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最早发现烟草可追溯到1000年前,那时的美洲已经有了烟草,后又由西班牙人把烟草传到了葡萄牙和法国。那么,烟草何时传入中国的?不少学者认为,烟草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从吕宋(今菲律宾)引进到台湾和福建的。据明代张  相似文献   

2.
福建移民是如今台湾社会的主体,明末清初则是移民运动的重要活动时期。福建地区本就多山少耕地,但长期以来由于远离中原,开发不足,人烟稀少,故而并未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但经过永嘉之乱以来的一系列政治变动和战争,黄河流域民众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随之日渐南移,福建地区也逐渐从一个地广人稀的宽乡,变成了人多地少的狭乡,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这种局面至明末清初之际达到极致。为谋生计,大量福建人冒死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开始新的生活,为台湾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工具。台湾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台湾这片沃土的养育。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后,清廷才认识到台湾岛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遂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五日,正式下诏将台湾由福建省的一个道上升为台湾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原福建巡抚事改由闽浙总督兼管,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台湾巡抚设置之先,吴赞诚以福建船政大臣和福建巡抚的身份,于1877年和1878年两次往台湾巡察,对宝岛台湾的保卫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他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为清初著名的海军将领。施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为台湾与大陆的大统一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他在海峡两岸做出许多善举,特别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对闽台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闽台文化传统的共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属于福建行政区域管辖。宋赵汝适《诸番记》载:宋时,澎湖台湾就“隶福建路泉州府晋江县”。元代,中央政府在澎湖置巡检司,届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因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与福建分治,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士子仍要来福州参加乡试。台湾宝岛,主要是靠闽人开发的,宋元时代就有闽人去台,明末郑成功以后,大批闽人开发台湾。自清  相似文献   

6.
福建船政在同治五年(1866)创为,有其时代先进性。本文试从加强海防建设方面对福建船政创办的积极意义进行阐述,福建船政局的建立对加强包括台湾在内的东南沿海防务有重要意义,而且福建船政局的设立还有“护商”、“辑盗”等作用,促进东南海及台湾的飒交通,保障海途顺畅,对促进台湾开发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福建船政在同治五年(1866)创办,有其时代先进性。本文试从加强海防建设方面对福建船政创办的积极意义进行阐述,福建船政局的建立对加强包括台湾在内的东南沿海防务有重要意义,而且福建船政局的设立还有"护商"、"辑盗"等作用,促进东南沿海及台湾的商贸交通,保障海途顺畅,对促进台湾开发建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福建与台湾两地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交往,但是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唐中叶以后,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台湾的交流逐渐密切起来。到了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澎湖,从事开发,由此以澎湖为桥梁,闽台两地各种形式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揭开了闽台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游小珺  韦素琼 《人文地理》2012,27(5):110-114
福建作为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备受瞩目。闽台隔海相望,在气候、地形等自然背景和经济、文化等人文背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台湾工业化过程的发展政策和经验能够为福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类比物体动能,对不同工业化时期的闽台经济、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动能进行测算比较,并结合闽台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福建经济发展动能起点高、增长快。(2)目前福建第二产业明显领先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快。(3)闽台在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且当前重点行业具有一定互补性。福建可利用闽台区域条件互补优势,借鉴台湾发展政策,制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0.
试论福建在台湾光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福建在台湾光复中的作用林真光复台湾,是台湾同胞自1895年后半个世纪以来的奋斗目标。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两省政治、经济、海防关系密切,由干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条件,使福建在台湾光复中起了别地所不能取代的特殊作用。本文拟对福建在台湾光复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台湾一向以土地沃饶、物产丰阜称,每年有大量米谷输入福建漳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台湾被誉为内地粮仓。台湾米谷对福建的输出就其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兵眷米谷、平粜米谷、商贩米谷、走私米谷等几类。本试以兵眷米谷对福建的运输(通称台运)为例,分析台运对闽台两地民生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福建史志》2002,(4):12-14
福建是日本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略的一个主要目标。日本侵略军自从强占台湾以后,一直视福建为其势力范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前后,日军就加紧窥视福建,不断出动飞机在沿海地区投弹和侦察,以求在适当的时机入侵,在福建建立华南地区以至东南亚地区的侵略基地。1937年秋,日军首先攻占了金门岛,之后,又相继侵占厦门、福州等沿海城镇。  相似文献   

13.
<正>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他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受封靖海将军、靖海侯,为清初著名的海军将领。施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为台湾与大陆的大统一立下丰功伟绩,而且他还非常热心公益事业,在海峡两岸做出许多善举,特别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对闽台文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福建人迁台历史始于闽越时期。宋元时,有不少中国大陆的汉人入台,明末至清中叶,更是数量大增。移民台湾的以漳泉人为主,他们先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带登陆,再由南至北,遍及全岛,落地生根。台湾有千余姓氏,由福建移民入台带去的有500多个。台湾很多地方都以闽南语发音的"厝""仑""坑""寮"来命名。闽台两地同宗同祖者,共编族谱、齐修祠堂,或台湾人来闽寻根,往来十分密切,闽台同胞的宗亲观念成为促进闽台交流和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15.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康熙二年中北直隶解元,原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故被革职,并险些丧命。后虽遇赦,但“永不叙用”。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乱,朝廷派和硕康亲王杰书率师讨伐,姚启圣捐资募兵到亲王军前请求效力.后来屡建奇功,受到亲王的器重。康熙十五年因功被擢升为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为福建总督,官至福建总督、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姚启圣在平定台湾,治理福建等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关注姚启圣打击残存的郑氏势力,与施琅一起统一台湾等方面的活动.而疏于对姚启圣与福建的开海、复界的研究。本文拟就此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戏剧艺术品种,绝大部分都是从福建民间传去的。由于地域方言、民情风俗、欣赏习惯、审美情趣等关系,致使不少戏剧剧种在台湾流行中,产生与福建不同的种种别称。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传统建筑虽以木构造为主,但仍必须与砖、石及灰泥互相配合,台湾最早的明代台南孔庙与武庙皆为硬山式构造,山墙全以砖石砌成。清代台湾的砖多来自福建与广东,石材则多利用压舱石,即从大陆航行台湾海峡时稳定船身之石材。清代台湾寺庙多喜用石柱、石窗,包括石雕蟠龙柱及螭龙石窗。庙宇的门面从地面垒石板至门楣的高度,石板以类似木结构的榫卯结合,构造精巧。至1860年,因开放通商口岸,洋式建筑随着外商及传教士进入台湾,一  相似文献   

18.
台湾历史上是一个移民社会,据1926年日据时期的调查,全台湾375万汉人中有311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福建人中,漳泉府籍共约300万人,占闽省籍人的91%台湾为什么会形成以闽南人为主的社会,这还得从17-18世纪闽南人大量移民台湾说起。  相似文献   

19.
据古籍《周礼》记载,福建古为“七闽”地,泛指当时生活于福建及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部族。后世遂多以“七闽”代称福建。北宋雍熙二年(985年).福建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自后至清,福建行政区划几经变动,但大部分时间均保持八府建制,因而又有“八闽”之别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建增设台湾府,史称“九闽”。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福建有十府.故又称“十闽”。  相似文献   

20.
《广西通志·烟草志》的篇目是在参考了《上海烟草志》、《福建烟草志》、《云南省烟草志》等专业志,并在《中国烟草通志·广西资料长篇》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它吸取了已出版烟草志在篇目设计上的教训,如三级结构难以容纳客观性内容、附录设置不遵体例、标题重复、门类划分不细、一些事项未能事以类从等.《广西通志·烟草志》的篇目构架了烟草业发展的诸个环节,自上而下逐级涵盖,并在认真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突出了志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