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与蚊子     
正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对蚊子是口诛笔伐。庄子不堪蚊子叮咬,曾痛苦地说:"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欧阳修视蚊子为仇寇,作《憎蚊》《和圣俞聚蚊》诗。晋代文学家傅选写过一篇讨伐蚊子的檄文……如何对付蚊子,各种方法也层出不穷,最常用的是用艾草燃烧驱蚊。宋代诗人陆游诗:"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丰子恺有幅漫画《打蚊烟》,一  相似文献   

2.
人蚊大战     
正骄阳似火的夏天来了,蚊子也多了,我们家也不例外。我、爸爸、妈妈组成了一支"灭蚊小队",从此,一场人蚊大战拉开了序幕。"灭蚊小队"中火眼金睛、善于观察的是我,我负责找蚊子;小心翼翼、眼疾手快的是爸爸,他负责打蚊子;妈妈负责指挥和帮忙。第一轮战斗开始。我在客厅发现了一只蚊子,  相似文献   

3.
何达兴 《风景名胜》2009,(11):112-113
站在茶辽岭脚,眺望临海著名古胜景——茶辽岭。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乡间文人给这个小山村留下的赞美诗句:倚云茅屋绕清涟,如画青山半是田。淑气暖蒸千树锦,野禽啼破一川烟……  相似文献   

4.
蚊子坐电梯     
《南京史志》2011,(12):22
我带儿子到同事小张家玩,小张住15楼,我和儿子坐电梯。进屋一会儿,儿子拍了个蚊子。小张不好意思地说":家里这么多蚊子,这蚊子飞这么高也不怕累。"儿子一本正经地说":叔叔,蚊子才不这么笨呢,它们是坐电梯上来的。"  相似文献   

5.
颜面之说     
《收藏家》2014,(9)
<正>陶渊明是战胜了一切牲畜的高贵的文人,所以才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样高傲的诗句,一切是非善恶与在他看来颇有"孝然独处,绝口不语,默隐以终,笑杀狐鼠"的澹然。还有林语堂这种人也有意思,朋友问他:"林语堂,你是谁?"林回答:"我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这种机锋,也让人"苦"笑不得。——节自本人文章《话颜面》  相似文献   

6.
一孔望山摩崖造像,雕于距古海州东五里,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市区南郊约五里的孔望山南崖峭壁上。这里自唐宋以来已为古代文人云集、欣赏古迹的胜地。在游人的题铭、诗句和方志等记载中,此摩崖造像,一直被误认为古冠裳的圣贤汉画像。明人在游摩崖石刻东侧约70米的"龙洞"时留有"观古圣贤遗像,来游此洞,三慨以书"的题铭。明末清初诗人阎尔梅过海  相似文献   

7.
一、红学史探索方兴未艾“红学”数春秋,二百年来多少事,说"梦"到如今!对这部震古烁今的古典小说《红楼梦》,有不少研究者秉笔作评语:或介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或誉为"登峰造极","隻立千古"之作;或赞称"天下古今,有一无二";而"传神文笔足千秋"之诗句,尤见精义概括.也有推崇作者曹雪芹"古今殆无可比".这部  相似文献   

8.
唱和行为不仅仅在同时代的文人之间进行,而且亦可由后代文人和答前代文人的作品来完成,这就称作“追和”,也是韩国古代文人与唐人文学交流的特殊方式。韩国古代文人透过追和中国前代文人,得以建立一种时空相异而情感交流的诗友关系,对韩国古代文人而言,追和唐人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学交流。本文拟以韩国古代文人对唐人的追和诗为对象,来探讨这些诗的概况、类型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我来到书桌边时,发现桌子上有一只蚊子。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了它们催命符,自以为佛祖之手盖了孙悟空不会留什么痕迹,结果还是剩了一滩分泌物——我的手上也沾了点血,不过自己的手上留下自己的血, 总不算罪过吧?但是,为了体面些,我还是得为这蚊尸唱唱弥撒,“歌功颂德,罗列错误”也是免不了的。  相似文献   

10.
<正>钱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历代诗歌中,有不少反映钱币与社会生活的诗篇,吟咏品赏这些诗句,别有一番情趣。"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计量单位为"朋"。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菁菁者我,在彼中陵。既见君子,赐我百朋"的诗句。《诗经》中《氓》诗这样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意是,笑嘻嘻的男子,抱布来换丝,其实不是换丝,而是向"我"求爱。  相似文献   

11.
波兰诗人辛波丝卡在《旅行挽歌》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全都是我的,但无一为我所有,无一为记忆所有,只有在注视时属于我。"辛波丝卡以此概括"我"与风景的关系:如果不能凝神于风景,风景对"我"而言就等同于虚无。台湾作家杨照有相似体验,他曾撰文介绍自己多年前的一次旅游经历:壮丽的美国大  相似文献   

12.
正"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是唐代僧人齐己的诗句。齐己曾拿这首诗来请教诗人郑谷。郑谷也不客气,毫不保留地表明自己的看法,说"数枝"不足以点明"早",不如改为"一枝"。齐己虚心接受了意见,称郑谷为"一字之师",有人便称郑谷为"郑一字"。柳永,北宋词人,表字景庄,原名三变。这"三变"二字也有一番来历。其渊源颇深,为旧时经典词语。《论语》载:"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子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11)
正以广东省博物馆藏文物组成的"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展",于金秋之际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该展展期为4个月,至明年2月底结束。此次展览包含了书法、绘画、玉器、砚台、瓷器、古琴、古籍等多种文物,可谓人文荟萃,精彩纷呈。本文意在解析大时代背景下明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艺术与生活。一、明代文人的涵义关于文人的定义,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历代都有不同的涵义。近代学者钱钟书认为:"所谓文人也者,照理应该指一切投稿、著书、写文章的人说。但是,在事实上,文人一个名词的应用只  相似文献   

14.
鞋匠考状元     
《中国土族》2002,(4):47
很早以前,有两个秀才要上京考试,雇了一个鞋匠当脚伕。 一路上,两个秀才不管见到什么,都要咬一阵文嚼一阵字。鞋匠听了感到非常新鲜,好奇地问:“你俩说的是啥话呀?”他俩得意地说:“这话是我们文人说的,你听不懂。”这一说,鞋匠也就注意上了他俩说的话。 他们来到一个村庄,看见路边的打谷场碌碡吱吱扭扭地滚着,俩秀才就把它叫做“磙子塄经。”鞋匠听后记在了心里。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21,(4)
正南北朝时梁朝诗人沈约有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旅游"一词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记录。及至唐代,"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开来。"旅游"与"旅行"不同,前者关乎览之对象,后者重在去之过程。"旅游"的重点在"游"上,游览是它的最终目的。中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旅游更多寓意,尤其从明代中期开始,伴随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旅游成为一种风潮,甚至是彰显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晚明以后,大众文化中的旅游之风开始蔓延,文人墨客在日记和游记中留下了新名词"游观"。  相似文献   

16.
正案例实录开学后不久的晨锻时间,旭旭、嘉嘉、晨晨等几个男孩子都在平衡上活动,旭旭在平衡木上单脚站立。嘉嘉看见了,一声不响开始学样,抬起脚有点摇晃,他马上放下脚,开始张开双手,单脚慢慢抬起,果然站稳了。晨晨看见了说:"我也会,瞧我的"他刚抬起脚身体就开始摇晃,嘴里喊起来:"啊……"马上从平衡木上掉了下来,他呵呵一笑:"没什么了不起的。"马上继续站上去,但又马上掉了下来。旭旭看到大家都在学他的样子,就说:"我还会这  相似文献   

17.
扇面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的重要形制,尤其兴盛于明清之际。扇面作为传统文人艺术载体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交往,这其中有文人之间的"以文会友",也有职业画家与文人之间的社交性艺术。本文将以山西省介休市博物馆收藏的《名家绘箑联珠》书画册页出发,梳理其中的内容,并探讨其中所反映的明末至清中期文人社会的社会交往与自我价值的强调。  相似文献   

18.
铜器辨伪浅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器辩伪是文物鉴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伪造古铜器始于宋代。宋王俅的《啸堂集古录》、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皆有古铜彝器辨伪说。但溯其源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赝鼎的传说。《韩非子·说林》中记载了赝鼎的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所以应该说,伪造古铜器始于春秋。铜器的仿古作伪始盛于宋代。准确地说,当时主要是仿制,是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士大夫阶层出于对古代青铜器的仰慕而大量仿造,是当时崇古好古复古之风的一种表现。元、明、清各代也均有仿制。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古玩业兴起,外国人纷纷来华  相似文献   

19.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唐代文人对当时的越窑非常推崇,“越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期,文人中不乏"怪人"、"狂人"、"疯子"、"癫子"一类人物。单学林中的文人"疯子"最著名的就有两个,一个是人称"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自称"辜疯子"的辜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