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人迁台历史始于闽越时期。宋元时,有不少中国大陆的汉人入台,明末至清中叶,更是数量大增。移民台湾的以漳泉人为主,他们先在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地带登陆,再由南至北,遍及全岛,落地生根。台湾有千余姓氏,由福建移民入台带去的有500多个。台湾很多地方都以闽南语发音的"厝""仑""坑""寮"来命名。闽台两地同宗同祖者,共编族谱、齐修祠堂,或台湾人来闽寻根,往来十分密切,闽台同胞的宗亲观念成为促进闽台交流和联系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去年年底访华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宣布:日方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不支持"入联公投"之时.外界发现.福田的对华外交.与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的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福田说"日中关系的春天已经来到"日本《朝日新闻》更是兴奋地说:"日中关系正在飞跃!"  相似文献   

3.
“台湾啤酒”的历史已近百年,同宗同源的酒文化,“台啤”终于来到了大陆。新的机遇和挑战,“台湾啤酒”要做出所有中国人都爱喝的啤酒。  相似文献   

4.
冯兵 《贵阳文史》2006,(5):38-39
贵阳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贵州启新包装有限公司、贵阳启新茶艺天地茶艺馆董事长魏启民先生,祖籍贵阳,此前在台湾一直从事茶产品的包装。上世纪80年代回贵阳探亲时,四处考察发现大陆特别是贵州茶产品包装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便迁厂贵阳,他一开始只卖台湾茶,后来对贵州茶实地考察后,发现贵州茶比外地的茶还要好。移师贵州经营逐渐走好1988年,魏启民先生来贵阳探亲时,发现贵州茶无论是口感,还是其它方面都比别的地方的茶好。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想法,把自己在台湾的茶产品包装工厂迁到贵州。1989年,他把在台湾的茶产品包装工厂迁到贵州,但…  相似文献   

5.
李祖基、林满红的两部书《近代台湾地方对外贸易》(以下简称《近代》)、《茶、糖、樟脑业与晚清台湾》(以下简称《茶》)在论述近代台湾对外贸易,尤以大宗出口的茶、糖、樟脑业的发展对近代台湾社会经济之影响存在不少观点相对立的论述,在笔者看来,两本书都是研究近代台湾外贸方面的力作,只是由于研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因而所观察的问题及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出入,从总体上说,后者并没有深入到近代台湾外贸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3)
正自品茶出现以来,茶与水的比例问题便被茶人们当作专门的学问来研究,量茶入器也由此成为煮茶、点茶及泡茶的重要环节,茶则便应运而生。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中期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也有了大幅提高,正是在这一时期,茶始征税,茶始有字,茶始成书。饮茶之风的盛行,也使得茶具的功用高度专业化。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记载:"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古钱鉴赏家蔡养吾先生,别署衡门,又号友云轩主,其所著《中国古钱讲话》,成书于25年前,该书宗旨是以平易浅近的方式介绍我国历代的古钱知识,以满足初入门者的求知欲望。首版问世后,即风行海内外钱坛,宝岛的钱币爱好者更是人手一册,无不以该书作为古钱入...  相似文献   

8.
马英九应该做好心理准备,"88洪灾"的"秋后算账"正升火待发台湾政治人物常言:"民意如流水。"意思是说民意的变动不居,变幻莫测。8月8日,一场莫拉克台风引发的超大豪雨,不仅重创了台湾南部地区,更是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就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大陆人稠地少,为生活所迫的大陆东南沿海人民,冲破千难万险入垦台湾,使台湾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从清政府的禁渡政策、台湾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清朝时期不利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诸多因素,以从侧面来反映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艰辛与困苦和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0.
秘密教门,通常指的是明代中后期逐渐兴起、以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救世为信仰的各种民间秘密宗教结社,简称"教门"。明代万历年间,闻香教(后改名为茶门教)在广泛的民间教派运动中产生。茶门教教内制度森严,所传经卷教义鲜明,传教范围亦很广泛。明末开始茶门教从北直隶向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扩展壮大,到了清代,辗转到安徽、江苏、湖北、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发展。由于涉及密谋造反,此教门于嘉庆年间被清廷剿灭。  相似文献   

11.
有关"天目"的含义在日本茶道界及陶瓷考古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其最初的含义与禅林茶礼传播东渡日本有关,是一种带有特殊佛教礼仪含义的茶道具的代名词。它传入日本的时间极有可能是14世纪上半期的前半段,是通过入元日僧从浙江天目山的寺院中,而且很有可能是与中峰明本有关的寺院或修行地被带回日本的。  相似文献   

12.
十年教师、十年法官、十年"立法委员",再到新党主席,她把人生锲入到台湾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中谢启大口述本刊记者何三畏整理谢启大女士原本是台湾草根,在始于二十多年前的社会变革中,她成长为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人物,把她的生命锲入了台湾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中。她认为台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正>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到遵义交流访问8月3日,台湾世界新闻传播协会特别助理李婷女士一行来到遵义交流访问,遵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钱世容、副主任黄蜀陵等做了热情接待。双方进行了愉快的交谈,期许为两地观光交流共同努力。遵义市旅发委主任钱世容介绍,遵义因"遵义会议"而举世闻名,因出产国酒茅台而家喻户晓,除此之外更拥有美轮美奂的丹霞地貌、犹如仙境的茶海与气势恢宏的  相似文献   

14.
"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赴台与日本交涉并办理台湾防务事宜。沈葆桢东渡后,深感台防空虚;随后,李鸿章急调唐定奎所部淮军武毅铭军十三营入台巩固台防。中日《台事专条》签订后,日本按约撤军。沈葆桢巡台期间,审时度势地提出"开山抚番",唐定奎又率淮军协助其安抚番社。在台湾期间,淮军招抚狮头诸番社,宣威怀德,力行教化,为"开山抚番"各项事宜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亦为清政府在台湾保卫主权、巩固治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台湾意识"本是台湾民众认同乡土的"地方意识"。日据时期,"台湾意识"蜕变成"国族认同",其本质上仍是"中国意识",如不少台湾的知识分子借助台湾史著述表达了对"故国"的追思。"二二八"事件后,围绕是否认同"中国意识",台湾内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与台湾史叙述。"解严"前后,政治的变动促使"台湾意识"出现异化,导致战后岛内"去殖民化""去省籍化"的台湾史研究路径被抛弃。部分台湾史学者企图使台湾史研究脱离中国史脉络,重新建构以"台湾人"为主体的"台独史观",使之成为推动"台独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供养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的法门寺珍宝群中,由唐僖宗皇帝供养的系列茶具尤为引人注目,探讨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缘源关系也就更有必要了。关于茶的醒脑功能,茶禅一味,以茶辨理的论说比较普遍,记载茶史的诗歌不在少数,本文想探讨的,主要是佛教典籍中的茶供养。一唐代僧人饮茶之风炽盛。唐代日本僧人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于僧人饮茶情况记载颇多。  相似文献   

17.
悦读     
《旅游》2012,(7):96
《台湾味道》作者:焦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内容简介:最能代表台湾特色的,莫非风味小吃。台湾特色饮食以小吃为大宗,小吃大抵以寺庙为中心而发展。先民离乡背井来台,自然需要到寺庙拜拜祈福,人潮渐多,香火渐旺,庙埕乃成为市集,庙前小吃经历代相传,蒂固为人心依赖的老滋味,炉火旺盛。《台湾味道》所记录的,不仅是四十余道台湾本地菜的味道和特色,更是其背后的历史往事、多元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属于台湾人的独特情感体验。用数十种食物来描写台湾的"味道",这就决定了其必须  相似文献   

18.
满城茉莉香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0):50-55
<正>冰心先生曾在她的文章《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茶》中写道:"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它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花茶的品种很多,有茉莉、玉兰、珠兰、玫瑰、玳玳等,而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茉莉花茶,因为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生于福州的冰心先生,从小便在茉莉花茶的香氛熏陶中,感受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悠久的茉莉花种植与茉莉花茶制  相似文献   

19.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备茶图”壁画为例,通过对其内涵的分析,对墓葬中“备茶图”出现的社会背景、早期发展脉络、后期的变化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清人对台湾地位的认知经历了复杂的变迁。晚清之前,清人思考台湾问题的出发点在于"靖边患",这不仅反映在康熙用兵台湾的战和决策中,而且反映在清政府的治台之策上。但康熙用兵台湾的客观结果却是清朝收复了台湾、实现了统一,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日见彰显。晚清以降,随着外患的进逼,清人对台湾地位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在日本侵台事件的刺激下,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的认知成为时人的共识。与之相应,清政府的治台之策也由此前的"番界"政策转变为"开山抚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