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先秦时期的青铜镞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镞有不同的用途,其用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实战的,一类用于非实战.用于实战的镞包括战争与狩猎,非实战的镞主要是用于礼制及习俗.本文拟根据先秦时期青铜镞在形制上的特点,来探讨青铜镞在先秦时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意识,对《周易》、老庄、孔孟、管子、荀子等的生态观进行初步提炼、分析,寻求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原则、立场与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先秦时期生态观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曾丽 《东南文化》2021,(1):97-107
抚河中游先秦时期的聚落存在环壕与山岗两类形式.以江西省金溪县为例,抚河中游先秦时期的聚落发展分为4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聚落作为重要的防御据点而产生;夏至早商时期,聚落规模呈现衰退的趋势;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聚落的大发展时期,山岗聚落急剧发展,呈聚集分布之势,而环壕聚落的防御功能不再具有显著地位;西周中晚至春秋早...  相似文献   

4.
水上演乐,古称"水嬉"或"水戏",有宫廷与民间两条发展脉络。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宫廷都存在大量丰富多彩的水上演出活动,这是宫廷史、戏曲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宫廷水上演乐更多地包含声伎清讴、器乐演奏、百戏杂技,甚至还包括游戏。该文依历史年代为先后顺序,系统、全面地梳理这一历史时期的宫廷水上演出活动与演出空间,藉此认为:宫廷水上演乐活动源于古人的水崇拜及水神信仰,来自民间、高于民间,与节俗紧密相关;并对后世水上戏台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侯强 《东南文化》2006,(1):67-70
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区划为三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春秋、战国至清末。此时尚处于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初创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末。此时进入了我国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转折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此时是我国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就目前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状况而言,虽然正走向全面的发展时期,但研究还远不够深入、系统、全面,其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的节庆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集体性参与活动,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施加普遍的影响。因此通过这些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先秦节庆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在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通过对先秦节庆内容的研究可以发现,先秦节庆的"娱乐性"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转变,即由娱神变为娱人。而人作为娱乐主体的转变与周代思想与信仰系统的转向密切相关。先秦节庆借助对节庆日期和共同祭祀对象等事项的规定,使生活在广阔地域的人们产生了对族群的认同感,华夏族的族群边界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在石器时代后期,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的民俗。而随之的饮食习俗、饮食礼仪、饮食等级等也相继出现,成为先秦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影响深远。先秦饮食文化的产生是由原始社会时期茹毛饮血到火烧熟食转变的基础上相应产生的,同时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展的,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地理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地理学思想龚胜生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和地理学知识从产生经过积累发展成一门学科的时期,在此时期,我国的医学在疾病认识、药物使用、医疗工具、卫生保健等方面都有了相当成就,不仅出现了秦医和、缓,宋医文挚,齐医扁鹊、淳于意,汉医华佗、...  相似文献   

9.
丘在先秦社会中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丘居之丘及基层组织之丘。丘居形式之演变反映了人类聚居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作为基层社会组织之丘在殷商时期,其社会职能与邑相类,至两周时期,受到国野制度、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丘的社会职能和隶属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丘制的发展演变是研究先秦社会基层组织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剖面。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6,(10)
正游戏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与学习同等重要的基本行为活动之一。中国古代游戏的萌芽肇始于史前时期,原始简单的游戏融混于当时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并未真正独立出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中,游戏活动孕育而生,蹴鞠、投壶蔚然一时。唐宋时期,游戏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政治环境的稳定及庞大市民阶层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文献的丰厚积累,秦始皇焚书和秦末动乱对典籍流传的破坏,西汉初中期图书文献的增加,以及汉朝的求书、藏书和校书传统,构成了刘向校书的学术背景.然而元、成二朝郊庙礼制改革的论争,以及成帝胡灾异屡降,迫使成帝急需理论的依据和历史的借鉴,加之成帝个人对典籍经书的喜爱,便效法前朝以求书、校书来寻求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传统,这才是成帝下诏校书的真正的动机.刘向适逢其时,以其特殊的身份承担了历史交托给他的重大使命.因此,唯有全面理解刘向校书在学术文化与现实政治上的功能,才能更充分地掌握成帝下诏校书的实质目的和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秦玺印、封泥、陶文中保留了大量的姓氏资料,这对研究先秦、两汉姓氏的源流及其制度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统计了秦印中五十多种复姓,并对其加以简单的考证,以求有助于对先秦复姓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湖北襄阳邓城韩岗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襄阳邓城韩岗遗址位于襄樊市区西北郊,是一处省级物保护单位“邓城”的从属遗址。此次发掘包括东周、秦汉时代的化遗存。主要遗迹有灰坑、灰沟、水井、陶窑和汉、唐时代的墓葬。主要遗物有陶鬲、罐、盆、豆、盂等。韩岗遗址的发掘,揭示了该地区从春秋中期到两汉早期的化面貌。通过发掘认识到,春秋中期较多地保留了中原化的因素,反映出楚化北部的区域特色;秦汉之际的化面貌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化因素。韩岗遗址的发掘对邓城城址及该地区的古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南阳丰泰墓地的时间跨度由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其文化内涵在器物形态、组合特征、墓葬结构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战国晚期,南阳地区政权更迭频繁,韩、楚、秦的文化势力也因此相继出现,共存发展,至战国末期形成了融三者于一体的新型仿铜陶礼器组合,并在秦汉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主流的文明形态。与此同时,以双耳罐为代表的楚系地方文明不绝如缕,顽强生存。两者共同构成了秦汉文明的基础。这种新型仿铜陶礼器文明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楚系地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秦汉中央集权政治统治力的强弱变化,以及秦汉社会盛衰的历程。西汉晚期以后开始流行的模型明器,则昭示着新的丧葬观念、丧葬礼仪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从张家山汉简《具律》看汉初“爵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爵位是汉代法律量刑时的一个重要标准,爵位的有无与高低决定着刑罚的减免与否。本从张家山汉墓竹简《具律》篇中有关内容出发,结合其它出土竹简及相关史料来讨论汉初“爵论”制度在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的表现,并通过与秦律作比较来探讨其变化与根源。  相似文献   

16.
略论秦汉道制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为秦国创设的与县平行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通常置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道”的设立与少数民族治理关系密切 ,负有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事务的职能。汉代的“道”多承袭秦制 ,但随着郡县制的成熟 ,“道”在行政职能上与县逐渐融合 ,在职官设置、司法职权、居民管理等方面与县的差别也渐趋一致。至汉武帝时新开“三边”之地 ,初郡中新设置“道”的数量已大大减少 ;直至仅设县而不置“道”,原有的“道”也直称为县或遭废弃。  相似文献   

17.
以张家山汉简《傅律》所载内容为主,结合云梦秦简、武威《王杖十简》、《王杖诏令册》及《汉书》等文献资料,对于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七十赐杖”进行了新的考辨和探讨,从时间上理清了赐杖年龄变化的大致脉络,同时对汉代的“免老”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对于研究汉代养老制度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在奉节县宝塔坪遗址发掘一批墓葬.IM1028是土坑墓,出土陶器和铜铃,年代在战国晚期到秦代.IM9001是石室墓,出土陶器皿和陶俑,年代在东汉.  相似文献   

19.
车马祭祀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西周时期,车马用于周王室的重大祀典。东周时期,祭祀礼制逐渐被破坏,各诸侯国僭越周礼规定,车马被广泛用于郊祀、宗庙祭祖、社祀、山川望祭、盟誓、方神等各种祭祀,祭法多采用沉和瘗埋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祭祀观念的变化,最迟到战国中期,木偶车马被用于祭祀,成为秦汉以后车马祭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汉番禺城故址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都会番禺城故址所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否定了今广州旧城区说这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番禺沙湾说、顺德简岸说等异说,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名遗存、地貌状况、汉墓葬点分布、历史水道交通条件、历史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重证据,认为秦及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在今广州旧城区,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将南海郡治与番禺县治并置于旧番禺城之南,并考订两汉新番禺城的具体方位当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论文相应还探讨了东汉末年番禺县城迁回旧址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