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生员作为功名持有者和特权群体,在面对"凌辱斯文"的责罚时,往往以罢考作为回应手段,共同进退,而在地方社会中,官员也尽量避免招惹这一同质性群体,但"凌辱斯文"之事却依然时有发生。朝廷对生员群体罢考行为的惩处,经历了"严宽之变",这是伴随着18、19世纪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变化而发生的转变。在朝廷语境变化背景下,19世纪士人对于士子群体罢考行为,不再噤若寒蝉,而是敢于发声,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因此,可以说在朝廷的主导下,19世纪统治阶层完成了对生员群体的主动"让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科举入仕、廪贡出学、纳马纳粟入监以及荐举与保举四个方面,对明代生员层的仕进之途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作者认为,明代生员层仕进之途(正路)相当狭窄,于是绝大部分生员只好流向社会,走一条“叉路”。  相似文献   

3.
箕子“八条之教”的研究张博泉"八条之教",《水经注》谓"约以八法",是箕子适朝鲜(地在辽西)之后所制作的法律条规。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及李贤注《后汉书》引《音义》,俱谓"八条不具见"。后人之研究对此从无异议,因此据以认为:八条存于世者,只有禁杀、...  相似文献   

4.
生员进学年龄的大小与科举制度运作、朝廷文教政策、传统教育风习及当地社会文化区域概貌等密切关联。目前学界对清代生员的进学年龄虽有估算,认为平均年龄在24岁,但存在取样偏少,局限特定时段、单一地域等问题。以近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所收清人年谱为依据,统计分析其中277位有确切记载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子考取生员时的年龄,得到平均为19.72(虚)岁的结果。生员进学年龄比之前估算的要低得多,提示清代科举人口的数量应重新计算,也为今人对旧时中国教育普及程度的重新认识提供了重要旁证。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卫灵公卒,其子蒯聩出亡国外,国人立蒯聩之子辄。孔子以为蒯聩之亡非其罪仍应立,不能以辄代,于是儒家“正名”之议以起。按:有子立孙,悖于“父死子继”之成规。许世子止之不尝药而父死、《春秋》以为讥,则近于诛心。夫父有病,子无病,药石之灵讵能相同,以不尝药讥子,天下宁有是理耶?故后世议儒家持论过刻,不近情。此其一例,吾无间言。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中国社会制度根植于家庭而不是个人,为维护家庭,儒家思想坚持以孝为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家庭存在、家族和谐、社会安宁以及中国文化的保持全依赖于对孝的正确遵守。在《孝经》里,我们读到:“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关于怎样行孝,《孝经》  相似文献   

7.
柏桦  李静 《史学集刊》2023,(1):58-68
曾经在地方及朝廷为官20多年的吕坤,在上万历帝的《忧危疏》中提到社会存在无聊、无行、邪说、不轨等四种“幸乱之民”,其是国家治理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治理国家的朝廷与官府首务就是安民,重民生而使家给人足,恤茕独以安养鳏寡孤独,劝学艺以期穷民得以为生,建仓储谷以备水旱蝗灾,行保甲以除盗贼,立乡约以去淫邪,禁奢靡而崇节俭,这是安民之道。欲使民安其生,乐享太平,治理国家的朝廷与官府必须要正视“幸乱之民”的存在,想方设法予以控制。明王朝扶植乾坤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奖善除恶,使“幸乱之民”不能危害社会秩序。“幸乱之民”是客观存在的,朝廷方针政策的变化,以及各级官府所采取的策略,不仅关系到对“幸乱之民”的管控,而且关系到对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召诰》一篇文字 ,一向被“尚书学”界认为是研究殷周之际政治制度嬗变的重要文献。我们只要看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就已经揭示得再明白不过 :“此篇乃召公之言 ,而史佚书之以诰天下 ,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 ,胥在于此。”① 照王氏本文的研究 ,这里还可以了解到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 ,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 ,一曰立子立嫡制 ,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特如商之继统法 ,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 ,无弟然后传子。……舍弟传子之法 ,实自周始。……自是以后 ,子继之法 ,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② 这大体上可以…  相似文献   

9.
<正>麑子:知汝今年已十岁,有知识,读古人书,当晓其道理。如人之邪正,事之可否,皆须问先生,略识大意。至于事亲当孝,事君当忠,事长当顺,处友当信,接人待物当诚敬有礼,此不待问而知也。麚子、麖子尚少,当步步友爱教之。先生必尊敬事之,不可一毫疏慢,言动起居皆须以礼,不可一刻造次。闻小儿辈谈俚语鄙事,则正色待之。见尊长,则肃然起立;遇官人下顾著青袍,面之皆  相似文献   

10.
<正>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启蒙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对子女的影响深刻而具体,为孩子今后接受学校教育、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父亲,我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在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感受分享给大家。一、教会孩子先做人、后成才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教育下一代,立德树人是根本。“子不教,父之过”,从孩子牙牙学语、  相似文献   

11.
杨明照先生《抱朴子外篇校笺·嘉遯》:"草土,鄙夷之辞。""‘粪土’与此文之‘草土’,字虽有异,含义固不殊也。"庞月光先生《抱朴子外篇全译·嘉遯》注释:"草土,犹言粪土,鄙夷轻贱之辞也。"译文:"将宝玉绫罗视如粪土。"按,两位先生所言,皆与"玉帛""草土"内涵无涉。"玉帛"乃朝廷礼聘之物,"草土"乃居亲丧所用之物。"草土"指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句谓:把朝廷用"玉帛"礼聘自己为高官这种喜庆事视为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的悲伤事。  相似文献   

12.
正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世称武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任丞相时,"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1]他逝世后,蜀汉百姓怀念他:"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2]二十九年后,蜀汉朝廷为其在沔阳立庙,此为  相似文献   

13.
陈子昂(667-702),字伯玉,四川射洪人。出身富家,任侠尚气,博览群书,尤善诗文。文明元年(684)进士,上《谏灵驾入京书》,武后奇其才,拜麟台正字。垂拱二年(686),从乔知之北征突厥,得胜还。多次上书言政,谏武后安人、爱民,勿宠酷吏滥杀茛善。武后称帝后,子昂随建安郡王武攸宜东征契丹,任参谋,言多切直,触攸宜怒,贬署军曹。因登蓟北楼,作《登幽州台歌》,感念壮志难酬,激发古今同慨之情。圣历元年(698)五月,上蜀川安危事三条,求朝廷“清官人”,安百姓。同年秋,以父病辞官归里,作《后史记》。纲目粗立,父病卒,子昂哀伤过度,“其书中废”。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富,又受武三恩指使,欲加害子昂。子昂纳钱二十万缗,仍被陷入狱,杖不能起。周长安二年(702),冤死狱中,年42岁。葬射洪独坐山。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志田 《清史研究》2002,4(1):48-61
在西方传教士看来,义和团这一“神拳”在思想观念上是基督教的竞争对手;而对那时多数中国士人而言,基督教和神拳大致都属于“子不语”的“怪力乱神”范畴,其社会分野是接近的。朝廷对“神拳”的借重提示着其对中学之上层正统的失望,故走向基层,在中国传统中的异端方面寻求救亡图存的力量,但却因此产生朝廷不可恃的结论。清廷启用怪力乱神的举措实际上促成了异端的上升,本处边缘的“子不语”因素得到更多的关注,士人认知中的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各种怪力乱神的“猖獗”。在尊西崇新的大趋势下,当中国文化在整体思想言说中日益边缘化的同时,原来的异端却以一种诡论性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正统。  相似文献   

15.
正"丁忧"也叫"丁艰",是古代官员享受的一种政治待遇:官员的父母去世后,该官员必须向朝廷递交离职申请,回到老家为父母守孝三年,这种行为古代称为"丁忧"。《尔雅》载:"丁,当也。"也即"遭逢、遇到"的意思,《尚书·说命上》中也有"忧,居丧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孟子微》是康有为发明《孟子》“微言大义”之作。康有为认为,《春秋》乃孔子大义微言之所在,孔道之微,当于《春秋》求之;《孟子》乃传《春秋》之作,《孟子》之微,当亦于《春秋》求之;《春秋》乃孔子立教改制之书,《孟子》以儒为教,以孔子为教主,其三世三统之变、进化维新之义以及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春秋》一脉相承;《孟子》传孔子《春秋》之学,得孔道之本,孟子之学应出自有子,而非曾子。《春秋》在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孟子》之“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一、商周至上神的演变:从帝到天帝同一性王国维认为商周之际发生过一次巨变:"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  相似文献   

18.
赤水河两岸的川黔两省邻境地带,在明朝时属于四3;1永宁宣抚司辖地,宣抚使着氏乃彝族扯勒部的后在。明洪武中期宣抚使奢阿聂车,妻奢苏袭职。她重视儒学教化,曾向朝廷上言:“欲化顽俗,须修文教。请生皆秀僚,朝廷所设训导官,言语不通,难以教诲。岸生李球,文品兼优,并指夷语,乞即接为训导官,庶有实济”。奢苏是在明初就向朝廷正式提出要进行“双语教学”的肇始者,朝廷采纳她的建议,下诏从之。奢苏又广立义学,重视教育。当时的赤水河两岸人文颇盛,如赤水陈迪,天颁了五进士,朱谦,天须甲申进土,皆历官御史,有直声。永宁宣抚…  相似文献   

19.
吴氏三兄妹     
吴保初为清广东水师提督安徽庐江人吴长庆次子,以名公巨卿之子而能胸怀大志,卓尔不群,诗有声,与湖北巡抚湖南浏阳人谭继洵之子嗣同、湖南巡抚江西义宁人陈宝箴之子三立、福建巡抚广东丰顺人丁日昌之子惠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  相似文献   

20.
杨金萍  臧守虎 《文献》2005,(1):232-237
我国有悠久的养老敬老的历史,《汉书·武帝纪》曰:"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汉代崇老之风极盛,倡行"以孝治天下",汉画像石中有许多养老行孝图,反映了汉及汉以前孝行教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