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望”甲骨文作下为一个人形,上面是一只眼睛,商承祚解释说“象人登高举目远瞩之意”①。“望祭”来源于“望”。由本义引申为“登高远望的祭祀”。《尚书.舜典》曰:“望于山川,于群神。”说明舜帝曾经在山上举行过“望”祭活动。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四考证“望”祭曰:“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兆各因其方,祭则设表位,合于一坛而祭之。”则是在坛上进行“望”祭。由于山上和坛上都处于高处,而登高必能望远,所以《广雅.释天》云:“望者,遥祭之名。”望祭的本义即是指登高遥望的祭祀活动。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见的同类词是“望祀”。《礼…  相似文献   

2.
汉代的“蟓螟之醋”具体仪式不详,宋代的醋神可能类似。《宋史.礼志六》记载“又有酣神之祀。庆历中上封事者言:‘螟蝗为害,乞内外并修祭醋。’礼院言:‘……历代书史,悉无祭酮仪式。欲准祭马步仪,坛在国城西北,差官就马坛致祭,称为醋神…。宋人饱受蝗虫困扰,於是查找史书祭祀酮神,并模仿“马步仪”制定相关仪式。由此也可知这两种祭祀的本质无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民间信仰自古以来就不为政府所承认,经常处于被官方压制、打击、甚至被禁止的境地.在古代,民间信仰被视为"淫祀",《礼记·曲礼》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1.那么何谓"非其所祭而祭之"?《汉书·郊祀志上》认为,天子以至庶人的祭祀,都有相应的典礼制度,不合典礼的各类祭祀,即为应当禁止的淫祀,所谓"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2.直至今日,民间信仰的处境虽有所改善,但仍然未被列入宗教法的保护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社会,官兵为国捐躯,朝廷多有抚恤之举,除恩赏丧葬银两外,对为国惨烈捐躯的将士,或于原籍、或于战殁地修建祠堂,列其牌位于祠内。地方祭祀以褒慰忠魂,以资观瞻。清代昭忠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修的。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后不久,即供奉祭祀阵亡旗籍重臣。顺治年间,清廷就在京师东交民巷台基厂修建祠寺,用以祭祀以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首的开国功臣。雍正二年(1724年),京师正式修建昭忠祠。至嘉庆、同治两朝,东北地区相继掀起了修建昭忠祠的浪潮。昭忠祠创修与春秋两季致祭所需银两是由专款拨发,祭祀活动由地方官主持,忠烈后裔参加。入祀人群早期以旗籍官兵为主,晚期则旗籍与民籍并存。清代东北昭忠祠的功效主要有三:修建使治所祭典完备,司土之官受益;春秋致祭活动有助于告慰亡灵,激励后继;入祀者的遴选为地方士绅参政提供了机遇。昭忠祠的修建与致祭中,出现了地方政府虚与委蛇、大批阵亡将士未能及时入祀、入祀者事迹失考、发展中失去了儒释道宗教势力之怙恃等弊政。  相似文献   

5.
商代人祭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前人的讨论,硕果累累,不乏精当之说,自不待言,唯于商代人祭对象问题,终未予论及。本文的旨趣所在,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兼论与此有关诸问题,以就教于方家。一、商代的人祭对象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根据卜辞的记述,参照文献,我们把商代的祭祀对象分作天、地、人神三类。下面据此分而述之。商代卜辞中所祀之天神,名目繁多,有至上神帝,气象神云、风、雨、雷电,天象神日、月、星辰等等。这也合于文献所述。胡厚宣先生对商代所祀之天神,作了极为详尽的考证。商人所祀天神,虽然名目繁多,但施以人祭的仅有风神和雨神,其他诸神皆  相似文献   

6.
重建礼拜寺记碑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录文:重建礼拜寺记碑额篆书二行重建礼拜寺记大元至正二年普公奉命统领中山府兵马,甫一禩,士卒驯习,百废俱举。时天下晏然,乃谓众曰:今有司建学以祀先圣,殚厥职知所尊也,吾独无所尊乎,吾回回人拜天,其事也,不知此地亦有吾属而知所以拜天者乎。左右对以:回回之人遍天下,而此地尤多,朝夕亦不废礼,但府第之兑隅,有古刹寺一座,堂宇止三间,名为礼拜寺,乃教众前夕 拜  相似文献   

7.
一、《周礼》以“实柴”释“”“燎”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下一段话:“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沈祭山林川泽。”①上文中的“以沈祭山林川泽”,郑玄注:“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顺其性...  相似文献   

8.
一問题的提出與學者的分析南宋後期,劉宰針對宋代信仰世界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問題擬了一份試題,其中一條就是关於神靈越界的:問水旱有禱,禮也。抑有可疑者,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境内者,故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楚昭亡國之餘,河非所祀,季氏旅泰山,孔子傷之。而今也五  相似文献   

9.
大河口墓地出土叔骨父簋铭文关乎西周宗法制度和祭祀制度,内容重要。大河口墓地出土铭文显示,霸国国君不称"侯",故叔骨父簋铭之"侯"应非霸国国君。叔骨父为侯之子(或弟),不能继统为君,须别立宗庙,故侯为叔骨父另立宗庙,此为叔骨父簋铭文的制度背景。簋铭"侯休作叔骨父庙"可与《礼记》"别子为祖"对读。,即餉,实即竈祭。叔骨父簋所记祭行于新成之宗庙,与竈祭祈食、主生养的特征吻合。叔骨父为卿大夫,卿大夫祭竈与《白虎通》所记天子、诸侯、大夫皆"祭五祀"的祭祀制度相合,知《白虎通》所记为西周制度,而《礼记·祭法》所谓天子七祀、诸侯五祀、大夫三祀的祭祀制度应非西周礼制。  相似文献   

10.
晋厉公三年(前578年)三月,晋国主导下诸侯会集,准备联兵伐秦,出兵前举行祭祖、祭社之礼,祭毕受脤,以此为背景,刘康公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缘于对成肃公接收脤肉不敬的批评。从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来看,"祀与戎"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具体落实为祭祖、祭社之礼,都与祭祀相关。自《汉书》至《清史稿》,正史中的引用大多指属于礼制范畴的祀礼与军礼,保留其原始含义。受《孙子兵法》及其注释影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指渐由祀礼与军礼扩大为祭祀与战争,并成为目前最为常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五官”看五行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制度化、仪式化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广大人群,造成思想史上革命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五行起源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五官制度的形成。为此,本文讨论了殷商时代的四方五官之祭,阐明了四方观念同五行思想的关联;讨论了关于少嗥氏立五官的记录,确定其基础是历法五官之制,经历了“二祀”、“三祀”各自独立的阶段。本文并通过对“五官”诸神之来历的考察,论证了五行起源的过程,认为其实质是不同族群的太阳祭典逐步综合的过程,经历了太皞少皞之祭、颛顼之祭、重该修熙之祭、后土之祭等阶段。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6,(5)
太行山右世称“穷山恶水”地瘠民贫之区,其民虽勤劳恶逸,而生计不裕,曲沃下院村亦然。下院村崇山砖塔创建于唐天宝年间,广德间又建山(山原)寺于山巅,以祀高僧昙磋,寺有上院、下院,此下院村名之所由来欤?然则下院村实有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衣礼以祖宗配天 ,乃夏商周三代国家最重要的典礼。董作宾先生作《殷历谱》仅研究商代五种典礼 ,而于衣礼未深入讨论 ,这是本文撰写的重要原因。本文据卜辞 ,探讨商代周祭制度的通例与变例 ,并说明其制度的变迁。商代于翌、、彡祭 ,于祭天之后合祭先公先王 ,即衣礼 ;衣礼之后分祭先公先王 ;其于先妣亦合祭之后分祭 ;翌、、彡祭每种祭典各有六祀统。其祭祭、祭的性质则与之不同。  相似文献   

14.
衣礼以祖宗配天 ,乃夏商周三代国家最重要的典礼。董作宾先生作《殷历谱》仅研究商代五种典礼 ,而于衣礼未深入讨论 ,这是本文撰写的重要原因。本文据卜辞 ,探讨商代周祭制度的通例与变例 ,并说明其制度的变迁。商代于翌、、彡祭 ,于祭天之后合祭先公先王 ,即衣礼 ;衣礼之后分祭先公先王 ;其于先妣亦合祭之后分祭 ;翌、、彡祭每种祭典各有六祀统。其祭祭、祭的性质则与之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大报恩寺的源头有人说是长干寺,有人认为是建初寺,孰是孰非,应当细析。两寺建造缘起与年代不同《隋书˙佛经》:"推寻典籍,……三国时,有西域沙门康僧会,赍佛经至吴译之,吴主孙权,甚大敬信。"许嵩《建康实录》:"是岁(吴赤乌十年),胡人康僧会入境,置经行所,朝夕念佛,有司以闻。……因引见僧会,其言佛教灭度已久,唯有舍利可以求请。遂于大内立坛,结静三七日得之。帝崇佛教,遂于坛所立建初寺。"  相似文献   

16.
清代国家祭礼分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其礼仪要素具有普遍性,但也有较大的等次差别。群祀与大祀、中祀存在巨大的礼仪鸿沟,大祀与中祀之间也有礼仪等次差异,同一坛庙不同祭祀和不同神位之间礼仪等次差别明显。清代国家祭礼的等次差异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考量。理清清代国家祭礼礼仪要素共性基础上的等次差别,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国家祭礼,也有利于透彻地了解特定的坛庙祭祀。  相似文献   

17.
河南林州金灯寺杨宝顺河南林州市(原名林县)城西南三十余里,有一座名闻逻逸的庙院金灯寺。金灯寺位于河南林州市与山西省乎顺县的交界处,太行之巅的欲峪山。由山下的北庵沟村背后,沿着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盘绕而上,沿途山高陡峭,怪石睁峙,形势颇为壮观。整个寺院依...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国家礼制中,皇家祭祀礼仪的主要对象是天、地、人(祖神),祭地大典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典仪。"方丘"是古代祭皇地祇之坛,方丘之祭是国家祭地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项,属于五礼中吉礼(祭礼)的范畴。金朝承袭了中原地区的王朝祭礼,形成了兼具继承性和变革性的本朝方丘祭皇地祇之礼。笔者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并纠正了《大金集礼》中有关方丘祭礼史料的错误,继而对金代的北郊方丘之祭进行具体考述。  相似文献   

19.
马新  齐涛 《民俗研究》2012,(5):23-32
魏晋隋唐时期的祭祖之制,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祖制度的转折期。这一时期,随着墓祀的衰歇,祭祖之式一分为三:一是朝廷所设定的庙祭与家祭;二是兴起于民间的寒食扫墓;三是因佛教传入而引发的佛教式祭祖。在此后的发展中,庙祭与家祭汇合,演化为宗祠祭祖;寒食扫墓与佛教式祭祖继续流行。这一演化过程的总趋势就是祭祖的官方色彩不断减弱,民间色彩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表达报本反始之恩,明清时期的淄川宗族积极对支撑祭祀的祭产予以管理。从祭产参与者与管理者模式来看,大多是以一族之中为官人员为核心而运作的,他们起到了沟通宗族成员、地方社会与各级官吏的重要作用。同时,围绕着祭产保护这一行为,宗族内部、同姓与异姓、宗族和地域社会乃至传教士发生了一系列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