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宴饮活动承载着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功能,对国家权力的建构和社会秩序的维系,起到某种微妙的作用。汉代民间的宴饮活动可以分为政治性、宗教性和生活性三种类型,对建构乡里社会的秩序结构、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和人情需要、促进基层社会关系和家族内部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宴饮成为透视乡里社会形态和特征的一个特别视窗。  相似文献   

2.
汉代社会是一个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并且逐步得到强化的社会,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风民俗无不烙上了专制皇权的烙印。皇权以公权宴饮构筑起了一个礼俗意义上的国家秩序结构,并尽最大可能地将宴饮控制在一元皇权之下。但私权意义下的宴饮,不断地动摇、破坏着公权宴饮中的国家秩序,汉代宴饮陷入了一种二律背反定律之中,它既塑造了公权意义下的国家秩序,同时又腐蚀、动摇、破坏了这一秩序。只有改朝换代,将宴饮秩序进行重新建立,这一矛盾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3.
宴饮活动承载着各种社会功能和礼俗文化,唐五代时期敦煌宴饮活动频繁,宴饮活动扩展了敦煌民众的人际交往,是民众欢娱休闲、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礼贯穿于宴饮活动始终,宴饮称谓、宴请帖、宴饮场合的规范、宴饮结束的答谢等皆体现着礼,主要包括主客礼让致敬之礼、长幼尊卑之礼,宴饮活动对礼的推行有助于教化社会。归义军节度使利用宴饮活动宣传施政理念、拉近与僚属及百姓的关系,宴饮是节度使维护政治秩序、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宴饮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重要的生活方式,但宴饮非专为饮食,它在构建权力秩序、塑造政治权威和维系社会运作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用。秦汉时期,皇帝经常利用宴饮来构建皇帝权威、维护政治秩序,并规训臣民的服从意识。宴饮也是统治阶层协调关系乃至权力博弈的重要方式,在宴饮中遭受挫折往往会引起当事者的过激反应,造成关系恶化和政治冲突。宴饮长盛不衰,影响深远,与古代中国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特征所营造的制度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昶罕 《黑龙江史志》2013,(11):141+143
礼仪是文化的表现载体,少数民族的宴饮礼仪与文化因有其特色的功能与价值,其研究除了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亦对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反哺作用。通过对宴饮礼仪与文化的概念理解、已有的研究反思、当代研究趋向、未来研究展望等四方面进行梳理并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少数民族宴饮礼仪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虞弘墓所谓“夫妇宴饮图”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虞弘墓图像中一幅学界一直认为是“夫妇宴饮图”的图像进行了辨析正名。作者列举了多件以“夫妇宴饮图”为主题的图像与虞弘墓这幅图像进行比对,通过男、女主人的排位原则考辨出虞墓图像的女主角不是虞弘夫人,又从其冠服特征、手持之物以及身旁二女伴的身份考定出她是一位天界神灵,即Daena女神。作者又进而指出,此幅图像的主题是表现墓主人灵魂进入天国后的美好情景。  相似文献   

7.
<正>地点: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间:二○一五年二月十七日至三月三十一日曾有数世纪,波斯君王被视为追求宴饮与武斗的典型。既爱欢宴又勇于狩猎或战斗的君主,其王权将被认可和推崇。"宴饮与武斗"根植于伊斯兰化之前波斯的皇室传统活动,习见于波斯民族史诗《列王纪》及其他诗歌和文献。此次展览将展示公元十五世纪至今的三十余件材质各异的  相似文献   

8.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津市,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白面为大宗食品饮食习俗。河津人的主食是面食,此外还有拌菜、醪糟、杏仁饭等多种特色饮食,讲究干饭和稀饭的结合。节日饮食做法讲究,品种繁多,主要有饺子、油糕、津糕以及各种不同规格的花馍。"一面百样,一面百味"是对河津面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汉代民间存在比较发达的借贷行为,主要可分为民间的互助型借贷和商业借贷两类。在具体的做法上,汉代的民间借贷有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两种方式,其中商业借贷以抵押借贷为主。借贷过程中要签订契约,由此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出一定的规范契约格式。这些民间借贷的习俗被官方秩序认可并吸纳后,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反馈民间。这个过程中,既有对民间习俗的稳固与强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民间习俗产生了矛盾与冲突。汉代的民间借贷习俗中,体现出汉代社会重视契约、重视公平公正的观念,这与现代"契约精神"相类似,是当时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存在着重"情"甚于重"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在主要通过公元2世纪作家雅典尼乌斯保留下来的主体史料中,波斯帝国宫廷宴饮往往被丑化为奢侈无度、淫荡粗俗、阴森可怖的饕餮之徒狂欢场面。近年来的亚述学、考古学相关前沿成果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幅场景的非历史性。笔者认为,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之前的古希腊知识精英历史记忆中,波斯宫廷宴饮场景的原型是一种以希腊哲学家会饮为模板进行的正面理想化建构。在兴起于亚历山大东征前夕的东方主义世界观影响之下,后世希腊史家对波斯宫廷会饮的形象不断进行着丑化与道德批判,最终将之转化为塑造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记忆元素。  相似文献   

11.
刘晓静 《文献》2005,(3):281-287
一 清代小曲在某些地区又称时调、小曲子、小唱等,它是由明代时兴小曲发展而来的民间流行歌曲.明代中叶后,时兴小曲已经流行南北各地,以其真纯、泼辣的内容和不拘一格的音乐形式猛烈地冲击着正统文坛,被明代文人称作"我明一绝"(明卓人月语).清代小曲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梦竹 《旅游纵览》2016,(5):122-125
正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The term "apoplexy," which has been in use since antiquity, referred to a catastrophic illness with an abrupt loss of consciousness and a frequently fatal outcome. During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scholastic approaches that relied on authorities were merging with an observational approach to medicine and Galen's speculation that apoplexy was due to an accumulation of phlegm or black bile in the cerebral ventricles began to be seriously challenged. The most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case reports with autopsies published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was Theophile Bonet's Sepulchretum sive Anatomia Practica. Section 2 of Book I of the Sepulchretum contains 70 case reports of patients that died with the diagnosis of apoplexy. The scholia in this section provide an idea for the modern reader of the notions physicians had of apoplex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Sepulchretum was an important book for physicians of the lat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and it wa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Morgagni's De Sedibus et Causis Morborum. This essay reviews the pathological findings reported in victims of apoplexy and examines the views concerning the symptomatology, pathogenesis,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this condition that were prevalent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5.
论派阀解散运动的"虚"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派阀解散运动贯穿着日本自民党政治改革的历史,为数众多的自民党总裁以高喊派阀解散来表明欲革新政治、有所作为的决心。纵观岸信介以来直至小泉纯一郎的派阀解散历史和派阀毫发无损、依然活跃的现实,可以看出解散派阀是虚,通过它达到政治目的是实。派阀解散运动归于失败除了客观上的原因以外,最为重要的是自民党总裁主观上根本不想解散派阀。  相似文献   

16.
把甲骨卜辞的结构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几个部分,这对于卜辞的早期研究意义重大,但随着对甲骨卜辞研究的深入,这种分法逐渐显露出一些弱点,它不能真正揭示甲骨占卜祭祀的全过程,一些卜辞的性质被隐藏了起来.虽然学界提出了署辞、兆辞、果辞等术语,以期更细致的揭示卜辞的结构,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通过对卜辞...  相似文献   

17.
晁福林 《民俗研究》2002,(1):143-150
按照追本溯源的原则,弄清楚先秦时期“民”与“俗”的起源与概念等问题应当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揣翦陋,试谈以下问题,以供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举制度。“中正”是“九品官人”过程中具体负责对士人进行察访、品评、定次的最基层组织。九品官人法创立之初,就设立了州中正、郡中正、县中正。曹芳时期,各级中正始有大、小之分。中正在“访举”士人的同时,还有表率乡里、敦行教化、化民正俗之责。中正是非专门性的、地方性的组织。除中正之外,实施“九品官人”的机构还有司徒府、尚书省吏部和中书省。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学界将“九品官人法”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因而夸大了“中正”地位作用,严重影响了对该制度的正确认识,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I.Tibetan Rock Paintings and Ancient Zhang-zhung Culture Tibetan rock paintings were discovered in1902 when British archaeologist Francke first mentioned  相似文献   

20.
林长华 《民俗研究》2002,(3):197-198
在方言相通、风俗相似的台湾、闽南,相当多的人向来宾介绍自己的配偶时,习惯称之为“牵手”,甚至未婚情人也不例外。在闽南拍摄的故事片《寡妇村》中的对白也多次出现“牵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