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有特殊性格、富于传奇色彩的我军高级将领许世友,于l937年在延安曾被囚禁受审,并判刑。关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作者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写出了《许世友延安囚禁受审始末》一文,清晰生动地记述了许世友将军在延安被囚禁的那段历史以及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
1937年3月中旬,在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开展了揭批、清算张国焘逃跑主义错误路线的斗争。批斗大会上,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的许世友率先站出来进行反驳:“张国焘有错误,但怎么能说是逃跑主义呢?中央红军不是也从中央苏区撤出来了吗?如果说逃跑,应该说都是逃跑。”于是他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一气之下,许世友秘密策划串联原红四方面军的军、师、团级干部30余人,准备逃出延安去川北找自己的部下刘学才打游击,重新开拓一块根据地来给中央看看,让他们知道原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到底是不是革命的。  相似文献   

3.
1937年3月中旬,在红军大学 (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开展了揭批、清算张国焘逃跑主义错误路线的斗争。批斗大会上,曾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的许世友率先站出来进行反驳:“张国焘有错误,但怎么能说是逃跑主义呢?中央红军不是也从中央苏区撤出来了吗?如果说逃跑,应该说都是逃跑。”于是他被扣  相似文献   

4.
正1938年,艾思奇在延安撰写了《抗战文艺的动向》(以下简称"《抗》")一文,总结了1937年全面抗战以来文艺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对今后文艺的发展趋向作出了展望。该文是抗日战争时期文艺界有关"民族形式"问题讨论最早的文献之一。2006年,由艾思奇著作编委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艾思奇全书》,"比较严格地按照发表或写作的时间顺序"①进行编排,《抗》文被收录在其中第2卷。但是,笔者近期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收录在《艾思奇全书》  相似文献   

5.
祝彦 《百年潮》2003,(11):19-22
1937年11月14日,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正副团长的王明、康生回到国内。29日到达延安,受到张闻天、毛泽东等在延安的几乎所有领导的欢迎。王明回国不久就指责中共中央“过去忽视托派危险”,“对托派实质认识不够”,“托派是军事侦探的组织,主要是两面派的办法,运私货的办法,……我们要特别注意。”后来王明还在其《中共五十年》中说:“1937年底,在我回到延安之后,便得知毛泽东已和陈独秀的代表罗  相似文献   

6.
蒋耘 《民国档案》2012,(3):15-19
土地银行是指主要经营土地存贷及与土地有关的长期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1935年11月,在国民党五全大会上,萧铮等24人联名提出"积极推行本党土地政策案",周伯敏等27人提出"设立土地银行流通金融复兴经济案",两案均就设立土地银行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作出阐述。会后,财政部整理地方捐税委员会和赋税司、钱币司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认为设立中央土地银行"确为目前急要之图"。1937年5月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召开第43次会议,议决通过《修正土地法原则》等议案;同年6月25日,立法院第109次院会通过《修正土地法原则》等法规。以下所选文件集中反映了讨论《修正土地法原则》及对于设立土地银行的推进情况。  相似文献   

7.
慕安 《纵横》2005,(12)
具有特殊性格、富于传奇色彩的许世友,当年在延安曾被囚禁受审过。关于这段史实,说法很多,真情到底如何?曾经在许世友身边工作过十几年的李永春说出了秘密。李老多次聆听许将军对自己在延安被囚禁那段历史的回忆,对许世友在延安被囚禁的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前线吃紧,张国焘却寻欢作乐,从此,张国焘在许世友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1932年秋,许世友任红4方面军第12师34团团长,后相继担任红9军副军长兼红25师师长、红4方面军骑兵司令员。许世友能打仗,特别能打大仗恶仗,作为红4方面军总负责人之一的张国焘对许世友十分赏识和偏爱。一般的红军…  相似文献   

8.
文史博览     
《纵横》2006,(1)
杜聿明旁听两案审判文强1980年11月20日上午,忽然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旁听组的通知,邀请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杜聿明、郑庭笈、文强、沈醉、杨伯涛、董益三、李以劻等7人为代表,于当日午后3时到历史博物馆礼堂旁听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大会。我们如时到达,坐在我们前面的,便有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等人。我们眼看到林、江集团的10个人一个个押到被告席上,公审大会显得庄严肃穆。旁听公审的次日,我在全国政协礼堂邂逅杜聿明,我问他对于昨日参加旁听公审大会的观感如何。他说:“我曾经对你谈过,对‘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摸底…  相似文献   

9.
谁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长期以来,许多学术著作都说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弗兰克·提尔蔓·德丁(FrankTillmanDurdin,又译杜丁、都亭、窦奠安等)。因为他在这份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国第一大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报道《所有俘虏均遭屠杀》,震惊了世界。但经仔细检阅与研究,德丁发表此文是在1937年12月18日,由于时差,以中国时间计,已是1937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10.
一、从延安到太原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了,接着,为时不久,日军正式占领了北平.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党中央公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8月20日,红军总指挥部宣布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相似文献   

11.
《神州》2006,(12)
《上将许世友》开播仪式2006年12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天下午3点,电视连续剧《上将许世友》的出品单位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北京懋伯兰文化传播公司、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中国唱片总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举行了隆重的首播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  相似文献   

12.
张星星 《百年潮》2007,(5):28-32
1937年6月21日傍晚,一辆美制道奇吉普车颠簸着驶进陕北的延安城,车上走下5位风尘仆仆的外国人。他们是:美国《太平洋事务》杂志主编欧文·拉铁摩尔,美国外交政策协会远东问题专家托马斯·阿瑟·毕森,美国《美亚》杂志主编菲利普·贾菲和夫人艾格尼斯·贾菲,还有瑞典籍汽车技师埃菲·希尔。这一行人在延安逗留了3天,先后会见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和汽车学校等单位,并在朱德主持的红军指战员大会上发表了演讲。由于此行的3位主要人物——拉铁摩尔、毕森和贾菲都是《美亚》杂志编辑部的成员,因此他们此次延安之行的临时组合,被人们称为“《美亚》小组”。  相似文献   

13.
冯晓蔚 《文史月刊》2006,(10):48-50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与郭沫若这两位以革命救国为己任的战斗者,在大革命的高潮中相识、相知,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枪和笔并肩作战。在1944年4月19日延安高级干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文件,印发全党同志学习,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友  相似文献   

14.
慕安 《文史月刊》2006,(2):27-29
具有特殊性格、富于传奇色彩的我军高级将领许世友,当年在延安曾被囚禁受审过。关于这段史实,说法很大,真情到底如何?曾经在许世友身边工作过十几年的李永春说出了秘密。李老多次听许将军讲述自己在延安被囚禁的那段历史,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神州》2008,(6):106-112
王定国同志1913年2月4日生于四川省营山县新店安化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积极组织秘密农会,开展地下党的交通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迎接红四方面军许世友部进驻营山.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妇女独立营营长。1935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随红西路军过黄河西征。1937年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9月与谢觉哉同志结婚。1940年3月由兰州回到延安.先后任边区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行政秘书,延安市妇联主任。1948年8  相似文献   

16.
吴江 《江淮文史》2008,(2):169-176
“文革”中的1973年12月21日,在处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过程中,毛泽东召集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40多位高级将领谈话。其间,他对许世友讲了许多话,广涉文史,还关联现实政治的重大问题,近来引起学者重视。陈晋先生曾著文《从毛泽东让许世友读〈红楼梦〉说起》(简称《说起》,见《党的文献》2005年第4期),认为毛泽东让许世友读《红楼梦》,“有事关现实的考虑”,希望将帅们“要有政治头脑,大事不糊涂”。我赞同陈先生的卓识。不过,到底事关何种现实政治.又是怎么通过文史典故投射到现实政治中的,似仍有未尽之处。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延安的文化艺术曾经繁荣一时。其表现之一,就是各色文艺社团组织活跃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之中,为延安抗战文艺的繁荣、自由创作的开展、艺术水准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整风和《讲话》之后,原有的文艺社团组织,大部分消失了。《讲话》前延安文艺社团的状况从1937年到1948年,整个延安时期,延安共存在过至少75个文艺社团单位,分为综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艺术教育7大类。整风之前  相似文献   

18.
谁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长期以来,许多学术著作都说是美国《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的记者弗兰克·提尔蔓·德丁(Frank Tillman Durdin,1907-?,又译杜丁、都亭、窦奠安等)。因为他在这份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国第一大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报道《所有俘虏均遭屠杀》,震惊了世界。但经仔细检阅与研究,德丁发表此文是在1937年12月18日,因时差的原因,以中国时间计,已是1937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19.
张军锋 《百年潮》2022,(10):28-39
<正>2002年,在拍摄文献纪录片《晴朗的天》期间,笔者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30多位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与会者和知情人,本文根据访谈影像整理而成,内容经受访人审阅同意。《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过程回顾(黎辛,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问:文艺座谈会开会期间副刊发过一些报道吗?答:没有发任何报道。文艺座谈会开幕,《解放日报》没有发消息,闭幕也没有发消息。对这个会议毛主席非常慎重。  相似文献   

20.
陈云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全党享有崇高的声誉。从1937年底到1945年9月,他在延安工作、生活近八年。在难忘的延安岁月中,陈云先后主持中央组织部与西北财经办事处的工作,为党的建设与财经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央组织部要面向全国1937年11月29日,陈云从新疆到达延安。他是搭乘运送王明、康生回国的苏联飞机抵达延安的。在简陋的机场上,召开了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