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台家族社会与民间信仰彭文宇闽台关系源远流长,福建先民不但率先入台开拓建业,而且最早把大陆传统文化传播到台湾去。近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渐趋缓和,两地人民交往日益频繁,有关闽台关系史问题引起两岸学者的重视。本文拟从家族社会的角度,探讨福建家族与台湾家族间...  相似文献   

2.
台湾历史上是一个移民社会,据1926年日据时期的调查,全台湾375万汉人中有311万人祖籍为福建,约占83%。福建人中,漳泉府籍共约300万人,占闽省籍人的91%台湾为什么会形成以闽南人为主的社会,这还得从17-18世纪闽南人大量移民台湾说起。  相似文献   

3.
台湾一向以土地沃饶、物产丰阜称,每年有大量米谷输入福建漳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台湾被誉为内地粮仓。台湾米谷对福建的输出就其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兵眷米谷、平粜米谷、商贩米谷、走私米谷等几类。本试以兵眷米谷对福建的运输(通称台运)为例,分析台运对闽台两地民生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以来,特别是康熙二十二年清朝统一台湾之后,闽粤两省的百姓纷纷移居台湾。随着两省百姓的入台,闽粤民间的神权也传入台湾。移民入台后,一般以乡籍而类聚,同籍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群体。这种地缘群体一般都奉把祖籍地的乡土神为守护神。当时信仰的大致情况是:泉州府移民车广泽尊王,漳州府移民奉开漳圣王,汀州府移民奉定光佛,广东移民奉三山国王。因泉州府移民最多,其守护神信仰也最复杂,各县移民又有各自的守护神,安溪县移民奉清水祖师,永春、德化的移民奉法兰公,同安县移民奉保生大帝,惠安县…  相似文献   

5.
闽台往来首先是人民往来,闽人或单身渡台耕作,或携眷赴台定居;单身赴台的,一般在开春后渡台,耕作一年,于年终返乡过年。其次是兵员往来。清代驻台防兵都由福建派遣,三年一轮换。再次是物产互通有无。台湾的米谷内运,供福建兵粮之不足;福建的木材、陶器、纺织品、烟、纸等运台,供台民日用之所需。又次是军用物资、台饷运送及公文函件邮递往还。这些都促使福州与台湾航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闽台关系源远流长,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经过对诸多历史资料考证后,笔者认为,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的四百多年间,福建对台湾烟草经济的发展影响至深。主要表现在:台湾烟草源于福建,台湾烟草业的发展得益于福建人指导,台湾烟丝长期依赖福建供给。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就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大陆人稠地少,为生活所迫的大陆东南沿海人民,冲破千难万险入垦台湾,使台湾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从清政府的禁渡政策、台湾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清朝时期不利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诸多因素,以从侧面来反映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艰辛与困苦和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8.
陈萍 《福建史志》2008,(4):40-42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语言相同,习俗相近,骨肉相亲。虽然一条海峡将台湾岛与祖国大陆隔开,但从文化层面上来讲,自古以来闽台就是同宗同祖、同根同源,存在不可分隔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三国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之利”,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宜洲”,学者一般认为,夷洲即现在的台湾:元代福建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虽然改建行省。仍称福建台湾省。本文拟从闽台两地有关崇蛇习俗的角度探讨闽台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福建与台湾两地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交往,但是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唐中叶以后,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台湾的交流逐渐密切起来。到了宋元时期,福建人民移居澎湖,从事开发,由此以澎湖为桥梁,闽台两地各种形式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从而揭开了闽台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明清鼎革之际,儒学大规模入台,台湾教育就此兴盛,奠定文风昌盛的基础。陈逊言入台,在大龙峒发家、助学,影响了其子陈维英的人生道路。陈维英刻苦攻读,博取功名,入闽为教谕,为台湾贡士入闽教谕第一人。回台后,陈维英倾力兴学,以福建书院教育为蓝本,执掌仰山、学海两书院,教谕台岛子弟,培养人才无数,名垂青史,入祀台北孔庙。  相似文献   

11.
闽台历史渊源深远,关系密切。长期以来,福建各界对台湾予以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开罗会议宣告将台湾归还中国后,福建省临时参议会和省参议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台湾和闽台关系的议案,受到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与吸纳,并体现在收复台湾和闽台经济交流的政策措施中,对台湾接收和闽台战后重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细珠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2):159-172+216-217
乾隆末年台湾林爽文事件爆发,清朝认识到百余年来对台湾的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惩官抚民的措施,并逐步调整理台政策,如改御史巡台制度为福建军政大员巡台制度、改革官制、整顿班兵、改建城池、增开两岸对渡正口与开放移民携眷、清查“番界”以强化汉“番”隔离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台湾治理与开发的进程,从而进一步证明所谓清朝前期“消极治台”之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游小珺  韦素琼 《人文地理》2012,27(5):110-114
福建作为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备受瞩目。闽台隔海相望,在气候、地形等自然背景和经济、文化等人文背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台湾工业化过程的发展政策和经验能够为福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类比物体动能,对不同工业化时期的闽台经济、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动能进行测算比较,并结合闽台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福建经济发展动能起点高、增长快。(2)目前福建第二产业明显领先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快。(3)闽台在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且当前重点行业具有一定互补性。福建可利用闽台区域条件互补优势,借鉴台湾发展政策,制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4.
李细珠 《安徽史学》2016,(2):137-143
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不是孤立的台湾海防,至少涉及如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台湾海防与中国东南海防的关系,从台湾在东南海疆的位置,考察台湾对东南海防的战略意义;二是台湾海防与福建海防的关系,从闽台行政与地缘关系,考察闽台战略防御的相关性;三是海防与陆防的关系,从台湾防务的布局与内部结构,考察台海防御的整体性效用。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是在日本和西方列强武力侵略的刺激下,立足台湾及台海地区,关照中国东南海疆,应对外敌入侵的积极防御观。  相似文献   

15.
台湾移民的特点和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同广东、福建一样,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在台湾的2100万居民中,一半的人有海外关系,1/5的人有亲戚长期居住在海外。自五十年代以来,从台湾移民外国并定居者,官方的统计是78.8万人,民间的统计则在百万人以上,这还不包括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①日本、美国、巴西、澳大利亚、英国、南非,全球五大洲,到处都有台湾人。四十多年来,台湾的对外移民大军,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知识分子。五十年代,一些台湾人羡慕美国文化发达、科学先进,开始到美国留学深造。六七十年代,又有更多的台湾人出于对台湾前途和自身利益的考…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编好《福建茶志》是打造福建文化名片的重大工程。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应与开展系列配套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优秀历史文化的社会影响。编纂整理大型文献《闽台历代方志集成》,对深化闽台文化融合、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方志委在全国率先与台湾有关组织联合编纂志书《妈祖文化志》,这是一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探索与深化。  相似文献   

17.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据统计。居台的闽籍台胞达80%以上。移民到台后,他们把祖地的先进生产技术、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传人台湾,也把祖家的筑建祠堂、编修族谱、接续昭穆、祭祀祖先等家族文化移植台湾.形成闽台家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论闽台文化传统的共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属于福建行政区域管辖。宋赵汝适《诸番记》载:宋时,澎湖台湾就“隶福建路泉州府晋江县”。元代,中央政府在澎湖置巡检司,届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因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与福建分治,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士子仍要来福州参加乡试。台湾宝岛,主要是靠闽人开发的,宋元时代就有闽人去台,明末郑成功以后,大批闽人开发台湾。自清  相似文献   

19.
17-18世纪是闽南人海外移民的高潮时期,也是台湾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台湾移民以闽南人为主,可说是闽南社会在海峡对岸的延伸.推动闽南人移民海外的内因是明中叶以来的人口压力,而16世纪中叶欧人东来以后带动的商贸和东亚、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开发使对中国商贩和劳力的需求大增,则是吸引闽南移民的拉力.在整个17-18世纪,始终存在着华人海上商贸和海外移民的互动.闽南人冒险、重商的人文精神,则是使这种推力与拉力作用得以实现的主观原因.17世纪20年代以来,由泉籍郑氏集团主导的海外华商网络和台湾开发则是台湾泉籍人多于漳籍人和泉籍人主导台湾商贸的主要原因,这与17-18世纪海外华商网络和华人社会以闽南人为主、闽南籍者又以泉府人居多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行为与环境变化:清前期台湾野生鹿消失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鹿曾经是台湾数量最庞大的野生动物群之一。明末以来,随着台湾贸易交流的活跃,鹿成为大宗出口商品,土著居民由原先捕鹿作为民生用品逐渐发展至为市场服务;清前期大陆移民入台的农业垦殖又破坏了鹿原有的生态环境。人类经济行为引发的环境变化,最终导致了野生鹿在台湾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