对匈奴大规模战争,基本打垮了匈奴;秦始皇废藩置县,立严刑峻法,以残酷统治,加强中央…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天汉三年,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一般都认为司马迁遭祸是由于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最近,倪昭敏同志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司马迁并没有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李陵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兵败被俘的。被俘后并没有马上投降匈奴,其投降匈奴是在天汉四年全家被杀以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李陵兵败被俘不久,其受刑则是在天汉三年,而这时李陵显然还没有投降,司马迁怎能是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  相似文献   

20.
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者言汉匈关系,多侧重汉王朝。汉初对匈奴采取何种政策?后来有何变化?采取这些政策的社会背景怎样?有何得失影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说明,至为详尽。至于匈奴对汉政策则少有涉及,更不用说深入剖析了。匈奴与汉是长城内外南北并立的两个大国,在历史上都起过重要作用。匈奴人并非通常所认定只知烧杀劫掠的野蛮人。匈奴对汉也有明确的政策。本文拟探讨匈奴在各时期中对汉有过哪些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