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券长30、宽17.2.厚8.5厘米。共八行,行十四字,第八行仅九字。全碑画有格线。石断为二,第一行"二月"字画边缘已剥落,篆文尚清晰可辨。第八行"母"上仅留]残画,共下为(?)(合同)二字,是并写的半截体。  相似文献   

2.
作家陈西滢早年与蔡元培先生有过一些交往。有一回,陈西滢和蔡元培先生,还有另外一个人一起在一家旅馆住宿。三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蔡元培先生不太聊天,所以,当陈西滢和另一个人聊天的时候,他就在旁边做自己的事,看书或写东西。但有一天晚上,另一个人出去了,  相似文献   

3.
脸谱     
《文史月刊》2011,(11):40-41
“牛鬼蛇神” 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字写得很潦草。一次,钱玄同问他:“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考得翰林?”蔡元培笑嘻嘻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大概因为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4.
《文献》2016,(4)
《周礼注疏校勘记》重要校本"惠校本"的异文来源包括宋刻八行本及余仁仲本异文,也包括少量其他版本来源或他校、理校之异文;而在《校勘记》中,"惠校本"与"余本"分立,夹杂"惠校宋本"、"宋本"之称,主要体现的是宋刻八行本的异文。由于《校勘记》仅据校本而未能亲见宋刻八行本,其对八行本的利用有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1999,(5)
上海人民出版社于一九八五年八月出版了我的《蔡元培传》,印一万册,十四年未曾重印。我的想法是,书已写,我的话已经说了,反应还算不错,我的责任已尽;尤要者,从《蔡元培传》以后,我的研究重点已经转移到其他方面,对于蔡元培研究不再过多考虑。去年五月,去北京参加纪念蔡元培诞生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那是大家对他的尊崇。先生本人不认同,自谦“是一个平凡的人”。但这个“平凡的人”一生与数以百计的不平凡的人有过或深或浅的过从,他们的点滴形象都镌刻在先生的心田上。季先生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因此,在同辈学人中,他写的怀念师友的文字最多,所怀念的师友先后达五六十位之多,其中就有皖籍的胡适、吴作人。“毕竟一书生”——与胡适如果说陈寅恪当年写八行书向北大推荐季羡林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善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自然不能忘怀,晚“毕竟一书生”——…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帛书的导引图前,有文字二十六行,每行五十余字至六十一字,写在整幅帛上,朱丝栏,墨书。无题,今据内容定为《却谷食气篇》。字体是由篆变隶的过渡形式,当是汉初写本,可能在高祖惠帝时期(公元前206——前188)。此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却谷食气,约八行余。第二部分从九行开始,是"经脉"。"经脉"部分与《灵枢·经脉篇》可以互证。但  相似文献   

8.
1937年11月27日,蔡元培登上了由上海开往香港的法国邮轮“珂拉密司”号。此时,抗日的烽火已在华夏大地燃起,年已71岁、病体孱弱、心力不支的蔡元培除了以其名望呼吁抵御外侮外,不可能再有更多作为。于是,蔡元培前往香港避难养病。 抵达香港的蔡元培,先借住香港商务印书馆宿舍。一月后,因夫人周养浩携儿女抵港,蔡元培全家始租定九龙柯士甸道156号居住。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函     
《文史精华》编辑部: 近阅贵刊《陈独秀与蔡元培》(载1998年第6期,作者张家康)一文,似有两处于史实不合,分述如下: (1)“1916年9月,蔡元培由法国回到北京”(12页)。查周天度先生《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997年第2次印刷),对此有所记述。9月1日(指1916年),蔡元培接到范源濂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促其早日启程回国的电报后,和吴玉章一道,于10月2日由马赛乘轮返国,11月8日抵上海。  相似文献   

10.
胡适是我国文坛巨擘。蔡元培称誉他“新知深沉”,“旧学邃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写过许多白话诗,也写过一些旧体诗词,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  相似文献   

11.
高平叔同志编辑的《蔡元培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一书,征引了蔡元培生平事迹的资料,特别是其中收录了部分蔡氏生前撰写而从未刊布过的《杂记手稿》、《自写年谱》等珍贵史料,大体上反映了蔡氏一生活动的轮廓,给研究者提供了线索和方便,这是要首先予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有幸目睹了一件束之高阁66载方露面的胡适给戈公振的亲笔函。此函原藏戈公振家中,后由其子美籍华人科学家戈宝树捐献给东台县博物馆。 此函为八行纸,墨笔竖写,未署年代,仅写“壹月三日”,经考定系1929年1月3日。此函经省近现代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一级文物(见图)。 胡适(1891—1962)是素负盛誉的学者。1928年4月30日,经上海中国公学校董会推荐,胡适继任私立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致吴君遂书》手迹,凡十通,上海图书馆藏。八行信笺书写(《第二书》用"东吴大学日记"稿纸),共二十八叶,写于1901年至1902年间。除两通录入《国粹学报》外,其余都没有发表过。署名有章绛、知拙夫、支猎胡等。吴君遂,名保初,字彦复,安徽庐江人,清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补刑部主事,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八行本《礼记正义》70卷,是《十三经》经、注、疏最早合刻本之一。本文利用清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八行本《礼记正义》的收藏源流及其传本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15.
正《炎黄春秋》杂志2016年第9期刊登了《蔡元培的上海"朋友圈"》一文。文中蔡元培的这个朋友圈中也包括张元济。文中称,蔡元培"完成了从清朝翰林到革命党人的重大人生转型。这种转变的完成,与蔡元培当时所处的时代、城市,以及他的朋友圈均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之结果"。我认为,文章未提及蔡元培与张元济共同的老师陈鼎的影响,而这个人的影响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讲义费风潮再回顾1922年10月12日,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学,由评议会通过的征收讲义费决议付诸实施。10月18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刊登有朱希祖、王世杰、沈士远、丁西林、李书华、沈兼士、周鲠生等评议会成员联名写给蔡元培的来信连同蔡元培的回信。前者建议:"本校讲义印刷费,岁达一万余元;然图书扩充  相似文献   

17.
《尚书注疏》二十卷,“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明初刻本。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上鱼尾下刻“尚书疏卷第几”。钤“张鈎衡印”等印记。即《择是居丛书》影刻之底本。张钧衡跋云:“今得天一阁藏八行本,与《礼记》行款同,宋椠宋印,字大悦目,即行覆刻,以贻後学。”张氏所谓《礼记》指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八行本《礼记正义》。  相似文献   

18.
余于1990年秋,在书库整理旧籍时,偶发现已故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刘半农博士的讣告一册(蔡元培题签),半农先生自写履历及著作目录的标题,(钱玄同题)末尾附有其弟哀述他的生平简略.这册讣告正是半农先生的传记,今作移录.(中间有患病住院的情况一部分未录.)半农先生自写履历是民国廿年(1913).其遗忘未录者附后尾.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前谆谆嘱托1935年夏天,学界泰斗蔡元培,辞去大学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年仅22岁的高平叔偶然和蔡先生谈到,广益书局所出《蔡元培言行录》和启智书局所出《蔡元培文选》编得太粗糙,建议蔡先生自编一部文集。蔡先生对这位年轻人的建议非常看重,便叫高平叔为他搜集整理,由他自己审阅。考虑到书前须有一篇传记,当时只有黄世晖撰写的一篇,仅写到1918年;后面的,蔡先生也叫高平叔把它完成。这便是六十年前蔡先生的嘱托。1935年8月5日,蔡先生在《日记》中记下这样一段话:“乃同(高平叔原名乃同,字…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在史学方面的实践主要有历史教学、著述和史料编纂等等。这些活动所体现出的史学思想很丰富。以往对蔡元培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教育等主体思想方面,缺乏对其史学思想的整理和研究。事实上,蔡元培的史学思想是其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与其主体思想密切相关的。探讨他的史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状况,也有助于我们对蔡元培思想的全面了解和进一步认识。蔡元培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历史研究对象的认识,对史学功能的进一步阐发,对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论述,对史料搜集整理的重视,以及对中西史学相互沟通的认识和实践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