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甲骨卜辞中"之日""之夕"的"之"字,所指代的是紧接其前一日的干支日,而不是占卜日。武丁卜辞:"翌甲申易日,之夕月有食"的"之夕",是指甲申夕,此次月食应是发生在甲申夕的一次月食,而非是发生在占卜日的癸未日,这次月食应称为"甲申月食"而不应称为"癸未月食"。  相似文献   

2.
<正>1644年,为中国天干地支中的甲申年。郭沫若曾于《甲申三百年祭》中说:"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  相似文献   

3.
今年又轮到甲申年。60年前,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为纪念明朝灭亡和李自成起义失败的第六个甲申年,发表了轰动一时的史学论文——《甲申三百年祭》。60年过去了,这篇长不过16000多字的史论不仅没有失去它的影响,而且仍被人们集会纪念,这在史学界即使不是绝无仅有的,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是什么促使这篇史论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我想,原因大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周刃 《收藏家》2005,(9):46-52
俞明,字滌烦,一作滌凡,又字镜人。浙江湖州人。关于俞明的生辰,一作1884年,一作1885年。曾见其画上有一方朱文印“镜人生甲申寅月之初”,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的生辰是清光绪十年甲申,即1884年。他的卒年一般认为是1935年,仅《艺林年鉴》作1936年。朵云轩2002春季拍卖会预展中我见到一件俞明的《酣睡图》,上面有褚德彝长题,因为此题跋的重要性,故不惜篇幅予以抄录:“此俞滁烦遗画也。滁烦为予友语霜从子,辛亥予自燕至沪,始晤君于语霜寓中,时年逋二十余,  相似文献   

5.
王京萍 《文史天地》2004,(11):24-26
2004年是郭沫若先生发表《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郭沫若写于1944年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反响强烈并对中国革命进程起过积极作用的史论。发生在三百年前风起云涌、江山易帜的甲申之变中的故事,对于抗日战争后期的中国人民和革命政党来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呢?这正是郭沫若在1944年早春的同一个“甲申年”里,面对历史  相似文献   

6.
张宇 《神州》2012,(7):70-75
明代末期的天启朝、崇祯朝都比较短暂,在中国陶瓷史上,把这两个朝代至清军入关后的顺治时期统称为"过渡期"。1644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史称"甲申之变"。  相似文献   

7.
1988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在合肥市郊城南乡清理了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墓主为宋太师舒国公之孙马绍庭及其妻子大丞相文穆公之孙女吕氏。墓碑上记述年代为"政和戊戌三月甲申",即公元1118年。在这一合葬墓中,除出土漆器、木器外,还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化用品。其中有两枚墨锭,堪称稀世之物,为北宋制墨工艺及墨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这两枚墨锭分葬于男女两棺中。女棺中出土的墨锭呈长梭形,长21、最宽处3.4、平均厚度约0.7厘米,脱水后重47克。墨锭正面楷书"九华朱觐墨"5字;背面有枣核形线框,内绘凤形图案,线框外两端各有一圈饰,内各有一楷书"香"字,均为阳文。  相似文献   

8.
今年又轮到甲申年。60年前,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为纪念明朝灭亡和李自成起义失败的第六个甲申年,发表了轰动一时的史学论文———《甲申三百年祭》。然而,60年过去了,这篇长不过1 6万字的史论并没有失去它的影响,以至于不仅常被人们提起,而且仍被人们集会纪念。这种景象在史学界即使不是绝无仅有的,恐怕也是极其罕见的。是什么促使它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我想,原因大概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这篇史论适应了中国共产党防骄拒腐的需要,为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材。郭老在文章中总结了李自成起义由胜利走向…  相似文献   

9.
《甲申三百年祭》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篇反击蒋介石"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专制独裁谬论的谈古论今的文章。在毛泽东的大力推荐下,成为我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整风教育的好教材,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郭沫若为何写《甲申三百年祭》?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是什么?请看本文——  相似文献   

10.
元月22日农历甲申年的到来,又是一个猴年。我国有不少咏猴诗,而且也有许多嵌有“猴”字的趣联,下面采撷的数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庄月江 《古今谈》2004,(1):39-41
今年是农历甲申年,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甲申三百年祭》写于1944年,是为了纪念1644年明朝的灭亡而撰写的。从1644年到1944年,正好三百年,甲申第五个周期,故日《甲申三百年祭》。  相似文献   

12.
《甲申浙东海防图》,是清光绪甲申十年(1884)中法浙江镇海之战图卷。1883年,法国侵略越南,爆发了中法战争。次年,法国海军进犯台湾基隆、福建马尾,转而北犯浙江镇海。“相持四月,他处胜负互见,惟浙全胜。”(朱孔彰《刘尚书秉璋别传》)当时,浙江巡抚刘秉璋将这次浙东海战的过程,绘制成图。《甲申浙东海防图》共十二幅,每幅纵77.5厘米、横106.5厘米。图为绢本,设色山水,工笔人物,将作战双方列阵形势、紧要之处地名、营垒、军种番号、将官姓名,一一标明。并在每图上方空白处楷书题说本图内容。刘秉璋(1826一1905),字仲良,安徽庐江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十年(1860)进士。先后入张芾、曾国藩军幕。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奏调刘秉璋入淮军,统领良子营,同太平军、东捻军作战。历任江西、浙江巡抚、四川总督。生平著述颇丰,种类繁多,凡24种、190余卷。《甲申浙东海防图》后由其子体智捐赠安徽省博物馆。刘体智(1879-1963),字晦之,晚号善斋老人,是刘秉璋第四子,娶寿州孙家鼐之女。曾任清户部郎中、大清银行安徽总办、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总经理。1962年任上海文史馆馆员。受业于长洲朱孔彰,长于音韵训诂之学,工诗文,精考据,旁通蒙古史。著速很多,富于收藏。《甲申浙东海防图》后,有刘体智请其亲朋林开谟、程学銮、高丰、黄葆戊、周善培等五人于1933、1950、1952年的题跋。今将《甲申浙东海防图》中的文字说明,先予发表,以期为中法战争和中国海战吏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洛阳邙山出土金代买地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6月,我队为配合西工房屋开发公司的基建工程,在洛阳市郊北邙山南麓陵园路景山小区工地清理了一座金代墓葬(编号:IM806)。该墓随葬买地券一件,现作简要考述。这件买地券为泥质灰陶,正面呈方形,边长30.3、厚5.6厘米。底部饰有绳纹。券面刷墨,有朱色边框,行楷朱书12行,满行23字,共200余字(图一)。券文为: “□大定十年岁次庚寅十一月丁丑朔初八日甲申孝女杜氏(?)□为殁故父母及张外翁外婆诸灵生居城(?)邑死安宅兆龟筮协从相地  相似文献   

14.
甲申之年,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起郭沫若在60年前所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史论,同时也会想起毛泽东如何格外看重这篇史论,把它确定为当时延安整风学习文件——这段不寻常而又意义深远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1944年是明朝灭亡的三百周年,当时重庆的一些进步的文化人,忧国忧民,决计以纪念明朝覆灭,告诫国人以历史为鉴,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写下了震惊朝野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样一篇谈论历史的文章,不仅引发了当年重庆的轩然大波,更由于国共两党态度的迥然不同,留给了世人深刻的历史思考。即使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研究这篇文章,特别是由这篇文章引发的事件,仍是很有意义的。纪念明亡教训,《甲申三百年祭》问世1944年1月15日,重庆文化界一些朋友在郭沫若家集会,商量如何纪念甲申三百周年的事。第二天,在重…  相似文献   

16.
治学修身改革社会——略论“吕思勉的文化遗产”*张耕华吕思勉先生,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生于1884年2月27日(甲申二月初一),逝世于1957年10月9月(农历八月十六日)。先生毕生从事于文史研究和教育工作,著述总计达八百余万字,对于中国史...  相似文献   

17.
余同元同志的新著《王朝鼎革与英雄悲歌——崇祯十七年家国兴亡止观录》,作为《历史关键之年丛书》的一种,于1999年3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27万余字的篇幅,论述了1644年(甲申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历史巨变及其前因后果。读完全书,作者力图出新的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力求出新,首先表现在选取新的研究角度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上。1644年的甲申之变,由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历来就受到史学界的重视,研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这些论著,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以及农民战争、满族等不同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范氏藏书,大都知道有范钦天一阁,往往不大知道还有范大澈、范汝梓。有知道范大澈的,又往往视为天一阁范氏,而不知道大澈系范钦之侄,而范汝梓又是大澈之侄。大澈,镛之子,字子宣,又字子静,号讷庵,生于明嘉靖三年甲申(1542年)。他在二十六岁那年,以“...  相似文献   

19.
傅汝钧(1884年——1927年),字秉丞,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出生在山西省阳高县东井集镇小石庄村(1949年4月25日划归河北省阳原县管辖)一个官宦世家。祖先傅说为商王武丁的大臣,曾祖父傅珅为清朝道光年间正四品武官,其父科举及第在朝为官。傅汝钧幼年在本县读私塾、小学堂。1907年考入山西省太原陆军小学堂。1910年又考入北京清河第一  相似文献   

20.
<正>甲申之变后,清兵入关,势若破竹,旋定鼎中原,君临天下。明季以文章气节相尚之士,纷纷避居乡里,韬光养晦,待时守分而动,以"遗民"称。"遗民"中不特有胜朝留下的亡国之民,也有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遗老。如皋冒襄,字辟疆(1611-1693),兴化李清,字映碧(1602-1683),皆因品高志洁,蜚声学林,声望日隆,名播遐迩,随着岁月的推移,二公竟以硕德颀龄成了众望所归的"遗民"领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