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时至明代,随着修志的迅速普及,福建修志骤然增多。与此同时,参与方志理论研究的学者也迅速增多。如果说宋元时代福建方志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肤浅和零碎,那么明代福建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其中方志编纂理论有长足发展。代表人物有黄仲昭、范嵩。  相似文献   

2.
福建方志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代,就有不少学者涉足方志理论研究,且赢得颇多成果。其中代表人物宋有刘克庄、黄岩孙、郑樵,元有田九嘉、吴鉴。刘克庄所撰方志论文最多。福建现存宋元方志论文有42篇。其中宋有37篇,元有5篇(详见文末《附录》)。在全国诸省区中,此数量还是比较多的。综观福建宋元方志理论研究,其要点大致可归纳为观念论、编纂论、文本论三部分。其中编纂论内容较为丰富和深刻。  相似文献   

3.
民国既是福建修志的变革时期,也是福建方志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更新时期。彼时福建方志理论界在西学潮流、进化史观和新史学影响下,思想活跃,视野广阔,观点新颖。无论是在方志编纂实践上还是方志理论研究上,都强调有所创新和有裨实用。代表人物就是林传甲。  相似文献   

4.
张澍一生编著整理了20余种方志,今遴选其中五种:《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泸溪县志》、《凉州府志备考》,撮其宏要,考述体类卷帙、纂写背景,总结张澍方志著作长于考证,门类简明;注重掌故,引用材料必注出原书;收录人物注重行谊,标榜人师;反对滥收风花雪月之作,以侈卷篇的编纂方法;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张安东 《上海地方志》2023,(4):39-46+95
清代是中国古代方志发展的巅峰,方志编纂理论随之获得很大发展。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编修《大清一统志》,各地方志的编修普遍开展,大量文人学者积极投身于方志编纂,大大提高了方志的质量,同时方志编纂理论研究也趋于深入。清代方志编修者在修志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方志编纂的理论问题,对于清以前的方志编纂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与此同时,在方志编纂理论的影响下,清代方志编纂体例、方志的结构形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在承袭旧志体的基础上,开始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这种现象反映了志书编纂实践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6.
首次对广西古代和民国时期方志理论要点进行较全面归纳和梳理。全文分明代、清代和民国三部分。认为,宋元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滥觞时期,明代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发展时期,清代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走向纵深和成熟时期,民国则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7.
地图称作舆图,舆图与方志之问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清代方志中的舆图在舆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数量多,种类丰富,绘制技术比较高,科学性、准确性也进一步提高,在方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清代方志中舆图思想与设置对今天的修志也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代回疆地区方志是官员治理回疆的重要文献资料,其编纂特色鲜明。满蒙汉族官员先后广泛参与编修,志书编修重点从清朝前期以反映民俗生活为主到中后期凸显资政、教化功能,直观反映出回疆地区治理特点。志书牢固树立“大一统”国家观念,真实记录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维护边疆安全作出的贡献,是当地民众反抗分裂势力的有力例证。大量回疆特色史料,更是为他地所无,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康熙十六年(1677)《铁岭县志》问世,到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清代东北地方志修成119种,其中亡佚11种,现存108种。在康熙年间编修《大清一统志》推动下,盛京地区修志事业兴起;乾隆年间成书的两部《钦定盛京通志》,由乾隆皇帝下旨敕修,于军机处方略馆中纂办,体现统治者对发祥重地编修通志的重视,是官方修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东北地区人口剧增,新设一批府厅州县,相应带来规模空前的修志热潮,既对旧有州县志进行了重修,新设州县也开始编修方志,其中乡土志数量尤多。清代东北方志的纂修历程,反映出清代东北边疆内地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清代以来,江宁府的方志纂修达到鼎盛,既有官纂,也有私修,通志、府志、县志、乡镇志、乡土志以及各专志等,一应俱全,其种类之繁、内容之丰、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远超前代。一通志通志为一省之志,不仅记载了一省自然状况、人文情形,而且还是纂修一统志的基础。因此,清朝皇帝多次下诏,要求各省纂修通志,其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最为突出。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诏令各省纂修通志,进而大修一统志。于是,两江总督于成龙开局江宁,延聘在籍儒臣及文人宿学通达治体、谙悉典故者,  相似文献   

11.
方志理论     
《沧桑》2013,(1):192
志稿编修三十六策陈守强在《河南史志》2012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提出编修志稿三十六策。1.了解三大史事:方志缘起,旧志中兴,传承创新。2.理解三大功用:存史,资治,教化。3.树立三种意识:树立使命意识,树立法治意识,树立精品意识。4.立足三个高度:立足历史高度,立足全区高度,立足全志高度。5.突出三个特色:突出时代特色,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专业行业特色。6.牢记三大原则:存真求实原则,横排竖写原则,述而不论原则。7.抓好三大环节:定好篇目,大胆写稿,反复修改。8.掌握三大技巧:以篇目为导向,搜集编排资料;按体例章法要求,浓缩精炼资料;按文体文风要求,规范加工文稿。9.用好修改三法:广泛征求意见,开好评稿会议,搞好统编通改。10.避免三个误区:性急误区,写书误区,刻意记述经验教训误区。11.关注三大问题:交叉重复问题,粗细详略问题,体例文风问题。12.消灭三大硬伤:资料硬伤,数  相似文献   

12.
方志理论     
《沧桑》2012,(2):136-139
论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王晖在《安徽地方志》201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探讨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1.方志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作用于二者之间的正是所谓"政治文化"。方志是政治文化建设的产物。方志是伴随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方志理论     
《沧桑》2012,(4):156
志书大事记编写浅议张华玲在《安徽地方志》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一部高质量的大事记,就是一条贯穿志书始终的大动脉,既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地方历史的概况,又能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线索与脉络。大事记提纲挈领,通贯古今,在志书中一般置于卷首,所占地位举足轻重。编写大事记,要选准"大事"。"大事"  相似文献   

14.
方志理论     
《沧桑》2010,(2S):43-44
<正>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李炜在《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方志首先是实地研究中快速获悉地方历史脉络的最为重要的资料;其次是社会变迁研究中甚为珍贵的纵贯  相似文献   

15.
方志理论     
《沧桑》2013,(2):212
二轮修志资料征集和运用史凤琴在《陕西地方志》2012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指出,资料是编纂志书的基础,只有掌握丰富、翔实的资料,才能保证志书的质量。1.广泛搜集入志资料。通过外调内查增加入志资料的数量。通过外调内查拓宽入志资料的范围。通过外调内查弥补入志资料的空白和不足。2.辨伪正误,鉴别整理入志资料。通过调查考证鉴别资料的真伪,确保入志资料的真实性。通过调查分析辨别资料的正误,确保入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调查分析弄清资料的口径,确保入志资料取舍得当。3.灵活运用入志资料。用好点线面资料。以线竖写历史,以面横呈现状,以点衬托特点,完整系统地把事情的来龙  相似文献   

16.
方志原意是四方之志,囊括古国史,今人必须坚定传承"最古之史,实为方志"的史志观。地志是古代地理书,后被方志取代。地方志概念民国才出现。志书是具体概念,不能统领方志。方志学是研究方志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内在规定方志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多样,其中三种必须共同遵循:多学科方法要注意科际融合,不能食而不化颠覆方志学;逻辑方法是思维的工具,遵守逻辑规则才能正确表达思想,批驳诡辩;哲学方法是思维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国编史修志优良传统相结合,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解决方志理论复杂问题的灵丹妙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方志学是方志研究最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下个世纪是信息时代,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广泛共识.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信息化,必然会对方志的信息化提出要求.特别应该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的续志工作很可能与方志信息化工作同步进行,或者说续志编纂可能是在方志已经信息化了的环境中全面展开.鉴于此,我于1995年在《黑龙江史志》上撰写了一篇题为《谈地方志的信息化》的文章,谈了几点初步设想.随着整个社  相似文献   

18.
对开展方志理论研究工作的若干思考──在方志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言要点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赵慧在全国修志工作开展十余年后的今天,来召开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是非常必要的。虽然为时稍嫌晚些,但来者可追。会议开始时,孔令士同志代表指导小组所作的开场白,据我所知,...  相似文献   

19.
20.
1968年逝世的番禺人邬庆时 ,在民国时期研究地方志数10年 ,编纂过9部县志 ,出版了方志专著 ,对方志理论有所建树 ,解放后曾编纂两广少数民族史料 ,居住于广州文明路 ,与梁方仲、冼玉清等学者、诗人有往来。但是 ,查新编的《番禺县人物志》、《番禺县志(人物部分)》、《广州市志·人物志》均未见收入。为此 ,笔者请曾与邬氏有交往的广州诗人、现隐居番禺的区友云先生寻找邬氏的资料 ,十分感谢他写了一些所知情况 ,并手抄邬庆时之子祥光、孙敏穗所撰的《邬庆时生平记述》寄来(原载1987年10月《番禺文史资料》 ,笔者未作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